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太平天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而无须根据条约的规定,要等到平定叛乱以后才能进行贸易。而清廷的想法正如恭亲王所说,英国人“不但不虑其为害,转可以为我所用”。此后,英国对太平军朝廷的干涉应当被视为卜鲁斯为稳定中英关系而做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当考察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义和团和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南京的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域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从这两次运动的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慈禧太后、奕䜣等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外依靠侵略者的帮助,对内则注意调整同曾国藩集团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慈禧太后上台后对曾国藩集团的放手使用,改变了过去既使用又限制的方针,调整了满族贵族和曾国藩湘军集团的关系,而曾国藩湘军集团也就得以发展成为地主阶级当权派中最大的实力派。以1863年为例,当时清廷共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实缺,湘军集团竟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曾国藩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中几乎墙台。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进行改革。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统治秩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统治秩序变化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前期,宗教仪式中的礼拜祷告等活动都是日常化的,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如在做礼拜时,从前一天开始且其“城市各馆,极力铺陈”。到太平天国后期就大不相同了,常熟县某汤姓地主在日记中记载了一钱姓太平军高官敬佛崇道的事情,佛道本是上帝极力破除的偶像之一。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很多时候不再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通过华夷之辨、 满汉之仇来激发人们对清政府的仇恨,其他实力割据者在壮大自己时也都没有再从宗教的角度去努力。

——摘编自王蒙《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

材料二   帝国主义者没那么好心,在国内现代化已经完成差不多之后,又义务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到中国是来殖民、占领、掠夺、剥削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威胁到19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中国传统的农耕宗法社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无法维持下去的危险;习惯了旧有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农民以及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贵族,这两个过去的对立阶级,现在却破天荒地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吃喝住穿,只是碰巧,他们的努力和爱国这样一个光荣的目标重合了。

——摘编自张濒《对唯物史观中历史进步思想的反思——以义和团运动评价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作用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高一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 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 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访谈 材料三……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 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新的时代赋予它什么新的历史使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建立的年代及“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 无古人的变化(具体表现)。
(3)材料三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哪一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 比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2020-05-2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评估检测(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走到20世纪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没有也不可能成功;资产阶级改良派继而发动百日维新,也不可能挽救中国;中华民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历史上也只是昙花一现。

——摘编自陈铁健《1911年到1949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5月李大钊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辑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不能挽救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并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的理由。

6 .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结合天京事变的原因和《天朝田亩制度》,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2)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材料二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9-11-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等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摘编自《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礼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以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以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材料二:


(1)请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史实指出农民是怎样充当两种不同的“角色”的?
(2)材料二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两图所示文献中的经济主张存在怎样的经济联系?为什么?

9 . “革命”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三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哲学家乃至政治活动家一般认为,暴力斗争只是“革命”的一种形式,创造性的变化才是“革命”的核心内容。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用什么制度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

(2)以近代中国为例,分析属于材料二所定义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试以近代英、美两国为例,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指出“创造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10 . 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摘自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请回答:

(1)指出近代中国人民始终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用史实概括说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材料二: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2)材料二中的革命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分别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列宁的夺权方式有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苏俄革命的道路与中国毛泽东式的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概括说明出现不同的原因?

2018-03-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