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浙和新的历史任务。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种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

——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2020-07-11更新 | 1914次组卷 | 17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7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园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材料三   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具体概括为哪三个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二年,是调整国内各项政策的一年,也是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年。这一年,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实现了国家对外关系的前所未有的突破。-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中午,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助理基辛格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周恩来、叶剑英等到机场欢迎。二月二十七日,中美联合公报终于谈定。二十八日,公报在上海发表。

——逄先知《毛泽东传》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国内建设上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也出现了有利于和平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停战协议的达成。

——夏莉萍《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972年我国在外交上作出的重要决策及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概述中国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外交“变”与“不变”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的重大历史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是在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召开的。在29个与会国中,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参加美国拼凑的《马尼拉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国家,有中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有与我建交、对我友好的国家,有未与我建交,对我不友好甚至敌视的国家。就在会议可能偏离正轨。步入歧途和争执不下,陷入懂局的关头,周总理先后发表了三次极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的重要讲话,会议主要根据周总理的建议最后通过“十项原则”,既包含了“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又使原来不同意将“五项原则”原文写进会议文件的与会者感到满意。

——尹永德《世界风云纵览:中国外交与国际问题探析》

材料二   1971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如何处理网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方面,与美国的缓和需要在当时的革命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与越南、朝鲜以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国际背景的角度,说明万隆会议的“困难和复杂”,指出中国在万隆会议中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作出的外交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双方是如何一步步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
2022-05-28更新 | 20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6 . 依据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他还讲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至理名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如毛泽东所言,中共八大深入总结了七大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全面展开了以《论十大关系》为开端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确立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应采取的各项重大方针和政策,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引自卢洁《中国梦 ·复兴路》

材料二   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毛泽东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七十年代的外交政策有指导作用,概括起来说,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基本内容是:第一,一条线一大片即实行反对两霸、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建立国际反苏阵线的方针。中国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联合第二世界,共同反对苏美霸权主义行径,特别是反对苏联的侵略扩张,消除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一条线”,即沿苏联周围,从中国经日本,到中东,到西欧,南到大洋洲,最后到美国这一条线:“一大片”,即这条线周围的国家。第二,“左、中、右都让来”,大力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摘引自罗恩立《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并概述大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并阐释1949-1976年这一时期伟大建设成就的深远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近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1995年。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怎样才能使中国劳动人民从穷困、痛苦和被侮辱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能够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呢?这就必须做好两件最基本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件事已基本完成……第二件事,就是利用已建立并且巩固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主要的工具……发展人民的生产及其他经济事业。

——1950年刘少奇《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材料二   八十年代无论对于国际国内,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全世界都估计到,八十年代是个危险的年代,开端就不好,发生了阿富汗事件,还有伊朗问题,更不用说早一点的越南问题、中东问题。这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很多。总之,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始终是作为一项严重的任务摆到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日程上面就是了;第二件事,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

——1980年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两件最基本事情”所做的内政方面的努力。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邓小平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理论突破,分析这一突破对改革开放初期祖国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021-08-26更新 | 34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高三5月选考科目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专制)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日联合声明》发表的时间,概括中日关系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谈谈对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变化的认识。
2022-06-26更新 | 15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三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节选

2016年9月11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把中方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各方本着这一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同时重申联合国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

——央广网:中国之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地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简述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而开创的革命道路,概述“第二次结合”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并概括两次结合所体现的思想精髓。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归纳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核心内容,并分析联合国通过这一决议的历史背景。②指出中国政府在“三共”理念指引下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并分析联合国大会吸纳中国的“三共”理念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2022-05-1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