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浙和新的历史任务。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种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

——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2020-07-11更新 | 1907次组卷 | 17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7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园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材料三   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具体概括为哪三个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洁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二   晚清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1901年“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外交。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说明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努力。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史书写概况(部分)

版本典型语言
《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1960美帝国主义杀害、美国攫取、美帝国主义扩大对外侵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等
《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上下册,19811982对一些内容描述无明显情感倾向用语,还有一些内容描述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等用语,肯定美国对打败法西斯作出贡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①、②、③(必修)》,2007大多语言叙述客观,无明显情感倾向,有开创、新变化、美国促成、美国操纵等描述

——摘编自谭小琴《新中国建立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统计


——据李黎《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

材料三   下表是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流变(部分)

影片主要内容
《停战以后》1962年上映对美方人前虚伪卖善、人后扩军备战的行为进行交叉剪辑,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女记者与后方的美国大兵构成了两面三刀的“流氓群像”
《一个美国飞行员》1980年上映首次表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来华助战洋人”爱普斯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
《中国合伙人》2013年上映一方面通过“新梦想”在美国的上市,确认了美国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以“商业谈判”这场戏,揭示出美国“虽然表面上十分强大和傲慢,但其实已经失去往日的实力,不得不在中国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

——摘编自辛亚奇《单一·两极·多元: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流变(19492019)》


(1)概括材料一中对美国形象描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史实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2)如果运用材料二和材料三来说明美国形象的演变,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为什么?(没有理由不可)
2022-05-24更新 | 36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7年,可口可乐总裁马丁访问北京,提出希望重返中国并在中国设厂。

197812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从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1979124日,3万箱可口可乐被运到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大商场和宾馆寄卖,标志着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据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材料二   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提出了一个基于“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原则的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这个规划,可口可乐公司在此后5年里发展10家装瓶厂,多数分布在中国中西部中心城市,包括西安、武汉、沈阳、青岛、哈尔滨、太原、昆明、合肥、成都等地。至此,可口可乐公司在华投资已经实现了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一片的发展历程。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可口可乐投产的企业经营状况多数良好。

——据王志乐《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

材料三   1995年可口可乐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在中国举办“可口可乐”奥运民俗雕塑大赛。如图所示为中国提交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脸谱,描绘的人物栩栩如生,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旦、净、末、丑5种京剧行当。在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访华期间,夫人希拉里与中国“希望工程”孩子见面,学生向她赠送了此雕塑的微型版,希拉里说:这是她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可口可乐瓶子。此作品现被收藏在可口可乐亚特兰大博物馆中。


——摘编自陈楠《可口可乐瓶与奥运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可口可乐重返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加以说明。
2022-03-01更新 | 697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教版)第138-139页

材料二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事冲突随之升级,世界称之为“乌克兰问题”,在24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在回答记者问时提到:关于“乌克兰问题”,我们已经表明中方原则立场。“乌克兰问题”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经纬,演变到今天的这种局面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环球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面临哪些问题。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乌克兰问题”的因素都有哪些?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给出了怎样的中国方案并简要说明。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二年,是调整国内各项政策的一年,也是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年。这一年,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实现了国家对外关系的前所未有的突破。-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中午,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助理基辛格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周恩来、叶剑英等到机场欢迎。二月二十七日,中美联合公报终于谈定。二十八日,公报在上海发表。

——逄先知《毛泽东传》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国内建设上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也出现了有利于和平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停战协议的达成。

——夏莉萍《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972年我国在外交上作出的重要决策及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概述中国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与欧洲这个“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无疑,“条约制度”使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灾祸,这成了阻碍中国进步的一个基本因素,但是,如马克思所说,“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自己的反面”。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材料二   2017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回应了世界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方案就是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再次将其载入联合国决议。这充分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反映了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呼应,激发了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的热情和实践。

——摘编自张晓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次鸦片战争中国外交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得到支持和呼应的原因及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1971年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表决情况

大洲赞成数反对数弃权数赞成比例
欧洲241482.8%
亚洲184664.3%
非洲2615161.9%
南美洲55241.7%
北美洲38321.4%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多次致电联合国,严正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是20世纪50年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一直受到美国的阻挠。中国适时调整对策,把同外国建交和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紧密联系,出席日内瓦会议等一系列外交活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大对外交往。不仅在国际舆论中博得普遍赞誉,更是打开了和西方国家扩大接触的局面。随着新中国外交的开展和联合国会员国的增加,赞成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票数逐年增加。美国侵朝战争失败后,加紧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活动,中国在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场合阐述中共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国着眼大局,历时15年,中美双方会谈136次,逐步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中国的长期努力,使联合国内支持中国的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驱逐台湾代表出联合国。新中国22年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金朝晖《周恩来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从1949年至1971年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所做的努力。
10 . 2019年12月19日,“一带一路”巴黎论坛第三届会议正式举行,中国的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回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国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转变及转变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有何新特点?并谈谈当前我国该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