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赵抃的《成都古今集记》记载北宋“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这反映当时成都(     
A.市场商品较为单一B.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迅速
C.市场管理比较混乱D.手工业生产呈专业化态势
2 . 宋朝和明清时期,我国商业非常繁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内“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为了供应需要,民间送入城中所宰的猪,“每日至晚每群万数”。这反映了当时东京(     
A.商业繁荣发展B.农业技术先进C.坊市制度完善D.城市管理混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北宋文人文同在诗中写道:“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南宋士人余芑舒交代其子孙“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这可以佐证两宋时期
A.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价值观念趋向多元
C.士农工商地位平等D.科举制度高度发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时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吴风《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在城市发展方面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革命”没有带来爆炸性影响的原因。
2022-04-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四星高中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   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中,城市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为甚。

——漆侠《宋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商业中商品构成和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时期城市商业兴盛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明末,一位来自欧洲的神父拉斯戈台斯曾记录说:“每个中国人在购买东西时都会随身带着一把钢剪,根据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银块,再用戥子称出小银块的重量。人们在做这件事情时非常熟练,如果需要二钱银子或者五厘银子,他们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白银产量高
C.经济作物的种植D.商帮的兴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明正统年间,大明宝钞纸币发行后不久即壅滞不行,政府几度努力试图保持宝钞的货币主体地位,但收效甚微。到嘉靖时,铜钱也难行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纸币和铜钱不便流通B.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C.政府失去经济控制力D.商帮垄断货币流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据统计,北宋初年,平均每个人拥有的流通钱币为17钱,而唐朝玄宗年间(公元752年)仅为6钱,到北宋中期时,更是增加到212钱。这反映了北宋
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B.铸币权已收归到了中央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10 . 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商代可能出现牛耕
B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址和生产工具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C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D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