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7 道试题
1 .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如伏尔泰改编的剧本《中国孤儿》,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宗教宽容、君主贤明的理想国度;而孟德斯鸠则从方方面面抨击中国的弊端。两位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持不同看法,但却共同关注中国的目的是(       
A.为自己的思想主张寻找依据B.为建立民主共和制营造舆论
C.寻找推翻法国君主制的良策D.热衷于吸收博大的东方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即灵魂得救靠的不是教会,不是教士,更不是赎罪券,而是自己虔诚的信仰。这一主张(     
A.冲击了基督教会的权威B.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感情
C.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社会影响
3 . 马丁·路德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支柱,而且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但是,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并排斥其他教派,这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体现了宗教改革(       
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B.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学统治的权威
C.宣扬了先进的启蒙运动理念D.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和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马丁 ·路德把冷峻威严、神秘莫测的上帝转化成慈祥公义、随时临在的上帝,从而弥补了上 帝与信徒间的无形鸿沟。这一做法(     
A.否定了罗马教会的主导地位B.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全面复苏
C.构建了天赋人权的理论基础D.承认了因行称义的价值诉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这表明启蒙运动(     
A.否定教会绝对权威B.宣扬自由平等观念
C.推崇民主法治理论D.强调理性至上思想
6 . 1588年,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在对自己的散文进行反复修订和增补后终于出版了三卷本的完整版《随笔集》,书中提出了许多批判性的命题,如我们是否能够完全相信我们的感觉呢?感官能否告诉我们“热”这种现象的真正本性呢?这反映出蒙田(     
A.积极参与文艺复兴B.对理性作用的探寻
C.彻底否定传统文化D.支持出版业的发展
2022-08-2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启蒙思想家强调,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它就只能是世俗的,而不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A.认为理性是立法的基础B.反对宗教信仰
C.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D.强调个人利益
2022-08-07更新 | 415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智者学派
2022-08-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9 . 下表是两种不同婚姻法的相关信息的对比,由①到②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项目

婚礼方式

内容

①中世纪《婚姻法》

用宗教仪式,需教会主持

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婚姻。

②新教的《婚姻法》

可用世俗仪式

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

A.封建家长制对婚姻的决定作用B.社会进步推动了婚姻观念变化
C.宗教改革推动社会生活世俗化D.人文主义发展简化了婚姻仪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便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A.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B.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群众基础
C.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D.促进了古典文化的广泛传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