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B.稳定社会秩序
C.重建西周的礼仪制度D.追求道德完善
2022-05-04更新 | 371次组卷 | 5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
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
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
2021-10-26更新 | 464次组卷 | 29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对公共事务有着宽阔的视野,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他还认为只有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充实到政府各部门,才能建立起一个好政府。孔子的这一理念
A.体现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冲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
C.影响了各朝代的治国模式D.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史载,公元前480年,鲁国大旱,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答道,灾旱是上天刑罚,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由此可知,孔子
A.旨在维护天道权威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
C.思想具有人文色彩D.吸收法家重刑理念
6 . 春秋时期,儒者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表明当时儒者意在
A.整顿社会秩序B.推崇仁的观念C.强调社会和谐D.倡导隆礼重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
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019-04-29更新 | 456次组卷 | 18卷引用: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又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C.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2018-10-22更新 | 855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9届高三第八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仁者爱人B.以德治民C.克己复礼D.君轻民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