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表所示为先秦时期古籍中的一些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     
名句出处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A.道家的出世追求B.墨家的博爱精神
C.儒家的人本情怀D.法家的功利精神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学界对儒学核心的争论一直围绕着仁和礼而纠缠不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仁和礼的确是儒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而且在《论语)里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显得特别突出。然而,仁和礼在儒学中虽然很重要,且能统摄许多具体概念,然而它们还不能完全统摄儒学之舍局而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和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了。从两者的概念容量来看,仁、礼是在周礼支配下的具体的道德规范,而和则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准则。前者可以说是形而下的,属于器和用的范畴;后者可以说是形而上的,属于道和体的范畴,后者可以统报前者。因此,将和视为儒学的核心是有充分理由的。

——据张文《“和"——儒学的最高境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据西周初期的青铜铭文记载,周成王年少即位,极具才干,刚即位不久就率军东征并获胜。但在荀子笔下,成王是幼年即位,他的功绩或归功于辅佐他的周公,或来自周公对他的教诲。材料中荀子的做法意在
A.维护传统秩序B.宣扬以儒治国C.推动社会转型D.强调礼法并用
2022-05-31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第十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关于民权和君权的问题上,先秦儒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民权至上,在孔子看来,民作为治国的最终目的,是不可小视的动因;二是君权至尊,孔子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使君主成为了各种权力的来源,赋予了其治国统民的大权。这两种观点
A.说明儒学的自身发展存在问题B.表明儒家思想内部发生了分裂
C.使民本思想和君主权力相结合D.本质上都着眼于维护统治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2022-04-26更新 | 270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二0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由此可知,两者都(       
A.认同德主刑辅B.主张顺应民意C.代表平民利益D.具有辩证意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关于“骑射”,荀子是这样阐述的:“弓矢不调,则(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荀子如此阐述意在(       
A.倡导和谐、中庸B.提升体育活动内涵
C.阐发治国的理想D.将骑射与治国类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孟子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管子·八观》也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上述言论反映的共同理念是
A.节用爱民B.天人和谐C.因时而变D.清静无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孔子有言:“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荀子·王制》中有言:“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由此可见,当时他们
A.积极探求国家治理途径B.推崇礼法并重理念
C.试图主导社会政治变革D.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