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76 道试题
1 . 荀子认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韩非子则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这反映了两人
A.代表阶级不同B.学术观点统一
C.政治立场各异D.理想色彩浓厚
2 .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
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
2021-01-26更新 | 1051次组卷 | 25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孔子和他弟子的推动下,“士”这个原来低级贵族的专用称谓,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士志于道,质直而好义,杀身以成仁,不耽于舒适的生活等。这表明
A.孔子意识到周礼难复B.儒学具有入世精神
C.西周分封制得到调适D.官僚主要来自士人
2022-05-19更新 | 353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侍统。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孔子周游列国,为实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四处奔走,其所关怀之核心。乃是现实政治,而非纯粹的知识。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大多读书人积极入世,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以期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掌握谋取仕途,参与政权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直接产生了大量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在先秦,中国尚未形成规范的选拔机制,选拔士人参与政治及士人的进阶,主要依靠诸侯的赏识。但是,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成熟和规范,而统治者也一直在主动地进行制度设计,促使士人与权力进一步结合。直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为往后中国政治吸收、笼络士人的常规机制,并越来越成熟,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趋于制度化、规模化。

——据刘广莉《依附与独立:中西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面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不断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从此确立了它们的统治地位。它们把自己活动的领域和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它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老子、庄子把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中的“道”抽象出来,实际上是被实体化了的普遍规律。荀子主张以“道”为“衡”,也就是主张以人们认识到的法则、规律为裁判、衡量一切的准绳。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的理性主义在17世纪传入欧洲后,对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洛克的学生沙夫茨伯里伯爵就曾表示:“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类状况。欧美启蒙思想家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认为他们提倡的原则也适用子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对宗教上的蒙昧主义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理性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发展并说明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的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17世纪以来,孔子文化及儒家思想在欧洲迅速传播,形成了兴盛百年的“中国文化热”。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诺斯洛普曾说,西方人看问题,就好比一个人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如何运转,而东方(主要指中国)人看问题则好比本人在地球上与地球同时运转。这种差别,真是一语道破了为什么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则永远是天人对抗、人如何征服大自然。

——引自《光明日报》:熊玠《儒学在美国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历史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人),并分析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世界有何价值?
7 . 《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反映出先秦儒家
A.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B.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C.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D.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
2021-02-24更新 | 1122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1届高三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论语》记载,孔子针对“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行为,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答弟子桃应“舜为天子,瞽瞍(舜父)杀人,舜如之何”时说:“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表明先秦儒者(     
A.注重血缘伦理B.蔑视法律权威C.主张礼法并用D.维护宗法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入,主要是说明了孔子(     
A.“以德服人”的理念B.“有教无类”的思想
C.“克己复礼”的要求D.“为政以德”的主张
2023-01-03更新 | 293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管仲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这表明两者(       
A.政治立场相同B.民本思想相似C.治国主张迥异D.伦理思想一致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