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如表为学者统计的1871—1909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书籍统计表。这反映,该时期(        
学科分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农学工艺制造军事科学船政、工程、矿学
数量21种37种23种28种41种30种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洋务派旨在学习西方技术
C.开始主动学习西学D.科学救国跃居为主流思潮
2 . 据如表可知三次思想论战(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论战简况
论战名称论战内容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以忠信为甲宵,礼义为干檐(盾牌)”抵御外侮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展开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基本上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论战
A.双方在本质上并不对立B.实现了论战双方共赢
C.客观上推动近代化进程D.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中体西用”一般认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关于其作用和意义,史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如表所示。

看法代表人物
“中体西用”充分体现了洋务运动目的和手段的根本矛盾,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与实际行动的行不通,硬把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体系糅合在一起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黄逸峰
姜铎
“中体西用”虽有局限性,但主流是进步的,是发展变化着的革新进取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来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季云飞
陈旭麓
“中体西用”是一种由积极走向消极反动的社会思潮。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其逐渐丧失了历史进步意义,成为中国社会继续近代化的思想障碍。丁伟志
何继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近代以来,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他们著书立说,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其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作为(     
A.《海国图志》B.《校邠庐抗议》
C.《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D.《孔子改制考》
2022-07-09更新 | 40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陈旭麓指出:“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洋务运动为了富国强兵,是‘师夷之长技’;戊戌变法为了救亡图存,是吸取西学以变政。”他意在强调
A.政治变革具有思想启蒙作用B.鸦片战争刺激了民族的觉醒
C.学习西方符合时代发展趋势D.中西交汇促进改良思想创新
6 .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相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2022-05-01更新 | 21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7 .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金陵机器制造局 摄于1872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我在乡间第一次听到陈独秀的名字,也第一次接触到胡适的白话诗。最先是白话代文言而成为雅俗共享的文字媒介,这是胡适首倡而得到陈独秀的有力响应所造成的,即所谓“文学革命”。其次则是陈、胡及其他同辈学人通过《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和北京大的讲堂不断地攻击旧礼教、传播新思想,终于激起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变的热情。

——摘编自《余英时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片中企业的性质和创办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律文献体现的理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特点。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率先进入近代化过程的国家非英国莫属。1516世纪伴随着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海洋成为通向世界的海洋,东西半球开始互相连接,漫长的全球一体化肇始于斯。16世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切断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从属关系,60年代传入的清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财富、谋利的愿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资本的积累,为社会的定势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砝码。17世纪中期,政治领域的大变动凸显,矗立数百年的封建制度轰然倒塌。新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登上政治前台,分享政治权力,参与国家管理。18世纪六七十年代,场看不见硝烟的经济革命在英国开端。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步建立了以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业为支柱的全新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这一根本变化奠定了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物质基础,近代化初步实现。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追求,到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这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并模仿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开办新式企业。继洋务运动之后而兴起的近代化运动是戊戌维新运动。这次运动提出了“兴民权”、“开制度局”、“君民共主”的政治主张。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进入了新阶段,虽然辛亥革命并未真正实现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但是它使中国在资本主义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1915年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使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更使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新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模式与资本主义模式交替,并逐渐取代资本主义模式的过程。

-----摘编自虞和平《试论中国近代化的概念涵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并分析英国率先步入近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近代化历程相比中国近代化的不同之处及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化”这一重要历史概念做出科学解释。
9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的中国人从“自我疗伤”到“救治‘头脑疾病’”体现的“救治行动”的特点,并归纳“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4)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实现了伟大转折后,终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结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认识,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建议。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奕䜣

材料二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娣《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主张,目的分别是什么。洋务派进行了哪些实践?
(2)根据材料二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的哪些事件作出较高的评价?(举两例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