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 203 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 74.76%,珠江流域占 21.53%, 黄河流域占     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法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
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 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 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 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 年 3 月,《临时政府公 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 经科一律废止。1912 年 9 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 学、 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 学、女子       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 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 年,不到 10 年间,
学校数增加了 91851 所,学生数增加了 3269263 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18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

轮船招商局历年船值统计(1873—1893年)

单位/两

年别轮船小轮船趸船驳船合计
1873—1874476141120781084489303
1875—18761342953127384001441211399826
1876—18772782391499031979603030254
18862300000600011500030002424000
1890196400065008000015002052000
189316400008000500002000170000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依据材料,任意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8-02-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押题专练

3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总计百分比





哲学宗教102232377.0
文学艺术83411264.9
史地810902012824.0
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
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
应用科学3324265610.5
杂录52247387.1
总计5732321123533
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表2

科目专业备注
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
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农学、林学等
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中在译书类别和国别方面各有什么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018-01-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总计百分比
哲学宗教102232377.0
文学艺术83411264.9
史地810902012824.0
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
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
应用科学3324265610.5
杂录52247387.1
总计5732321123533
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专业备注
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
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农学、林学等
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的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1952年院系调整的现实意义。

2018-01-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