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四次翻译高潮。其中,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对西学的翻译。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等被翻译输入。这次翻译高潮(     
A.根源于近代政治制度变革B.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型
C.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D.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
2 . 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其中的“体”是指(     
A.科举制度和四大发明B.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
C.儒家思想和四书五经D.君主立宪和民主平等
3 .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B.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纲常制度
C.为西学传入创造了有利的环境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4 . 清末张之洞指出:“不读书者为俗吏,见近不见远、不知时务者为陋儒,"又说:“使者谆谆劝诸生读书,意在使全蜀士林美质,悉造成材,上者效用于国家,其次亦不失为端人雅士,非欲驱引人才尽作书蠹,学以躬行实践为主。”这反映了他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强调经世致用,学用结合
C.要求废除科举,改革教育D.讲求修身养性,关注时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恭亲王奕䜣深感在对外交往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遂于1862年6月11日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文馆初立时,仅有英文一馆,次年又增设了法文馆和俄文馆。1869年,经赫德推荐,总理衙门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负责一切教务工作。丁韪良就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政进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为同文馆叔定教学计划,把课程设置分为八年制和五年制两套。八年制课程主要供年纪较小,既学外文,又学新学的学生使用;五制课程主要供“年齿稍长,无暇肄及洋文”的学生使用。同文馆八年制课程如下

一年:认字写书、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祤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孤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同文馆五年制课程如下

一年: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二年:学四元解、几何课本、平三角、孤三角。

三年: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年:徽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年: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摘编自何大进《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同文馆课程设置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还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伞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现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就不断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四   一八七八年,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时,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建议修筑开平至北塘的铁路,由于李鸿章的支持而获批准。旋因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唐延枢被迫改为开抱运河,由于开把运河失败,再获批准。一八八一年六月,在英人金达指导下,铁路终于通车。但守旧派又群起攻击,清政府逗以“震动皇陵”、“伤害庄稼”为由下令查禁,经李鸿章多方努力,铁路才得以保留。修一条九公里长的铁路,竟然几起几落,中国铁路产生之艰难,实难想象。

——摘编自李开第《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李鸿章主张修建铁路的理由,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修建艰难的原因。
2021-04-17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
2021-02-2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8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进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为什么说“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2021-02-1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唯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10 .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请回答: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请写出四大发明的名称。
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试用其中两项史实加以说明。
(2)围绕“文明与交流”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2021-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考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