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下图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2 . “竭中华凋敝之赋,买狡夷窳(yǔ,破败)下之船,用我之短,争彼之长,其愚已甚”;“深信夷人,动效夷法,广作机器,久靡巨资……此辈祸未已也”。这两则史料是在批判(  )
A.《海国图志》B.洋务运动C.《资政新篇》D.戊戌变法
2020-07-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李鸿章到底是怎样的人】

材料一:无廉无耻,卖国固位,得罪天地祖宗。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1895年

材料二:李鸿章的《碑文》中称他“性秉忠纯,器成远大”。

材料三:保守势力“对自强事业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的“误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不是卖国贼,李鸿章主观上并没有出卖国家利益,知识受到当时环境和资深人士所制,在客观效果上,造成了国家利益的损失。

——陈旭麓《李鸿章:向中国近代史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问题:
(1)若从史料分类看,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2)材料三中“自强事业”“保守势力”分别是指什么?
(3)四则材料对李鸿章评价分歧较大,原因何在?
(4)你赞成哪则材料的评价?说明理由。
2019-11-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1864年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近岁以来,士大夫渐明外交,言洋务,筹海防,中外同声矣。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至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病危遗折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有何异同,简析其认识异同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2)阅读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2-2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火器研制方面首先仿效西方文明,这既是当时形势的急需,也是受中国文明排斥阻力最小的一种方式。仿效西方火器的研究属于器物层面的非重要成分,价值密度小,文化的阻抗力最弱,穿透力却较强。由此可知
A.阻挠洋务运动的顽固守旧派日趋瓦解
B.中西方文明共通之处已日渐明朗
C.部分爱国志士探索出挽救危亡的道路
D.有识之士找到融合中西的结合点
6 . 盛世危言

材料一:《盛世危言》(编成于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书影及序

材料二:郑观应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不仅在于“用”,而且“体”也必须改革。他批评洋务派:“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盛世危言》自序)

——陈志良《盛世危言·编序》,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就研究郑观应的思想而言,上述材料哪些为第一手史料?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哪些是史料,哪些是史论?
(3)材料二中的“用”和“体”分别指什么?
(4)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郑观应对洋务派的批评?试简要说明理由。
2019-01-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静安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在明代有所发展,绝大部分的史书是正德以后的私人著述,并涌现了一批知名的史学家,如郑晓、王世贞等。官修的书籍,据《明代敕撰书考》统计,有200多部,其中以明朝前期为多。私人著述无确切统计数字,仅以文集而言,著录于《千顷堂书目》者,达5000余人的别集。史书体裁相当完备如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志书、舆图、类书、丛书等,无所不有。在卷帙浩繁的各种著述中,有记一代者,有记一朝者,有记一事者,有记一地者,有记一官府机构及其职掌者,有记一人者,包含着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政治事件、农民起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史料。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以救亡图存为特征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通过对封建旧史学体系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新史学理论及方法的消化吸收,逐步摆脱了传统史学的模式而不断走向现代化,初步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史学体系的研究方法,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时代要求,也为“五四运动前后近代史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史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爱国主义史学思潮开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019-02-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表为江南制造局1873年编印的《西国近世汇编》中经常出现的新鲜词汇,这些词汇

A.可以说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B.能够佐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C.反映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心路历程的变化
D.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史料
2019-03-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思想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有识之士,便率先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挽救清政府岌岌可危的命运,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们产生了应变的思想,洋务思潮应运而生。甲午战后,为了救亡图存、抵御外辱,维新志士们奔走呼号、宣传变法图强,使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取代改良思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剧变促使激进的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教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扫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这样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将中国思想界的注意力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救亡与启蒙难解难分,中国的启蒙即源于救亡,救亡是中国启蒙的深层动因。与法国启蒙运动相比,中国启蒙运动毋宁是一种落后民族寻求富强之道的“救亡型启蒙”。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经历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直接行动”、从“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转变。由此,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这种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消长,与其说是“救亡压倒启蒙”,毋宁说是“启蒙转化为革命”。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出现的主要社会思潮,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发展的特点。
10 .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附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由此可见,他
A.继承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否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
C.认清了洋务运动的败因D.开启了政治变革的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