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19世纪60年代,经过外战屈辱和内乱震荡带来的思考,满清地主阶级的一些开明官员开始平等地对待以前视作夷狄的西方侵略者,甚至开始有意识地适应条约制度,尝试在中西合作的背景下,重建受到冲击的社会秩序。这一变革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B.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促使政府放弃传统的宗藩体系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 .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背景是
A.同文馆的创办不适合中国社会需要
B.新学体制与传统教育制度相抵触
C.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D.封建传统势力和思想观念的阻扰
2019-11-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长宁、嘉定二模历史试题
3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最终“中体西用"思想被较为普遍地接受。这一争论的主要背景是
A.与“蕞尔小国”较量的失败
B.国内民众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发展
D.欧美国家侵略行为不断加剧
4 . 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
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0年,薛福成提出:“《尧典》之定四时,《周髀》之传算术,西人星算之学未始不权舆于此。其他有益国事民事者,安知非取法于中华也?昔者宇宙尚无制作,中国圣人仰视俯察,而西人渐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化,中国又何尝不可因之?”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B.西方国家强于中国的原因
C.学习西方长处的合理性D.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互动性
2022-03-14更新 | 541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梁启超于1923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材料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符合以上三个时期探索的先后顺序的是
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的D.②③①
7 . 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8 .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错误的是
A.宣传西学
B.挽救民族危亡
C.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的挡箭牌
D.创办者多为留学归来者
2019-08-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智能测评与辅导-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及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张之洞在刊行于1898年的《劝学篇》中说:“近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基于上述认识与实践,张之洞
A.反思了甲午战败的原因B.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倡议
C.推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10 . 有学者曾经说:中国人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这位学者的话
①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规律   ②描述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③剖析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原因   ④客观评价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功与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019-12-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大足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