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观念对宗教神学精神统治之下人们潜在的本质论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一直以来,人们信奉的是上帝创造万物,物种各从其类繁殖,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达尔文进化论通过自然主义的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论更多地成为了故事般的讲述。就连宗教内部也由此分化为保守的基要派和开明的现代派,宗教陷入进化论的泥沼中信徒的信仰也暂时地迷失了。                                          

——摘编自张骥《达尔文进化论对宗教思想的影响1859-1909

材料二 严复通过译著向人们介绍支配生物进化发展的原则即“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难以适应生存环境者为环境淘汰,能够得以生存者皆强悍优良的品种。当今世界,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不断进化的民族将获得生存与发展,否则就会“弱者先绝”,如“美洲之红人。澳洲之黑种,何由自交通以来,岁有耗减?”中国当时危机四伏,要救国于水火之中,只有变法维新,追求富强,否则就会在竞争中灭亡。

——摘编自蒋慕东《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达尔文进化论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宣传进化论的特点及原因。
2022-07-0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新学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2018-09-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卷:第15课 戊戌变法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严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思想的理论来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进中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探索活动。这一探索历程有何特点?

材料三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

2018-02-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次学分认定考试历史(理)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文化往往也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曾以政治手段强制推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这种做法客观上对建构新的国族意识起到了不自觉的作用,但毕竟这种粗暴的做法无法长久。汉承秦制,在秦朝统一六国族属的基础上尽力开拓边疆,域内所需整合的对象更多。然殷鉴不远,自然不能重蹈覆辙,于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的层面之上。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理所当然。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材料三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严复《论世变之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价值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 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 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 “德贵曰新” 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 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2020-05-14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古往今来,“经世”(治理国事)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为此,他主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摘编自金良年撰《孟子译注》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代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代思想。

——摘编自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及其经济思想

知识分子代表魏源(传统士大夫,近代初期改革派思想家)郑观应(从事洋务、自创企业、撰书立说)严复(早年留学英国,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等大量西方著作)
经济思想“语今日(鸦片战争后)缓本急标(同“末”)之法,则货先于食”。“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利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五卷)》


(1)孟子主张君王要“施仁政”。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他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代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认识轨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国家求“富强”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严复《天演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赫胥黎原书的忠实译本,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根据事实,取便发挥的达旨。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影响,原因也在这里。以下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A.进化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
B.进化论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C.严复意在借助进化论观点唤醒国人救国图存的意识
D.严复将西方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宣扬变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商鞅是法家进化论思想的第一个系统阐述者。在驳斥守旧贵族的言论中,商鞅以社会进化的思想为基础来证立自身的变法主张。商鞅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荨官。”商鞅明确划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世、中世和下世”维系社会秩序的手段应该有所变化。

——摘编自魏治勋《先秦法家进化论及其近现代影响》

材料二   赫胥黎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然而人类社会却不可以完全遵从“丛林法则”,而应依赖伦理原则“以物不竞为的”.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同意自然有难以抗拒的力量,另一方面则认为“人治可以对抗天行”,并最终得出了“自强保种”的结论。“自强保种”成为《天演论》的最根本意义,并在20世纪初引发了可谓举国疯狂的阅读潮流。

——摘编自黄克武《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提出社会进化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社会进化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2020-10-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10 . “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如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他们曾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1920年11月,陈独秀说:“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之重要的区别就在此一点。”

——倪培强《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灵丹”的内涵,并简析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要原因?
2020-05-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