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1860年和1902—1904年的中国国内翻译西书状况

          类型
城市
出版西书种类(种)
宗教类科学类
香港3723
广州2913
福州2616
厦门130
宁波8620
上海13833

1843——1860年


——据熊月之《译书与西学东渐》整理


比较材料,指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翻译西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的历史意义。
2022-10-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 .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三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3)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022-04-1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7 纵横比较型非选择题-备战2022高考历史热考题型解读
4 . 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生活年代言论
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严复18541921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李大钊18891927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庶民的胜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0年,应船政大巨吴赞成之聘,曾是福州船政学堂驾驶学堂第一届优秀毕业生的严复回母校担任教习。但因官阶太低,又不是科举正途出身,所以职微言轻。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状,从1885年开始,连续八九年间,严复参加了四次乡试,以博取一个举人的功名,增加一点说话的分量。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次都铩羽而归。屈服于考试的压力,四次秋闱,四次落第,这被严复视为一生中洗刷不掉的耻辱。此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1894年的甲午战争,多年经营的海军灰飞烟灭,大受刺激的严复开始了著述以醒世的写作,并以飞快的速度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摘城自赵柏田著《帝国的迷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热衷于科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严复。
2021-09-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至于至今之西洋,则与是断断乎不可同日而语矣。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自其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二   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朝鲜人亦有言曰:“地球上不论何国,但读宋、明腐儒之书,而自命为礼义之邦者,即是人间地狱。”“夫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唱民主之义,未为奇也。朝鲜乃地球上最愚暗之国,而亦为是言,岂非君主之祸,至于无可复加,非生人所能任受(即忍受)耶?”

——谭嗣同《仁学》(1897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思想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科学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重要性。
时间“科学热”表现
19世纪末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说“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公例通理,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本斯而起“
20世纪初年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把科学列为必修课;创办各类科学杂志,如《亚泉杂质》《科学世界》等,“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学科”
辛亥革命后组织各种科学团体,如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要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其中1914年成立的科学社及其期刊《科学》月刊,曾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

据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探讨“科学热”的兴起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1-08-25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16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据薛文传《从先秦时期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等改编

材料二   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夫如是,则中国今日之所宜为,大可见矣。

——据严复《原强》(1895年)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六艺”中的体育项目,并概括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其教育思想的因素。
2021-04-22更新 | 47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封建制度建立与巩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1921)于1895年前后陆续翻译了一系列西学名著,其中《天演论》影响最广。《天演论》译自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赫氏认为人类社会伦理更重于进化,否则将导致残酷的弱肉强食,而严复更赞成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故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且将“进化”另辟导源于《庄子· 天运》的“天演”一词。他译英文长句,句次不对而要义无失。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士大夫莫不感叹“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似此高文雄笔”,其中阐发的“与天争胜”更是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

                                                                 ——摘编自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材料二 马丁·路德(1483~1546)于1521年着手将《圣经》译为德语,他依据希伯来圣经而非教廷钦定的版本翻译新约。路德按照是否宣讲基督的标准去断定新约书卷的价值,并依此改变传统新约书卷的排列次序。路德翻译时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搜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路德译本的《圣经》流畅自然,像散文诗一样优美,阅读它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田海华《路德的<圣经>诠释与翻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马丁·路德在翻译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与马丁·路德译著的相同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 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 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 “德贵曰新” 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 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2020-05-14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