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是生命的摇篮,是心灵的依靠,更是文化的烙印。那些熟悉的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其中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正如我们生活的厦门,很多地名你也许已经很熟悉了,比如中山路、鼓浪屿、集美学村、八市、沙坡尾……但在这熟悉的地名中,或许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比如在这个很熟悉的地方,你又探索了新的风景,或者发现了不引人注意的历史和掌故;比如同一处景物,你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甚至不同的心境,看同一个景致,却发现不同的精彩等等。

请你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平静和安详的特点。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的诗句“_____________”和出行方式的诗句“_____________”,令人惊叹不已。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5)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6)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7)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2024-05-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典故,诗人将自己与周公对比,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失落之情,以及要振奋精神、一统天下的决心。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梦境中仙府日月高照、楼台辉煌、老虎奏乐、仙人如麻……想象奇特,变幻莫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琵琶行》中,白居易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不仅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也为下面诉说自己遭遇作了渲染。
D.《声声慢(寻寻觅觅)》连用七组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展现词人处境之孤独、心情之凄怆,渲染出浓郁的悲愁气氛。
2024-05-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来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认为新法应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司农擅作律令处罚不行新法者,他认为此法不妥,向提举官言明。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2)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024-05-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围巾

刘庆邦

①喜如春天去相亲,到秋天还没有下文。喜如相亲是在一块麦地边。那时麦子刚起身,满地都是绿的。春风吹过,麦苗一波一波地涌,从远方涌来,又向远方涌去,一直涌过看不见的地方。后来,麦子黄了,割了。地里点上了玉米,栽上了红薯。再后来,玉米棒子掰了,红薯出了,地里变得干干净净。这期间喜如一直在等,天天都在等。跟人家相过亲了,她觉得应该等到一点什么。可半年都过去了,关于相亲的事,喜如没有得到什么确切的消息。

②四姑只说了那一两句话就完了,好像一下子就把那一章掀过去了。对于春天里的那件事情,四姑的话不知为何那样节约。喜如当然不能问四姑,四姑不说,她就不听,四姑说多少,她只能听多少。这是当闺女的规矩,也是当闺女的难处。地里是干净了,喜如心里一点都不干净。地里没庄稼了,也没草了,她心里却像长了草。

③相过亲的喜如,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喜如鼓足勇气对娘说:娘,我想要一条围巾。长这么大了,这是她第一次张口跟娘要东西。娘说:我是想给你买条围巾,哪有钱呢!喜如不说话了,她的嘴又撅了起来。还是那天去相亲前,娘说去村东头的五婶子家给她借一条围巾戴上。五婶子是刚娶到村不久的新媳妇。五婶子结婚那天,喜如去看过,五婶子头上的确戴过一条新围巾。那条围巾是大红的,把五婶子的脸都映红了。那天娘空手去,又空手回来了,没借到围巾。娘去得晚了,五婶子的红围巾已被别人提前一天借走了。那人的闺女也是要去相亲,也需要戴一条红围巾。喜如把自己相亲不成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没借到围巾上。要是戴上一条围巾呢,她的脸会显得红一些,好看一些,也许人家会看上她。

④娘见她像是生气了,替她想了一个办法,说要不然你去地里扒红薯吧,你扒的红薯,单独放在一边,等攒够两筐,让你爹挑到集上卖了,卖的钱够买一条围巾了,就给你买围巾。

⑤当天下午,喜如就扛上钉耙,挎上荆条筐,到地里扒红薯去了。地里的红薯已经收过好几遍,喜如放眼望去,见地里仍有几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扒着。她往地中间走了走,找到一块无人扒过、又离别人较远的地方,开始扒,扒了一丈多远,没扒出一块红薯。她把粘在一起的湿土块都捣碎,万一哪一块泥土里包着一块红薯呢。可以说喜如每扒一钉耙都满怀希望,希望怀得像红薯一样大,像红薯一样红。可土一扒开,希望顿时破灭。

⑥太阳落下去了,有人用钉耙把挑起筐,回家转。喜如不想走,她扒到的红薯还太少。她往村庄的方向看了看,见灰趴趴的庄子上冒出了炊烟,还隐约听到了拉风箱的呼啦声。欲哭的感觉又在喜如心头升起来了。

⑦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爹没起来,娘没起来,喜如就起来了。娘说天还不明,让她再睡一会儿。她没有说话,扛上钉耙挎上筐就走了。走到门外,她听见爹对娘说:喜如这闺女大了,知道操心了。爹说的话,喜如有点似懂非懂,知道操心,操什么心呢?不过她听出爹是在夸她。

⑧喜如埋下头来扒红薯,在土里发现了一条红头绳一样的细根。这样的细根,他们这里叫行条。她顺着行条往下扒,越扒行条越粗,喜如禁不住有些心跳,她预感到这下有戏了,行条尽头可能会带出一块较大的红薯。果然,喜如在二尺多深的地下扒到了一块红薯,这块红薯不算小,至少有一斤多重。红薯的颜色是嫩红的,嫩得像新生婴儿的皮肤一样。她对着红薯又看又闻,差点把红薯亲一口。接着,喜如又扒到了好几块红薯。那些红薯有烂的,也有完整的。看看,扒不到的时候,红薯不知在哪里躲着,一块儿红薯都不出来。难道水中的鱼儿爱成群结队,土中的红薯也喜欢扎堆儿不成!

⑨喜如把她扒来的红薯放在灶屋里,上面盖上一把干草,她扒回的红薯差不多有一筐了。如果有两筐红薯就可以换一条围巾的话,目前她已经有了半条围巾。

⑩有一天中午,喜如从地里扒红薯回来,发现她的红薯少了。别看上面的干草还盖得好好的,她一眼就看出红薯少了。而且,红薯少得很明显,只留下完整的,凡是烂的都没有了。喜如顿时很生气,这事不会是别人干的,一定是娘干的。娘难道就不知道,她每天起五更打黄昏,扒一点红薯有多难!但她没有去问娘,一问就显得跟这个家离心了,生分了。有一点她想到了,烂红薯容易坏,不经放,娘可能是怕烂的红薯坏掉,就挑出来吃了。

中午饭,娘做的炒红薯丝儿。这证实了喜如的猜测,娘肯定把她扒的一部分红薯拉成了丝儿。为了赌气,也是为了抗议,喜如午饭没吃炒红薯丝儿,坚决不吃。她只喝了一碗稀饭就算了。晚上扒红薯回来,喜如发现她的红薯堆又有了变化。这次变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她认得出来,多出来的红薯都是完好无损的,不用说,这些多出来的红薯都是从他们家的红薯窖里转移出来,添加在她的红薯堆上的,有一点她吃不准,多出的红薯,不知是娘给她添上的,还是爹添上的。爹是个细心人,爹给她添红薯的可能性大些。爹不但把吃掉的红薯补充上了,还多添了不少红薯。这让喜如觉得有些惭愧,她中午不该不吃炒红薯丝儿,不该给娘脸子看。还好,她没把赌气的原因说出来,没有跟娘吵架。要是跟娘吵了架,不知她会惭愧成什么样呢!

逢集这天,爹把她扒的红薯装了两大筐,准备挑到集上去卖。爹说,卖了红薯,买一条围巾,保证没问题。

听了爹的话,喜如的脸一下子就红透了,恐怕比红围巾还红。

既然扒的红薯够买一条红围巾了,喜如就不必再去扒红薯了。可爹去赶集后,喜如又到地里扒红薯去了。娘看在眼里,暗自纳闷儿,女儿家的心事让人猜不透,她为什么还去扒红薯呢?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如想要一条红围巾让自己好看一点,既表明她爱美之心开始萌发,又暗示她对相亲成功的渴望。
B.喜如发现红薯少了,又发现红薯多了,但她什么都没说,正是成长中的少女情绪含蓄和隐蔽的反映。
C.喜如为了能得到红围巾,不得不起早贪黑去扒红薯,这反映出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苦和物质的匮乏。
D.对女儿扒红薯换红围巾的举动,喜如爹娘既为女儿在劳动中吃苦而心疼,又为女儿渐渐成熟而欣慰。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喜如的内心的描写,直接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B.小说中口语化的表达,如“看看,扒不到的时候,红薯不知在哪里躲着”等,充满生活气息。
C.小说选材精当,全文围绕喜如“扒红薯”展开叙述,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有较强的吸引力。
D.小说运用比喻手法,写红薯像“红头绳”“小老鼠”等,表现出喜如扒出红薯后的喜悦和兴奋。
3.请结合文本第10、11段,分析喜如发现红薯数量变化后的心理活动。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红围巾、劳动。请围绕其中一个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5-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安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继替是指社会成员的变动,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B.社会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然的;在某一时期内,变动的只是一小部分,任何社会的变迁都是如此。
C.乡土社会是一个容易安定的社会,缺少“领袖”和“英雄”,因此时势权力在乡土社会中不易产生。
D.儒家注重“孝”道,是为了维持社会安定;而“注释”引起的名实分离会促使社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
3.请结合《名实的分离》选文对下面两个材料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材料一: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的消息激发了盖茨的全部激情。他决定从哈佛退学,投入到这一场计算机浪潮之中。因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机会。1975年,盖茨和他的好朋友保罗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1981年,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正式展出其新型个人计算机,轰动一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为IBM公司提供语言程序的正是年轻的盖茨领导下的微软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微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IBM个人电脑问世半年后,微软正式成为个人电脑软件方面的领导者。年仅26岁的盖茨也一举成名。

材料二: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群雄逐鹿,产生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等历史风云人物。

2024-05-0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季天气干燥,很多人都会出现口腔溃疡。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口腔溃疡并非不会给人造成致命伤害,但是它所带来的不适却十分恼火。在坊间流传着很多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其中喝点酒给溃疡消消毒”“撒点盐巴等方法广为流传。事实上,。酒精可能会刺激损伤的溃疡面,加重充血、水肿及疼痛感;撒盐巴也会对溃疡面造成刺激和局部脱水,不但会加重疼痛,也不利于创面愈合。,用浓度较低的淡盐水漱口,这样既可以对溃疡面起清洁保护作用,又促进创面的愈合。

很多人认为,口腔溃疡是上火导致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它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和感染密切相关。

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更改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批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秋时苇如雪,天涯共苍苍”……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语句,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2024-04-0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9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②顺流而       ③假舟楫者,非能
孤舟之嫠妇       ⑤云青青兮欲       ⑥浔阳江头送客
⑦不如登之博见也       ⑧对此欲倒东南       ⑨孔子郯子、苌弘、师襄
A.①④⑨/②⑧/③⑤/⑥/⑦B.①⑨/②③⑤/④/⑦/⑥⑧
C.①⑨/④/②⑧/③⑤/⑥/⑦D.①⑨/②⑥⑧/④/⑦/③⑤
2024-04-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10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渌水荡漾清猿啼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⑤暮去朝来颜色       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⑧铁骑突出刀枪鸣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④⑤⑧D.③⑥⑦⑧
2024-04-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