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6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二)

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

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

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

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基础不同,前者以“事实”为基础,后者以“母题”为基础,相比较而言,“母题”比“事实”更具感情色彩。
B.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并借助感性叙事,以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但情节安排上也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
C.为了让新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闻记者在理性地用客观事实来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
D.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受到商业化趋势的影响,新闻报道也“故事化”了,但作者认为,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叙事还是要以真实为第一要义。
B.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
C.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的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决策者做决策时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一个社会化主题。
D.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部分的观点的一项是(     
A.小说《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和看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体,并加上了作者艺术的情感消染。
B.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脱困矿工、救援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喜悦和感动。
C.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路易十四、黎塞留红衣主教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也仅仅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这些人物应该有的语言和行为。
D.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三句话就概括了解放军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英勇气势和宏大规模。
4.根据原文内容,对下面表格中作品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作品名称简介
《窦娥冤》中国四大悲剧之一
《“探界者”钟扬》人物通讯
《促织》选自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百年孤独》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A.《实娥冤》通过性格、感情的冲突来塑造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B.《“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这一真实人物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C.《促织》中的主人公成名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百年孤独》,一者纪实,一者虚构。
5.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吾有死而已!”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夫“忠”之为言,中也;“贞”之为言,正也。息之所以为者有是夫?间君之惑, 排长嗣而拥非正,其于中正也远矣。或曰:“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曰:“子以自经于沟渎者举为忠贞也欤?”或者:“左氏、榖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然则为信可乎?”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复其言,乱也,恶得为信?”

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迁矣。国虚而不知入,以纵夷吾之昏殆,而社稷几丧。且重耳,兄也;夷吾,弟也。重耳,贤也;夷吾,昧也。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由偃之策失也。而重耳乃始伏伏焉游诸侯,阴蓄重利,以其弟死,独何心软?仅能入,而国以霸,斯福偶然耳,非计之得也。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故也。夫如是,以为诸侯之孝,又何戮笑于天下哉?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因被陷害自杀而死)的坚定拥护者。②奚齐(前665~前651):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与宠妃骊姬之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异母弟。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氏,名偃,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④间:利用。⑤经:缢死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国A 不顺B 而多败 C 百姓之不蒙福 D 兄弟E 为豺狼 F 以相避于天下G 由偃之策H 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中的“孤”含义不同。
B.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
C.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
D.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忠贞为国,立场坚定,而且言出必行,直至献出生命也不改初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国语》作者的高度肯定。
B.杀掉奚齐、卓子后,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重耳最终采纳舅犯的建议,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C.柳宗元认为,荀息“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做法失当,因此,他虽兑现了“有死而已”的承诺,但并不能称为“信”。
D.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批判,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然其大胆质疑、理性分析的精神值得学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一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5.柳宗元为何说晋文公重耳被天下人耻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

阅读有时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①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
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农村家里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D.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2.文中第三段作者如何体现“阅读的孤独”?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四春”的命运发展,正是:元妃省亲,是贾家之极盛;探春理家,有中兴之象;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败人散。

贾府四姐妹除元春外,探春不论外貌还是理家才能,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探春外形出挑,“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且威序本第五十六回批赞曰;“探春看得透,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贾家姐妹趣味殊异,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曹雪芹写她们的爱好,除了符合形象内在素质,。例如“懦小姐”迎春的处世态度与围棋“坐隐”的文化内涵相应,她的一生就真如棋局中一枚棋子般,任由人摆弄,最后摆到了死地。

材料二:

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 ……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于作践,白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1.请在材料一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材料一加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探春之“敏”,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B.终必不蒙见察   戍卒叫,函谷举
C.是乃仁术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D.夫晋,何厌之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能独
②却宾客以诸侯
③越国以鄙
庠序之教
⑤良庖更刀
章甫,愿为小相焉
⑦李牧连
⑧复道行空,不霁何
A.①④/②⑦/③/⑤/⑥⑧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C.①⑧/②④/⑦/③⑤/⑥
D.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议事不合(常常)            强之(坚持)
于寡妻(用刑)                      强公室,私门(堵塞)
B.其西封(肆意)                  此惟救死而恐不(足)
之以饥懂(接续)                  舍瑟而(起身)
C.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   辟邪说,壬人(排斥)
之以严刑(督察)                  汝幸而我(嫁)
D.廊腰缦回(萦绕)                    杀人如不能(完、尽)
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     牧以谗诛(最终)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相同。
B.“若”,你、你们,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意义不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2024-06-0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用性检测(二)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篇章: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③浪西楼:地处潮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表达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
B.颔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诗人驰书慰问。
C.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诗句形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的险阻。
D.尾联诗人想象韩愈在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
2.本诗的尾联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借用了“月亮”这一意象。试分析二者表达情感的异同。
2024-06-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幼安留别

唐庚

白头重踏软红尘,独立鹓行觉异伦。

往事已空谁叙旧,好诗乍见且尝新。

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

力请宫祠②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

【注】①诗人因蔡京指斥其为元祐党人,被贬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复官。②请宫祠:请求辞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软红尘”在此处指都城的繁华景象,“鹓行”,以鹤群的飞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队列。
B.颔联“乍”字写出诗人读到友人诗后的兴奋,但从“且”字可看出诗人读诗而心不在诗。
C.颈联运用“寂寂” “累累”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富于音乐美,也强化了两种人生的比照。
D.尾联“知意否”是在问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吗”,“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坚决。
2.诗人返京复官不久,便“渐谋归老”,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