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著,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投前官,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救民兵,议屯田,乃创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令人敬畏的样子)        坐促弦弦转急(但是)
B.京益之(意动用法,以……为壮,看重)        烟涛微茫难求(音讯)
C.山不高,海不深(满足)        梦啼妆泪红阑干 (纵横错乱的样子)
D.枉用相(存在)            低眉手续续弹(随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B.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C.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D.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中指黄河中下游被金兵占领的地区。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不同。
B.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出师表》千古流传。
C.长短句,一般用于词的别称。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其别称还有曲子词、琴趣、乐章、诗余等。
D.谥,谥号,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文中谥号“忠敏”是对辛弃疾的褒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京聚兵山东之时,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和义端有交往,并劝他归顺了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杀了义端。
B.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适逢滁州战乱,民生凋敝,他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和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很有文才,他曾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D.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曾经写文章祭祀辛弃疾;德祐初年,又向朝廷请示,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024-05-0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唐才子传·白居易》)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B.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C.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D.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B.“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指官员辞官归家。
D.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赋、比、兴。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歌形式;赋、比、兴是表现手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但读了白居易诗后,却对他大加赞赏。
B.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品行不端,因而被贬江州司马,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名篇《琵琶行》。
C.白居易的诗歌不推崇艰涩难懂,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官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并且信奉佛教和道教。
4.把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2024-03-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徐达之围姑苏也,太祖不欲烦兵,但困服之耳。至是久不下,乃以书遗士诚,许以窦融、钱俶故事。士诚不报。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战良久,未决,士诚遣兵千余助之,又自出兵山塘为援。山塘路狭,塞不可进,麾令稍却。遇春抚王弼背曰:军中皆称尔为猛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声驰铁骑,挥双刀往击之。敌小却,遇春率众乘之,遂大败其军,溺于沙盆之潭可量也。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常银铠锦衣,出入阵中,是日皆溺死。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时降将李伯升知士诚势迫,欲说令归命,乃遣客诣士诚门告急。士诚召之入,然卒狐疑,莫能决也。壬子,复率兵突出胥门,锋甚锐,遇春御之,兵稍却。士信方在城楼上督战,忽大呼曰:军士疲矣,且止。鸣钲收军。遇春乘之,复大败。自是士诚不敢复出。九月辛巳,达督将士破葑门,常遇春亦破阊门新寨,遂率众渡桥,进薄城下。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士诚收余兵二三万,亲率之,战于万寿寺东街,复败。士诚仓皇归,从者仅数骑。士诚竟自缢死,赐棺葬之。

乃论者以士诚之失,在深居高拱,上下相蒙,骄将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黄、蔡三参军辈又迁阔昧大计,以故谋主被谗,爪牙受缚。士诚乃内怀选懦,坐失事机,此其所以亡也。卒之桑榆不收,噬脐无及,齐云一炬,阖室自焚。岂太祖灭士诚哉,盖士诚自灭之也!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B.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C.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D.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苏,是苏州的别称,位于长江以南,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B.太祖,作为庙号使用。一般对国家有大功的先王才会拥有庙号,如唐太宗、康熙等。
C.鸣钲,指敲击钲、铙或锣。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号。文中是指撤退的信号。
D.桑榆,指桑树和榆树,因日落时分光照树梢,所以代指日暮,文中指事情的最后阶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想要围困张士诚,让他不战而降,就写信给张士诚,用窦融、钱俶归降免罪的事例诱导他,但张士诚没有回信。
B.在山塘之战中,常遇春用人得当,王弼勇猛果敢,身先士卒,使敌军退却,常遇春趁机出击,大败张士诚的军队。
C.李伯升听说张士诚被常遇春的军队包围,情势窘迫,趁机派遣门客前去劝说张士诚投降,但张士诚犹豫不决,后来还是没有听从。
D.张士诚在与常遇春交锋中接连失利,苏州城被攻破之后,他又收拢军队,再次与常遇春军队决战,依然不敌,最终自缢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
(2)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
2024-02-28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贺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日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D.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
B.长人者,既指统治者,也指居上位者、做官的,文中采用的是后一个意思。
C.鸣鼓,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文章中“鸣鼓而聚之”就是取此含义。
D.飧饔,晚餐和早餐,引申为吃饭,也是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本文属于人物传记,塑造了一个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的人物形象。
B.作者借“知种树而已”的驼者发声,在对比中,对吏治的弊端直接予以抨击,笔锋犀利。
C.文章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D.作者巧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024-02-27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B.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C.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D.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本义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
B.“禁中”,一指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又指帝王所居宫内,此处指前者。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
D.“节”,即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使节出使外国所持的一种凭证。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听人提及赵将李齐的贤能,向冯唐询问他的看法时,因为冯唐的父亲跟李牧和李齐都曾交好,故此了解李齐比不上廉颇与李牧的将才。
B.冯唐和文帝交谈时无所避讳,他直接告诉文帝,纵使文帝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士,也不懂得任用,文帝听后很生气。
C.汉文帝待人宽厚,尽管冯唐说他不能知人善任而触怒了他,却并未因此而疏远冯唐,反而在怒气平息后耐心向冯唐问明缘由。
D.冯唐据理陈辞,认为因为谎报杀敌人数而对魏尚做出的处罚过重,并最终说服文帝赦免魏尚。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冯唐为什么认为文帝即使得到廉颇和李牧,也不懂得任用他们?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淮阴侯列传(节选)

【汉】司马迁

①(汉二年)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阪,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氙(1)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夏说阏与(2)。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楚。

②(汉三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粮,士有饥色,樵苏(3)后爨,师不宿饱(4)。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5),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6)。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③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④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7)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⑤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⑥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⑦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8)山陵,前左水泽(9),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释】(1)木罂氙:木盆、木桶之类。(2)夏说:人名。阔与:地名。(3)樵苏:取薪取草。(4)宿饱:常饱。(5)方轨:两车并行。(6)戏下:同“麾下”。(7)萆:同“蔽”。(8)右倍:右倚背靠。倍,通“背”。(9)前左水泽: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魏王盛兵蒲阪,临晋(      )
(2)愿足下臣奇兵三万人(      )
(3)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      )
(4)然以胜,此何术也?(      )
2.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后九月,破代兵,夏说阔与
B.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
C.臣闻千里粮,士有饥色
D.能千里而袭我,亦已
3.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于 是 汉 兵 夹 击 大 破 虏 赵 军 斩 成 安 君 泜 水 上 禽 赵 王 歇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5.通观全文,可以看出韩信能够取得井陉大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4-01-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故其费与死伤者钧。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

“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

“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 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B.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C.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D.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在文中指劝说。古时游说之士奔走各国,凭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
B.伯王,在古代是指对霸者的尊称;伯,通“霸”,在文中意为诸侯联盟的首领。
C.“举冲橹”中的“橹”指战车,与《过秦论》中“流血漂橹”的“橹”相同。
D.“士民”在古文中常有“士大夫和庶民”的意思,在文中泛指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以及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等。
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如矛戟、弩、矢等,并非都在战场上损毁,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
C.战争持续时间长,将官身不离铠甲,能在一年内建筑好护城设施就算是很快了,而攻下三城后还有余力再出兵的则更难做到。
D.智伯瑶用兵盛极一时,但最终被天下人耻笑;而英明的君主所做的事情花钱少,所用时间长,却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
(2)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2024-01-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天下之,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②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也?是有三蔽。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③且人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能而已。

④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⑤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   ②梃:棍棒。

1.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 患:担忧的事
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泰伯》)                  患:担忧
B.此三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蔽:受到蒙蔽
《诗三百》,一言以之,思无邪(《论语•为政》)       蔽:概括
C.惟其遇事而事 治:管理
无为而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                                 治:管理得好
D.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用之 审:慎重
谨权量,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尧曰》   审:慎重研究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
以为己任,不以重乎?(《论语•泰伯》)
B.且人有材能者
未之思也,夫何远有?(《论语•子罕》)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
《关雎》,乐而不淫,哀不伤(《论语•八佾》)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也?               何:什么(原因)
②是有三蔽                                                          焉:那里
③又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                            或:有时
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然:这样
⑤试之之道,在当其能而已                                   所:指(能做的)事
⑥如,则士之愚蒙鄙陋者                                      是:此
⑦况其贤能智力卓荦乎?                                      者:……的人
A.①④B.⑤⑦C.①⑥D.②③
4.下列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针砭时弊,据理以陈,阐明了有关人才使用的重大问题。
B.作者认为不擅取才、不当用才是对国家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
C.作者驳斥了有才能的人就会自然表现出他们才能的错误观点。
D.作者运用比喻论证,说明需要给人才以显示才能的恰当位置。
5.本文题为“材论”,先写了导致“人材不得取用”的“三蔽”。请根据文意,回答作者是选择哪一“蔽”展开议论的?并简述论证思路。
2024-01-21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栎全轩记

[明]归有光

①余峰先生(1)隐居安亭江上,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之曰栎全轩。君为人坦夷,任性自适,不为周防于人。意之所至,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然亦用是不谐于世。君年二十余,举进士,居郎署。不十年,为两司(2)。是时两司官,惟君最少。君又施施然(3)不肯承迎人。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

②会予亦来安亭江上,所居隔一水,时与君会。君不喜饮酒,然会即谈论竟日,或至夜分不去。即至他所,亦然。其与人无畛域,欢然而情意常有余,如此也。君好山水,为郎时,奉使荆湖,日登黄鹤楼,赋诗饮酒。其在东藩,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及归,则慕陶岘(4)之为人,扁舟五湖间。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去岁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

③一日,邀予坐轩中,剧论世事。自言:“少登朝著,官资视同时诸人,颇为凌躐(5)。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余年矣。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汉党锢、唐白马之祸,骈首(6)就戮者,何可胜数也?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之徒,夫孰非一世之才也?李斯用秦,机、云(7)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之。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

④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8)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9)不才矣;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樟不才矣。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10),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

[注释](1)余峰先生:张意,字诚之,号余峰,昆山人。(2)两司:明代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两司,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司法官署。张意曾官至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属正四品大员。(3)施施然:喜悦自得的样子。(4)陶岘:唐开元间人,爱好山水,自号麋鹿野人。(5)凌:超越。(6)骈首:头并着头。(7)机、云:指陆机、陆云兄弟,均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8)楩、梓、豫樟:喻栋梁之才。(9)栎:喻无用之才。(10)栎社:指张意甘愿做栎社树。神社旁的栎树无用,不被砍伐而能保有长寿。

1.在第(3)段中的“□”处填入恰当的虚词是(     
A.矣B.哉C.盍D.夫
2.下列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之曰栎全轩
B.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达生之至论
C.去岁越,泛西湖,过钱塘江
D.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
3.下列说法与本文中所论“知道之言”旨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B.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C.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4.通观全文,可以看出余峰先生以“栎全”二字命名轩屋,有何深意?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蓝诸君:中山国相。②张登: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道奈何”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王苟举趾以见寡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
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
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
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
(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2024-01-20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