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修辞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几岁,就在大江南北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的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不同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是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了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她古老,并不感到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的红叶,在四川蜀中我也看到过与太庙同样古老的古松,我也并没有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得像个乞丐,而心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的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头发一根根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感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没有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就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从没离开过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依,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1.文中第一段一连使用了多个地名,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将其组织在一起的。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校学生会拟举办朗诵比赛,假如你将在比赛上朗诵这段文字,为了达到更好的朗诵效果,你会如何处理以下两句话?请任选一句,谈谈你的朗诵设计。
(1)我曾骄傲的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2)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2024-02-28更新 | 4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恢宏气象,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     ③     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3-04-07更新 | 6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试卷(一)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测时是一项枯燥细致的工作。观测者需要一边操作中星仪____①____地跟踪恒星,一边需要记录,跟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观测精度。中星仪是一个庞大的设备,身材娇小的叶叔华操作起来十分困难,于是她加了一块木板,站在上面跟踪观测恒星,无论寒暑, _____ ②__ _。筚路蓝缕的生活,并没有阻挡叶叔华追求天文科学的热情。她取得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共用的“北京时间”在自己主持下诞生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宇宙中一颗小行星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九十多岁高龄的叶叔华,依然是____③____,志在千里,丝毫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她积极支持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数据中心,推动我国天文观测向太空、向月球不断拓展。在叶叔华的心里,天文是一辈子的浪漫事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宇宙如此浩瀚,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应该珍惜自己短暂且唯一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去做一些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春节期间,从央视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并不少,大有______之势。除了《只此青绿》,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戏曲荟萃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景观太极《行云流水》、武术短剧《乳虎啸春》、舞蹈《金面》等,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______

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______的美学精神。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______,作品才能传之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如火如荼     精彩纷呈     一脉相承     相辅相成
B.争奇斗艳     精彩纷呈     一脉相承     相得益彰
C.争奇斗艳     应接不暇     一以贯之     相辅相成
D.如火如荼     应接不暇     一以贯之     相得益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地春晚既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又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B.各地春晚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保持以往特色的爆款作品
C.一大批爆款作品被各地春晚相继推出,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D.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_________、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百姓_________,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_________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_____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B.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C.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D.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2.下列各句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问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说“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又叫“坝上”。“为啥叫坝上?”他以为“坝”是一个水坝。爸爸说到了就知道了。

敢情“坝”是一溜大山。山顶齐齐的,倒像个坝。可是真大!汽车一个劲儿地往上爬。汽车爬得很累,好像气都喘不过来,不停地哼哼。上了大山,嘿,一片大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擀过的一样。怎么可以这样平呢!汽车一上坝,就撒开欢了。它不哼哼了,“唰——”一直往前开。一上了坝,气候忽然变了。坝下是夏天,一上坝就像秋天。这是个什么地方!不长一棵树!就是一大片大平地,碧绿的,长满了草。有地。这地块真大。从这个小山包一匹布似的一直扯到了那个小山包。

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这是他们的最后一站。一辆牛车来接他们。这车的样子真可笑,车轱辘是两个木头饼子,还不怎么圆,骨碌碌,骨碌碌,往前滚。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口外”这一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B.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C.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D.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2.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车轱辘是两个还不怎么圆的木头饼子,骨碌碌地往前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些美丽的蝴蝶,我用锦囊收留它们,枕我如歌的年华。我的小小悲欢,只在这枕上——在这些落花上。

虽然花朵已不再有昔日的鲜艳和芬芳,我却如此真切地感觉着它们露水中的一如初生婴儿的嘴唇。这些凋零了的花朵,在多少个晨昏,我一一捡起,轻抚那些粉红的、淡黄的、紫艳的、洁白的生命,它们如灵盈的蝶:在我掌上颤动。

世界上有些东西仿佛专为我们而来。枕中的落花,就是一章一节的音乐:欲断还续的歌谣。在清凉的秋夜,我就着一枕落花,静静体味生命的愉悦与满足。在某一时刻,甚至会泛起一种异样的温情,幻起往事的光辉。我枕着它们,想着这些被岁月遗弃的精灵,竟为我所钟,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它们是我从洞庭芦苇收集起来的。在浩淼的水边,洁白的花瓣强烈地诱惑着我,美丽的生命,曾经与洪水野火以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糅合一起。另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热烈地开在烟雨和鹧鸪声里,也曾是带雨的诗和动情的谣曲,在梦中为我托起美丽的江南。

我珍爱落花枕。对于我不会有另一种东西能够取代它,正如不能取代我生命中永远鲜活的记忆和深情。

(刘鸿伏《一枕落花香》)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B.“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C.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D.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动不已。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一一拾起,轻抚那些在我掌上颤动着的粉红的、淡黄的、紫艳的、洁白的落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01-06更新 | 36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语文试题 (一)
2020高一·全国·专题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_____________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又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____________的小径,__________的树影,以及____________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B.《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C.《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D.《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字里行间显出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B.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D.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韵        幽僻        斑驳        迁延顾望
B.风致        幽僻        斑驳        顾盼生辉
C.风韵        偏僻        斑斓        迁延顾望
D.风致        偏僻        斑斓        顾盼生辉
2020-12-31更新 | 461次组卷 | 5卷引用:巩固练02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记叙散文 2020-2021学年【补习教材·寒假作业】高一语文(人教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一把尺子,能够量出夜的厚度。乌倦了,归巢后叽叽喳喳地吵闹一阵,在枝丫中慢慢安静下来。大山和森林站在村庄外面,一下子变得远远的,在黑夜中显得更加突兀和肃穆。百虫的歌声越来越力不从心,唱到后来见无人理会,声音越去越远,最后悄然钻进大地中去了。仿佛谁在晚归的路上一跺脚,(             )一粒星子掉在了大地上,幽蓝的光焰划过长空,把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一粒星子到底撕不开如此厚重的夜。

捉迷藏的孩子,在夜色中越走越远,慢慢消失于无处不在的夜的缝隙。有的走着走着就迷迷糊糊地走到了自家的楼屋,头一歪倒在床铺上,掉进了另一个更加深沉的黑夜,把自己丢失在伙伴们的游戏里。有的走着走着便走到别的村庄或是鬼魅出没的森林中去了,从此深陷在这个梦境中,再也没有出来。还有的走着走着,倚在一堆苞谷蓬或是稻草垛中就睡着了。夜凉如水,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滴巨大的露珠把他喊醒,他才恍恍惚惚地回到屋里,兄弟姐妹们横七竖八地躺了一排,月光已经晒白了整个大地。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众人皆睡唯我独醒的恐惧和孤独,赶紧掀开一角棉絮钻进去,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地一片静寂,满地虫鸣顿时被踩灭了。
B.顿时踩灭了满地虫鸣,大地一片静寂。
C.顿时被踩灭的是满地虫鸣,大地一片静寂。
D.大地一片静寂,顿时踩灭了满地虫鸣。
2.反衬重在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衬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成分为:“捉迷藏的孩子消失于夜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12-10更新 | 56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
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C.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2.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