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语言应用场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按要求选择.

(1)今天对小宁来说有点特别:大伯七十大寿、舅舅迁居、同学新婚,他打算各送一副对联。下列对联与所送对象最贴合的一项是(     

[甲]春融花并蒂,日暖树交柯

[乙]东风开画栋,旭日映华堂

[丙]三千岁月春常在,六一丰神古所稀

A.甲联送大伯,乙联送舅舅,丙联送同学
B.甲联送舅舅,乙联送同学,丙联送大伯
C.甲联送同学,乙联送舅舅,丙联送大伯
D.甲联送同学,乙联送大伯,丙联送舅舅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城乡差距。可以说,              ,更重要的是,              

①信息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力之一
②信息技术可被视为现阶段调节城乡差距的一个均衡器
③它会产生“数字红利”效应
④持续科学配置信息技术资源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
2024-04-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2 . 按要求做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讨论媒介文化必然要讨论消费社会,后者不仅是前者赖以产生的氛围,也是前者必要的社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包含着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

①因此,解析媒介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解析消费社会
②即现代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
③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
④消费社会的到来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图景
⑤而媒介文化正是这一社会图景的最显眼的标志和最突出的表征
A.④②③⑤①B.⑤②③①④C.②③④⑤①D.①④⑤②③

(2)以上语段摘自《媒介文化十五讲》,某校图书馆想把这本好书推荐给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以下推荐语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A.此书被收录于名校通识课程系列丛书
B.此书力图引导读者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
C.阅读此书必能助力高三学子考入理想学府
D.诚意推荐给有志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们
2024-04-1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

(书信)

193010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             ,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1.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B.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D.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2.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断
B.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3.《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A.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B.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D.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4.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
5.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
2024-04-1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4 . 按要求作答。

(1)小浦春节请书法社老师为学校大门写了一副对联,以下最符合的一项是(     
A.上联:龙腾九天万物生       下联:凤舞盛世群英会
B.上联:龙岁生辉照杏林       下联:春风化雨润桃李
C.上联:龙岁书声传四海       下联:新年笔韵绘千山
D.上联:龙行春霖滋沃土       下联:师长矢志育新苗

(2)将下列编号的句子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地位密不可分,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成为历史的必然。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条件
②始终是东西方联结的桥梁和纽带
③开放伴随着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形成
④得风气之先和地利之便
A.④②①③B.③④①②C.③②④①D.④①②③
2024-04-04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此项研究,但都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带来的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他决心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现了水稻具有杂交优势,因为“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袁隆平坚信杂交水稻研究,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3.2023年5月22日,是袁隆平先生逝世两周年的日子,某文学社团撰写了一副挽联表达敬意,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内容,补写下联。
上联:心系家国,情牵华夏,筑牢粮食安全最底线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6-02更新 | 492次组卷 | 6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6 . 选择题。
(1)下列对联与人物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白居易
B.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孟子
C.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甫
D.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2)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教授、学生和主持人先后进行了发言。在下面的发言内容中,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A.教授:以上就是鄙人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浅见,感谢同学们聆听我的发言。
B.主持人:在教授的抛砖引玉后,希望各位同学也能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C.学生:教授和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令我获益匪浅,我要说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D.教授:今日有幸莅临贵校,贵校学子身上充满了学习热情,令我感佩!
2022-06-2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在线教学评估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7 . 按要求选择。
(1)小杰要为上海新修的一座红色革命纪念馆撰写楹联,以下合适的一项是(     
A.仰高山牢记使命,行景行不忘初心。
B.日暮烟霞尤绚烂,岁晚橙桔更芳馨。
C.清襟吞吐卷大海,妙笔纵横挽昆仑。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历尽劫波后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B.我们科技公司竟缺乏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C.老师既表扬了我的优点又批评了我的毛病。
D.若不学好语文,就不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2022-05-11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按要求选择。
(1)小明想选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率冒失,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联是(     
A.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
B.鹰隼入云睐所向;骅骝得路慎于平。
C.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D.为人竖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历时3年。有关部门广泛征求了各方专家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馆的开放为本市又增加了一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课堂。


①对展陈大纲进行了修改完善
②对布展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升
③“风雨经远里,军史丰碑地”的主题鲜明突出
④通过图文、实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讲述中央军委将近8年的历史变迁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2022-05-01更新 | 7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线上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文学的个人经验与他者

格非

①什么是他者?学理论肯定知道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所谓的现象学的还原他者是一个哲学概念,但是我不打算从哲学史给大家描述从康德到胡塞尔,到尼采,到海德格尔这整个过程。我想跟大家举一些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他者

②大家都经常照镜子,镜子本身反映的是客观的,但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图像是主观的,是自我与它合谋的,是欲望化的产物。心理学早就做过研究,很多人喜欢镜子不喜欢照片,因为照片更接近于真实。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在照片里看到的那个自己。

③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经验时如何发现他者。如果你在作品中没有勇气面对他者,那你作品永远是在制造一种甜腻和唯美。我现在看很多人写的东西,美得化不开,浓得化不开,全是这些浪漫的想象,看得实在是烦。它里面没有陌生化的、坚硬的东西,非常流畅,也非常廉价,因为它根本没有触及生活的经验本身。

④所以,我们要拥有自己经验的财富,就必须经过他者的介入,这个当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你敢不敢面对他者,要不要把他者引入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过程当中。

⑤我举一个例子,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很简单的小说,是从《一千零一夜》里的一则故事改编来的,题目叫《两个做梦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个人因为一个梦千里迢迢去巴格达寻宝,却被另一个当地的做梦者告知梦到宝藏在主人公自家的院子里。他听到后赶忙回家,找到了藏在自己院子里的宝藏。借这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写作者,我们其实都拥有财富,它就在我们家的喷泉底下,问题是你能不能挖出来。这当中就需要他者的介入。在自己家你是挖不出财富的,你不知道财富在哪,不知道那些经验有什么意义。到远方去,这个旅途看起来毫无意义,但实际上构成了找到财富的重要一环。

⑥写作也是如此。马尔克斯说,你只有远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一个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人说不出农村有什么特点。只有从农村到了城市生存一段时间,就会知道所有城里和从前形成区别的,都是农村的特点。所以,我们引入他者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经验的特异性显示出来。如果你过于沉湎在自己有限的经验里,以此自得,不敢去碰撞自身以外的经验,那就是自恋。一个自恋的人是写不好东西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你所拥有的意义是什么。

⑦过去没有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正是西方文化进来之后,我们才有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学的概念,才有国学的概念。这些都是在他者的介入之后显现出的。

⑧与此同时,我要告诉大家,中国经历他者的过程是极其惨痛的,是被迫的。这个他者是打进来。从不服到服。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向人家学习,于是出现了一种极端化的过程,开始产生了对我们所拥有的都厌恶的过程。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嘲笑鲁迅他们的激进主义,可是在他们的年代,这是必然要经历的。鲁迅觉得中国的书一本都不要读,吴稚晖说要把中国书全部都扔到茅厕里去。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很极端,因为他们发现了他者,发现了他者很强大。当西方作为他者首先吞并了印度,使得中国、日本惶惶不可终日。日本人开始了明治维新,之后连日本都成为我们强大的对手,中国人便不得不改革,所以当鲁迅先生面临这样一个状况,出现某种激进的、极端化的言辞和观念,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工夫没有白做,正是因为我们和他者开始接触,中国才走上了健康的道路。

⑨所以,今天我们要开阔心胸,千万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一点经验里。如果都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那就成了经验主义写作,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找到你的特点,重新找到那个陌生的自己。

(有删改)

1.标题中的“他者”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篇文章最有可能节选自作者的一篇(     
A.学术论文B.演讲稿C.报告文学D.调查报告
3.对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不喜欢遇见“他者”。
B.“他者”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自动化”的生活。
C.发现“他者”指的就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发现“他者”要走出个人经验主义的“舒适区”。
4.有人认为第⑧段的内容偏离了主题,你是否同意?请阐明理由。
5.请用本文观点对下列材料加以分析。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小镇,20岁来到北京,22岁开始文学创作。沈从文创作的小说题材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湘西生活,一种是都市生活。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社区在“读古诗,做好人”的活动中向学生征集楹联,请你在下列联中选出最合适的一项(     
A.兴观群怨,修齐治平B.离骚而问天,哀以招魂
C.篑于平地进以往,风乎舞雩咏而归D.《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而不乱
2021-06-20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