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准确、鲜明、生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4 道试题
1 . 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小题。
鲁迅的杂文,有的洋洋万言,如重磅炸弹;有的寥寥百字,似锋利匕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短的,当属《为回答某牧师而作》,竟简短得只有一问一答,不足三十字,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问:“你为什么不学得和羔羊一样驯良?”
答:“我怕你把我身上的毛剪个精光。”
鲁迅这篇文章十分简洁,同三段论省略式的运用有关。其中“我怕你把我身上的毛剪个精光”是这个三段论推理的小前提,请依据三段论的推理方式,结合具体情境,补写该三段论的大前提和结论。
①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前提:我怕你把我身上的毛剪个精光
③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6-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1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蝴蝶兰的故乡在巴西、智利的热带雨林。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里,。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成为一首诗。把蝴蝶兰养成一首美妙的诗,可不大容易。蝴蝶兰喜高温高湿,最宜生长的温度在16℃30℃之间。温度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习惯在60%以上湿度下生存的蝴蝶兰,最不适应的,是暖气人家30%以下的环境湿度。

如果家里没有加湿器,蝴蝶兰不介意你每天用喷雾器向叶面加湿,但它非常介意往花朵上直接喷水。最好,把蝴蝶兰放在室内有散射光的地方,不要。浇水的原则是:干透浇透。 ③     ,这样的好心,只会适得其反。我总结了这些蝴蝶兰的习性,愿能帮到春节领“蝴蝶”回家的你。

开花后的蝴蝶兰,我也从不轻易丢弃,及时剪掉花葶,到四月中旬再换盆——把已腐烂的基质换掉,剪除坏死根部。将处理好的蝴蝶兰,放在能见到阳光又不直晒的地方,保持25℃~30℃的温度、60%以上的湿度。两三个月后,一株新的“蝴蝶”,就该探出头来啦。照料好了,它的翩翩舞姿,会长达三个月。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2.根据材料第三自然段,概括护理开花后的蝴蝶兰的步骤。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学理想的萌发,来自青春期的一场大病。16岁时,屠呦呦患肺结核,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才得以康复。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屠呦呦对记者回忆道。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大医学院。在关于屠呦呦的原始材料里,有一张照片保存得很好,照片中,屠呦呦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照片旁是她的亲笔备注: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在这里,她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功底。

20世纪60年代,疟疾横行、生命临危。背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望,屠呦呦挂帅523小组,与死神的较量拉开帷幕。190次失败的打击,因缺乏防护所致的中毒性肝炎的折磨,以身试药的风险……,终于,1978年,屠呦呦小组成功研制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亡率。诺奖评选委员会在评选资料上特别指出。

2016年,屠呦呦踏上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征程。2018年初,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最终得以确认。屠呦呦告诉记者: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1.新闻强调真实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采集材料的不同渠道。
2.如以“以创造性劳动造福人类”为题写一篇新闻评论,请结合材料,写出三个评论角度每个角度内容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现了屠呦呦坚定的科研精神,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论证的一部分中使用某一词语的一种意义,②在另一部分中使用这一词语的另一种意义,③会得出根据不足的结论,④但因为这些词语细听起来都是一样的,⑤论证人的言论便貌似有根有据了。⑥关键词语的语义不一致,⑦应该存在于论证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来便被切断了,⑧而要使前提支持结论,⑨这种联系是不可或缺。这样的混乱,使前提不可接受,结论无法成立。

比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第一处的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而第二处的作品各个作品的通称。这个关键词的词义不统一,结论《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也就无法成立。

1.文中第1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而且不能改变原意。
2.请借鉴文中第2段的分析方法,对下述的言论进行分析。

学校里的辅导员建议我上逻辑课。他说,逻辑教人如何论辩。但我觉得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论辩得太多了,所以不想学它。其实,我认为压根就不该开逻辑课,它教人逞口舌之利,只会给社会增加紧张气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月是艾蒿开花时节,一串串细碎的小白花,破絮似的挂拉在叶片上,不好闻,也不好看的。之前我没有注意过艾蒿的花,就种萝卜的时候,很少能看到清明节前萝卜开出的淡紫花串,只关心它什么时候能吃;8月桂花开了,也很少去关心它结出的黑墨的种子,只关心它的香味。我们这些又实用又势利的家伙,观花赏叶,闻香吃果,哪里会去管植物的生生死死,春夏秋冬的细微变化。所以,可以吃的萝卜是的,开花的萝卜是野的,所谓家与野,就是我们这些多情的人一点自私的移情罢了,有移情是,无移情是,多么的爱憎分明。回到艾蒿林,我们还不如蜻蜓呢,我们去澴河堤上散步,黄昏里,蒿草离离,薄翅蜻蜓在河堤上下的蚊柱里纷飞,吞食这一批同样刚刚离开水面的蚊子,累了就休息在艾蒿林里,两个月前,艾亦柔止时,是这样,现在,艾蒿开花老迈,头发斑白,秋意初生,也不弃不离,并不介意它们浓烈而刚强的气味。秋风吹起来,艾蒿林枯黄,蜻蜓会卷飞去哪里?这个已经离题了,还是说回艾蒿吧。

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怜悯是人的天性》)
B.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荷花淀》)
C.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D.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党费》)
2.本段文字对乡村景象的描写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大家准备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20秒)
①音乐特点
远镜头黄昏的河堤,旁边一大片艾蒿林在夕阳下摇曳,有人在悠闲地散步。
②特写镜头
③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年轻人对玩梗的喜爱更上一层楼。玩梗就像在迷宫中寻找乐趣,是一种巧妙的语言艺术——用解构、颠覆或附和的方式,艺术性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见解。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新词,大到家国社稷,小到(     A     ),都可涉及。这些被赋予崭新意义的新词,大都出自年轻人的手笔,也大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的。

出自华为发布会上的遥遥领先,原本多用来夸大、赞赏某些事物或场景,有种     B    的意味,但伴随着mate60惊艳亮相,华为用这台争气机再次证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遥遥领先开始代表了更多的情绪——夹杂着三分骄傲三分认真四分热血,寓意了DDDD(懂的都懂)。显眼包指从人群中(     C    )、获得关注的人。讨厌的显眼包是爱出风头的跳梁小丑,喜欢的显眼包是活泼外向、自带C位气场的人。

这些梗大多幽默风趣,因此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进而让人们走向模糊底线、缺乏原则的群体认同。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玩梗,努力引导营造良好的公共讨论氛围。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或俗语。
2.材料最后一段有两处隐藏的逻辑谬误,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①______,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和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B.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C.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D.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和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中有一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李渔同时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     A     ;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

宋人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黄庭坚《次韵公秉、子由十六夜忆清虚》:“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陈与义《舟抵华容县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初夏闲居即事》:“轻风忽起杨花闹,清露初晞药草香。”……①从这些例子证明,②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③还不够确切,④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⑤“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⑥仿佛在听觉里获得了视觉的感受。

这类“闹”字的用法,不仅常见于古诗文,     B     。例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写一个“小媳妇子”左手举着“闹轰轰一大把子通草花儿、花蝴蝶儿”。形容“大把子花”的那“闹”字被“轰轰”两字申说得清楚不过了,这也足以证明近代白话往往是理解古代文言最好的帮助。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1.下列句子中的“再”与文中加点的“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色已晚,再不加快速度就赶不上末班车了。
B.在这么多字帖中,没有比这本再适合你的了。
C.他早已有了成见,你跟他再解释也没啥用了。
D.新疆真美,我已做好明年再去一次的打算了。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含标点),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对李渔、方中通有关“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见解,分别作出点评。要求句子简洁流畅,每人不超过30个字。
5.参考文意,从第三段中含“闹”字的诗句中任选其一,并从“通感”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2024-03-19更新 | 23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椿树那么高,父亲那么矮,可是在儿女面前,再高的椿树也不能高过他心爱的儿女啊。

我想起了小时候一起和爸爸勾椿芽的情景。绿油油的椿芽在微风中摇曳着舞姿,深紫搭配着浅绿,油油地向我们招手。树下,一个小女孩拿着一个小小的竹筐,眼巴巴地望着那一簇簇椿芽,口里还时不时地淌着口水。“爸爸,勾子再往左来点,伸过了,再往右一点……”树上,父亲全神贯注地听从小女孩的指挥。

不大一会儿,小女孩的筐子就已经装得满满的。到了家里,母亲将洗好的椿芽,一上一下有节奏地剁碎。锅里打上两三个鸡蛋,鸡蛋伴随着锅铲的飞舞,慢慢形成黄白相间的鸡蛋饼,说时迟那时快,撒上已切好的香椿芽,快速翻炒几下,一碗让人馋涎欲滴的香椿芽炒鸡蛋便摆在了桌子上。

凉拌椿芽,自然也是一道不错的美味。用盐水焯好的椿芽,无需复杂的调料,单是酱、醋、盐巴、香油,轻轻地拌一拌,便是一盘美味佳肴。轻轻地闻一闻,是椿芽的清香。再轻轻地咀嚼,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家乡椿芽在雨中不断往高里长,好让游子看得见并且让父亲够不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够生动,请加以改写。要求:不得改变句意,整散结合,语句通顺,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60字。
2024-03-1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二轮复习考点精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是天府,更是人间,在烟火成都开启专属于大运会的寻味之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款成都味道

味道里的麻辣,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川菜的辣,成就了名扬四海的成都小吃,也孕育了成都人性格里的热情似火,因而不少人把川妹子称为辣妹子。从为运动健儿加油鼓劲的一声声雄起,到为中外记者准备的一封封亲笔信,再到赛场间隙全体观众齐声合唱的《成都》,这样的成都温度,( ),也蔓延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味道里的鲜香,( )。川菜始于麻辣,归于鲜香,正如大运会不止为了比赛竞技,更为让青年人有机会站上熠熠发光的舞台。以青春之名,共赴大运之约,圣火点燃的不仅是运动热情,更是青春的梦想与力量。

味道里的甜糯,是文脉绵延的厚重底蕴。从糖油果子的甜腻腻,到赖汤圆的糯叽叽,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配火锅的清凉神器Q弹冰粉,这巴适成都味兼具反差萌如同成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潮、本土与国际之间交融碰撞。

千百年来,成都吸引人们的,( ),而是兼收并蓄的多元滋味。从不拘一格、复合调味的川渝火锅,到北料南烹、老菜新做的江湖菜,千般风味汇集于此,造就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也成就了千人千味的成都印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逻辑错误,下列与之有相同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B.“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我只好走了。”
C.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D.《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写成“从糖油果子的甜,到赖汤圆的糯,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火锅搭配Q弹冰粉,这正宗的‘成都味’兼具‘辣’与‘甜’的‘反差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