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杜甫(712-77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唐]杜甫

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时杜甫客居夔州。黄门:侍奉皇帝的近臣,和诗中的“相国”都指杜甫的从叔杜鸿渐。②苍水:地名,在今四川开江。③秦:与“论兵地”都指都城长安。④画麒麟:宣帝画功臣霍光等十一人图像于麒麟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指出杜韶地位尊崇,年纪轻轻就担任开江使,杜门人才济济,名家皆出其里。
B.根据诗歌中间两联的内容可知,乡弟和从叔将从四川出发,途经水路、陆路,奔赴长安。
C.本诗的前三联重在叙事,主要写乡弟将陪同杜相国归朝觐见皇上,为尾联抒情作铺垫。
D.全诗叙事虚实结合,兼有抒情。尾联“莫度”“早闻”相对,寄寓了诗人的真诚期许。
2.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4-0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客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第一联,诗人选取“风急”“天高”等典型意象,营造了一幅长江秋日图。
B.《登高》第二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珍惜时光,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登高》第三联,“万里”,指诗人远离故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D.《登高》与《客至》同为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句法谨严。
2.两首诗的尾联均提到酒,但抒发的情感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难得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远宏大。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恺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023-11-23更新 | 133次组卷 | 3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

唐 杜甫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注:①章:指大树 ②银丝:指新鲜烹饪的鱼肉 ③柁楼:指船上操舵之室 ④越中:唐朝时的大都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从水潭的广大写到夏木的葱茏,描绘出了一副夏日清凉又赋有生机之景。
B.颔联聚焦描绘,从远处写到近处,写低低树枝上也结上了果子,密叶间有鸟儿搭巢。
C.颈联写到鲫鱼和香芹做成的美食,表达了诗人在与友人同游之时受到了殷勤的款待。
D.尾联将柁楼和越中两处进行对比,含蓄表达和抒发了自己的欣喜与当下的满足之情。
2.有评论家质疑此诗中“卑”、“低”二字犯重,然古人亦所不避。太白诗云“玉窗青青下落花”,“下”“落”两字不免犯重,但“下”就窗前言,“落”就花片言,亦自有别。请根据以上对“下”“落”二字的辨析,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的“卑”“低”二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唯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2.整首诗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全诗具体赏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②萧曹:萧何、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垂宇宙”“肃清高”赞美诸葛亮和其他宗臣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
B.“万古”与“一羽毛”以量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品格绝世独立。
C.诗人认为诸葛亮和伊尹、吕尚不分伯仲,他的指挥才能让萧何、曹参黯然失色。
D.诸葛亮虽志向坚定渴望复兴汉室,但因蜀国国运衰微无法功成,最终积劳而亡。
2.请简要分析本诗颈联中的“伯仲之间见伊吕”与陆游《书愤》尾联中的“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内容上的异同。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B.颔联中“自”和“空”最为传神,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
C.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杜甫。
D.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出深深的遗憾之情。
2.“丞相柯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8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本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后四句叙写与友人在岳阳楼上饮酒放乐的情景,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醉后凉风四起,衣袖飘舞,豪情逸致,溢于言表。
B.杜诗尾联写了两种景象: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所想,后者是自身实景。
C.李诗采用正侧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楼高,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不露斧凿痕迹地表现出岳阳楼的迷人风采,可谓自然浑成。
D.杜诗首联运用叙述手法,交代登楼缘由;颔联、颈联中“乾坤”与“孤舟”对比,颇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之妙。
2.以两诗的写景为例,简析李诗和杜甫诗歌意境的异同。
2023-05-02更新 | 34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做参谋。②一枝安: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了诗人在“宿府”时的环境气氛和心理状态,其中“蜡炬残”既是写景,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
B.颔联写诗人在“宿府”的所闻所见,角声悲语无人听,月色虽好无人看,景中含情,传递出悲伤难抑、孤独寂寞的心情。
C.颈联中“风尘荏苒”语义双关,既指诗人漂泊之艰辛,又指战乱延续时间之长,二者都是与亲朋好友音书断绝的原因。
D.末句用典抒情,委婉地表达诗人身暂得安而心实不安的心境;“一枝”又巧妙照应首句之“井梧”,体现出诗歌结构之周密。
2.杜甫在诗中感慨“关塞萧条行路难”,李白在《蜀道难》中反复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是感叹路途艰难,两首诗对“难”的抒怀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4-19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风霜起”一词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
C.诗中的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2.此诗风格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