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杜甫(712-77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二年秋流寓夔州期间。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十个字,字字平凡,句法极为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平安、温暖、祥和的境地,闻到家的味道。
B.颔联由首联黄昏中的暖色调转为月光下的冷色调,两联温馨和凄凉互相映衬,情感的丰富尽在不言中。
C.颈联按照意思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诗人将词序倒置,使声调更加和谐,情感更加含蓄。
D.尾联“何须”其实是“更需”,诗人夜深独坐,不禁祈盼桌上的油灯能结出更多的灯花为自己带来好运。
2.有评论认为,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请翻译白居易《咏史》全诗。
2.《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
2024-04-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节选)

杜甫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①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②五十年间:自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在河南哪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到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四川夔州见李十二娘舞剑器而写此诗,其间正好是50年。③澒洞:弥漫无际。④女乐:歌舞伎,这里指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⑤金粟堆:指陕西金粟山唐玄宗的陵墓。⑥玳筵:玳瑁筵。⑦茧:通,指脚掌因磨擦而生的厚皮,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句用“风尘”“昏王室”寥寥数字却描绘出安史之乱以后,两京陷落,山河破碎,尘烟弥漫,国家一片狼藉。
B.“金粟堆”句写出诗人在玄宗墓前看到周边树木生长得极为粗壮,同时想象瞿塘石城草木遍地野蛮生长的景象,一实一虚之间尽显寂寞凄凉。
C.诗歌借景抒情,“寒日”和“月东出”与屈原‘旧月忽其不淹兮”都借日月更替传达出对时间飞逝却无法挽留的哀愁。
D.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在动荡之后不知所往的状态,长满茧子的双脚明明行走迟缓,却反嫌自己走得太急,可见他心中的迷茫。
2.明人王嗣奭评价此诗:“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除慨也。”请结合诗歌分析“抚事慷慨”所指代的具体情感?
2024-04-1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摹写途中所见秀丽景色,正表现了诗人南行投奔友人的急切和欢愉。
B.颔联写诗人悲苦的心情,与首联的描写形成极大反差,道出老杜人生之艰辛。
C.颈联的“老病”二字既写自己现状之不堪,也传达诗人壮志难酬的志士情怀。
D.尾联“百年”“未见”,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孤独情绪,境界苍茫高远。
2.杜甫在《南征》中写道“适远更沾襟”,他在《蜀相》中也写道“长使英雄泪满襟”。请比较“更沾襟”和“泪满襟”在感情上的异同。
2024-04-1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领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所以,现在“宾至”,让自己十分感动。
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2.主人对“客”和“宾”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2024-04-12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唐]杜甫

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时杜甫客居夔州。黄门:侍奉皇帝的近臣,和诗中的“相国”都指杜甫的从叔杜鸿渐。②苍水:地名,在今四川开江。③秦:与“论兵地”都指都城长安。④画麒麟:宣帝画功臣霍光等十一人图像于麒麟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指出杜韶地位尊崇,年纪轻轻就担任开江使,杜门人才济济,名家皆出其里。
B.根据诗歌中间两联的内容可知,乡弟和从叔将从四川出发,途经水路、陆路,奔赴长安。
C.本诗的前三联重在叙事,主要写乡弟将陪同杜相国归朝觐见皇上,为尾联抒情作铺垫。
D.全诗叙事虚实结合,兼有抒情。尾联“莫度”“早闻”相对,寄寓了诗人的真诚期许。
2.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4-0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①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现在成都。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1.不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的“何处寻”,以问引起,以锦官城外松柏处作答,一问一答,流露出钦慕之感。
B.《蜀相》尾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
C.《书愤》颔联采用意象组合的方式,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作者亲历的瓜洲渡、大散关的抗金经历,洋溢着爱国热情。
D.《书愤》围绕“愤”字,抒发年华老去、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颓废。
2.《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说说两首诗在主要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3-28更新 | 4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十五)

杜甫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因安史之乱,杜甫辞去朝廷官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②塞门:边关。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
B.“悠悠”本指从容自然,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惊慌窘态。
C.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
D.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我们应如何看待诗人的这一行为?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③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④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反常法,描写了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起笔就反映出画鹰的不同寻常。
B.颔联正面描写画鹰,“㧐身”“侧目”写出它搏击前的情态,生动传神。
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
D.尾联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希望画鹰能够奋飞于天去搏击凡鸟。
2.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对这种写法进行赏析。
2024-03-1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滋润。④厚禄故人: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操守。
B.颈联有举一反三之效:故人音信全无,何况新交;幼子尚且面带饥色,家人更不必说。
C.尾联“欲填沟壑”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D.该诗将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请分析苏轼和杜甫“狂”的异同。
2024-03-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