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矛盾的基本属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国际会议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多边外交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舞台。

材料一   2023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在这次会上,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两个共同声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打击引发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极端化合作的声明》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决心深化本组织执法安全合作,促进多边合作、可持续安全,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和挑战。《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数字化转型领域合作的声明》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全球性、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此次峰会实现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容,接受伊朗为成员国,并签署白俄罗斯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彰显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生机活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发表了《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团结协作,实现更大发展》为主题的讲话。他在讲话最后指出:“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上海合作组织一定能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海合作组织为什么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材料二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和”是中华文明的信仰,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是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是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是一种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崇高境界。

“平”是中华文明的方式,可以公平无偏,促进和谐,实现和平。以和促平,以平维和,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在中华文明中,“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天下太平”等理念世代相传。

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也包含着“和”的意义升华的过程,以“和”为贵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底色和典型情怀。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阐明中国“和平”外交理念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7日内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统练十一政治试题
2 . 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贯穿庄稼生长过程始终的一对矛盾;只要工厂存在一天,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就不会停止;人的生活也是不断解决旧矛盾,出现新矛盾。这体现了矛盾的(     
A.同一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3 .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古往今来,淡泊名利、胸怀家国者,则永为世人所敬仰;追名逐利、蝇营狗苟者,则永被世人所唾弃。宰相公仪休,一生嗜鱼,有人献鱼,却拒鱼不受;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焦裕禄给孩子们立下不准“看白戏”的规矩……上述材料蕴含的道理是(     
①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②廉洁自律意识熔铸在中华儿女的价值实现中
③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矛盾的同一性转化为斗争性
④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循环就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外循环就是参与国际产业链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有内无外,也不是有外无内,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并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使内外循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内外循环具体途径和办法,积极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内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如何处理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关系。
2021-11-26更新 | 52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