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大连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末 2021-09-02 4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幻觉。唐代的“闺怨诗”以“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与“以悲为美”的感情基调而闻名,男子借诗言志,“代言”就是言志的一种表现方式。“代言”以闺妇的情感遭遇隐寓自己的政治遭遇,带有委婉的功利性目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如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但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且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演员是借着扮演这个艺术手段来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B.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和“末”的形成,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C.“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了两大行当,二者差异也随之越来越大。
D.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代言体闺怨诗虽同属代言体,但在表现的途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B.中国古代戏剧中的“脚色”和“角色”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前者概念从属于后者概念。
C.材料一第⑦自然段划线句子印证了材料二中提出的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富有自由性的观点。
D.解决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的矛盾,是脚色制创设的重要价值。
3.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为四色,曰:生、旦、净、丑,人人之所知也。
B.(正末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划分为十二种,被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效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到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忽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有删改)

文本二:

写实小说努力营造符合现实的逻辑,在富于生活实感的艺术世界中,塑造符合真实生活样态的艺术形象。它以艺术虚构的假造成逼似生活的真,以诉诸想象的艺术幻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获得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贴近感,从而受到深深的感染。

写意艺术则需要变形,需要荒诞。如果说写实小说紧贴着生活真实的样态,是再现的艺术,那么写意小说则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甚至是荒谬怪诞的内容,表达思想,是表现的艺术。它突破生活样态,违逆现实逻辑,取得了艺术表现更大的自由。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写道:逼真的原则本身限制束缚体现某类观念的需要……那幻想就获得摆脱现实生活的逻辑和创造幻想的权利。写意小说的作家正是利用这一权利,为所要表现的精神、观念、情感——即所谓——创造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形象。在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艺术关系和联系,使前者得到充分巧妙的艺术表现。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祥的叹息声”中既有别里科夫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的胆小,也有什么事都会让他心慌得很的多疑。
B.极力维护现状的别里科夫偶尔也会从套子里钻出来呼吸,他决定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是走出“套子”的尝试。
C.为了避免自己和科瓦连科的谈话被人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来,别里科夫慎重地选择向上汇报,这是一种善意的通告。
D.契诃夫运用直白、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华连卡浪漫气息与生命活力,与别里科夫的猥琐、胆小、迂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诃夫用比喻代替详细的肖像描写,是为了塑造像别里科夫这一类“套中人”的群体的形象。
B.作者对别里科夫这个小人物的批判多于同情,因为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
C.写实小说塑造的形象符合真实生活样态,写意小说则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来突破生活样态。
D.《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典型的写实小说,《促织》《变形记》是典型的写意小说。
7.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别里科夫相关的心理活动。
8.请根据你对文本二“写实”“写意”的理解,分析文本一的写实与写意。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神器之重                      当:处于
B.永保无疆之                         休:休息
C.纵情以傲                            物:事物
D.此非贻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固根本                            不及
B.根不固求木之长                  不持
C.居域中                            议法度而修于朝廷
D.斯亦伐根求木茂                  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14.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作家。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亡后,隐居不仕。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听雨歌楼上”,情怀与“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相似的地方。
B.“断雁”一句,用离群的大雁喻指那些与亲人们断了音信的游子。
C.“歌楼”“客舟”“僧庐”的转换,暗示出词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借看淡悲欢离合来表达一种乐观旷达。
16.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依次推出了三种“听雨”的情境,刻画了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境遇和感受。请任选其中一个情境作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吾与点也”的生活方式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季的衣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回家去。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____________”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声响。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__”描写了江上的征帆,用“____________”描写了江边的酒家。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朝喜爱繁华奢侈,不顾念百姓,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这种顺从的假象让独夫秦始皇日益骄固。
(5)苏洵《六国论》借古讽今,指出凭借偌大的大宋王朝,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又在六国之下。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吊古伤今,指出面对六朝灭亡史实,不以此为鉴,凭高对此,枉自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相交融,意境恢宏,人格高洁。
2021-09-0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     )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       影影绰绰闪动着生命审美,正是这色彩,让我瞥见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挺拔背影,一个自由高蹈者的倔强。有一篇叫《精神明亮的人》的文章,     换了别人,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那么远的,文中,他提取了现代人生态中常常忽略的看日出这一细节,把生理惰性提升为精神遗憾:迎接晨曦,       感官愉悦, 精神体验……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和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沐浴和照耀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与发现……有谁表达过这样的细节?有谁曾对这样简单的自然情景进行过精神提纯?或许是天然性情,或许是后天定力,王开岭对读者有一种含蓄的谦让和尊重。而这种尊重,恰恰是我们很多——甚至包括被评价为优秀的作者所不具备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            如果     不是        而是
B.即使            如果     不仅是     更是
C.即使            尽管     不是        而是
D.虽然            尽管     不仅是     更是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
B.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C.李时珍总共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D.你画得真好。——但是我就是想不通你为什么这样勇敢,就不怕他生气?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浪漫就像菌种,他的体悟和才华因此变得更加生动。
B.他的体悟和才华变得更加生动了,这浪漫就像菌种。
C.使他的体悟和才华变得更加生动的,正是这浪漫的菌种。
D.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地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鲁迅是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创作的历史长河作出高度评价的。现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不光学术界达成了共识,普通读者也是这么看的。

评价《红楼梦》有个非同一般的现象,象攀登云梯那样,你有多大本事,多高境界,能在学术上攀登得多高,它就能给你多高的层次。作家宗璞对此深有体会,他说随着阅读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攀升,几乎是一天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新境界,最后认识到曹雪芹       ,然后才是大作家,他用诗的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小说创构意境的第一人。

评价《红楼梦》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本人文化素养越高,见识越广,对《红楼梦》研究得越深入,对《红楼梦》的评价就越高。著名作家王蒙毕生都在研究《红楼梦》,他的评价就很不一般。他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贴切,不超过10个字。
22.鲁迅、王蒙对《红楼梦》价值的评价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8个字。
(1)鲁迅:________。(2)王蒙:_______

六、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23. 班级组织同学前去淮安大剧院观看越剧《红楼梦》,演员扮演角色以及台词对应的情节,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演员①:似一支寒梅独自放,今日接来娇花倚松栽,从今后,在白头外婆怀里藏……
演员②:盼姐姐盼的我苦难诉,盼不开啊宫门锁,盼了七年才回家……
演员③:老爷,你就看在我们夫妻的份上,我年已半百只有这一个孽障……
演员④: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
A.演员①—林黛玉—《林黛玉进贾府》              演员②—贾环—《元妃省亲》
演员③—王夫人—《宝玉挨打》             演员④—惜春—《抄检大观园》
B.演员①—贾母—《林黛玉进贾府》              演员②—宝玉—《元妃省亲》
演员③—王夫人—《宝玉挨打》               演员④—惜春—《抄检大观园》
C.演员①—林黛玉—《林黛玉进贾府》              演员②—贾环—《元妃省亲》
演员③—王夫人—《宝玉挨打》                    演员④—惜春—《抄检大观园》
D.演员①—贾母—《林黛玉进贾府》              演员②—宝玉—《元妃省亲》
演员③—王夫人—《宝玉挨打》                    演员④—迎春—《抄检大观园》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新篇章。1949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力开拓,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阔步前进,书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壮丽诗篇。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岁华诞,向新的征程挺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以“忆百年荣光,谱青春华章”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名著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名著阅读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65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非连续性文本
5-80.4契诃夫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40.65魏征等  应用类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关联词语  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题组
21-220.65压缩语段选择+表达
六、名著阅读
230.85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
七、作文
240.15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