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9-03 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应当坚守中国身份和文化立场。20世纪中国学人大都关注西方,且西学研究在中国占据独特地位。然而,在新世纪,随着大国崛起,中国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话题,受到国际话语广泛而深入的关注。那种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坚持全球化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说法,将在中国现代经验中成为一种过时的另类言说。

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而且为了减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需要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从而形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在全球化中抵制一体化神话,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

我们在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时,也要注意其弊端,应避免再次落入阿Q的“老子先前阔”的精神误区,同时也不能虚无到将自己的文化看成一团漆黑、一无是处。其实,哪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弊端?德意志没有吗?日本没有吗?美国没有吗?发现东方不是针对西方,我反对过激的民族主义,主张宽博的世界主义——人类之“体”,世界之“用”。

发现东方,用东方现代经验为当今世界最棘手的问题提供另一种思路另一种解决方案。在现代性高歌猛进的时代,敏锐的思想家却发现世界精神文化出了根本性问题。联合国材料表明:当今世界精神病患者占人口的1%,自杀者占人口总数的1%。我们要追问,现代世界究竟是什么出了问题?人为什么在物质上丰富了,而在精神上却赤贫了?在社会硬件上富足了,在文化软件上却缺钙了?当今世界人们的精神生态出现的巨大空洞依然表明,人类生活的质量和价值观出了重大问题,人因缺乏精神支柱而难以活下去。

当今世界面临着种种国别、种族、性别、阶层、社会权力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些冲突?靠文化—以东西方优秀思想达成世界和解。百余年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被西方不断文化误读与妖魔化之路。今天中国应重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形象。当代中国已经真正走向了与其他文明对话的世界性开放之路,这意味着她更加理性地面对“他者”文明,同时更清醒地面对自身文明,在质疑文化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中寻求平等对话的文化新秩序。

文化的兴盛除了一定要有制度调整外,还需要文化氛围的良性调整。需要对文化保持公正心态,重视东方文化的价值宣传,使文化撒播不是片面的,而是东西方平衡的。中国学术界要重建文化自信就要重新检讨自己,进而发现汉字文化圈的文化重量,从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开始走向新世纪的文化输出主义。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应成为21世纪中国的文化战略。这意味着在中西方文化平台上,世界需要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国文化的东方生态魅力;而中国也要面对世界,读解自身的文化之谜并获得全新的普世性文化认同。作为一个已经被挤压到边缘文化的东方文明,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之中国文化,今天,她应该重新在人类文化的21世纪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座十年精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那种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和全球化就是一体化的说法,将成为一种过时的另类言说。
B.要想确立东方文化身份,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更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C.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时,我们应尽量避免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自信或妄自菲薄。
D.中国将走在与其他文明对话的开放之路上,这意味着要更理性地面对“他者”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通过对比论证,旨在强调发现东方文化,寻求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重要性。
B.文章围绕中国文化展开论述,然后层层深入、辩证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C.文章列举联合国的相关材料,有助于论证中国文化对解决世界精神文化问题起积极作用。
D.文章立场客观公正,在强调发现东方文化的现代价值时,并没有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民族都存在着自身的文化弊端,重要的是发现各自文化中的价值,并对其传承、创造。
B.如果东西方优秀思想文化达成世界和解,那么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C.21世纪中国的文化战略是发现并输出自身的优秀文化,从过去的拿来主义走向送去主义。
D.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我们要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东方,就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优秀文化。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3月,习近平主席在致电法国总统马克龙时首次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他指出中方愿同法方共同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从全球、双边和区域三个层面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球层面,中国领导人多次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为国际社会理解、支持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条件。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带有外在取向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带有内在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的有机结合。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兼具卫生保障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健康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是对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智慧和共同方案。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和追求,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和整体健康福祉的生动诠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与共,并且积极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

(摘编自王明国《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构建路径》

材料二:

卫生与健康问题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历史上与传染疾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同各种疾病进行抗争较量的历史。回顾过去大规模传染病史,天花、鼠疫、霍乱、流感等这些传染病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

正因为人类早期对于传染病的认识非常有限,忽视了合作抗疫的重要性,同时缺乏联合抗疫的条件,导致传染病肆虐,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落后环境下,人们找到传染病的应对办法是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与天花反复纠缠了千年,直到18世纪才第一次发现了真正解决天花的有效方法,这也是人类史上首次彻底战胜瘟疫。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学会了及时阻断疫情传播、发现并救助感染者,注重改善人类生存卫生环境,避免传染病发生,并逐渐摆脱过去各国独自应对大型传染病的困境。

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共同抗疫意识的提升使得找出应对病毒办法的时间周期不断缩短,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伤亡与损失也不断减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从远古到今天,病毒未曾在地球上消失过,传染病也随时可能在人类中暴发,我们唯有运用理性和智慧,依靠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全世界联合起来才能打好疫情防控的生命健康的保卫战。

(摘编自刘明松《在联合抗疫中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

材料三: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中国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针对疫情采取强有力措施,不仅是在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也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在全面建设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同时,为防止疫情扩散,中国政府出台了阻止病例外流的全面严格管控措施。果断要求对疫情集中爆发地区,实施人员外流的全面严格管控,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遏制疫情蔓延。

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了高透明度,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仅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紧密联系,而且第一时间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疫情信息,为快速采取行动提供了宝贵时间。13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瑞士日内瓦记者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中国恪守公开的承诺,体现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

在抗疫援助方面,中国派遣医疗卫生专家组,提供医疗物资与援助。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先后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为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帮助,为打赢全球抗疫战贡献中国力量。

(摘编自张甲英《新冠防疫背景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4.下列对材料中“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兼具外在取向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内在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
B.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对安全和健康等最基本的需要和追求的维护。
C.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让人类逐渐摆脱了各国独自应对大型传染病的困境。
D.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了高透明度,体现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各类多边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这为国际社会理解并支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创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条件。
B.过去,天花、鼠疫、霍乱、流感等大规模传染病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正是因为人类早期认识有限忽视了开展合作抗疫。
C.中国政府出台了阻止病例外流的管控措施,是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第一时间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疫情信息,则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D.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向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解决了他们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为打赢全球抗疫战贡献中国力量。
6.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 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8.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9.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薛)慎字佛护,好学,能属文,善草书。少与同郡裴叔逸、裴诹之、柳虬、范阳卢柔、陇西李璨并相友善。起家丞相府墨曹参军。太祖于行台省置学,取丞郎及府佐德行明敏者充生。悉令旦理公务,晚就讲习,先六经,后子史。又于诸生中简德行淳懿者,侍太祖读书。慎与李璨等十二人,并应其选。又以慎为学师,以知诸生课业。太祖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玄宗者一百人,于第内讲说。又命慎等十二人兼学佛义,使内外俱通。由是四方竞为大乘之学。数年,复以慎为宜都公侍读。转丞相府记室。魏东宫建,除太子舍人。迁庶子,仍领舍人。加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转礼部郎中。六官建,拜膳部下大夫。慎兄善又任工部。并居清显,时人荣之。孝闵帝践阼,除御正下大夫,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淮南县子,邑八百户。历师氏、御伯中大夫。保定初,出为湖州刺史。州界既杂蛮左,恒以劫掠为务。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一年之间,翕然从化。诸蛮乃相谓曰:“今日始知刺史真民父母也。”莫不欣悦。自是襁负而至者,千有余户。 蛮俗,婚娶之后,父母虽在,即与别居。慎谓守令曰:“牧守令长是化民者也,岂有其子娶妻,便与父母离析。非唯氓俗之失,亦是牧守之罪。”慎乃亲自诱导,示以孝慈,并遣守令各喻所部。有数户蛮,别居数年,遂还侍养,及行得果膳,归奉父母。慎感其从善之速,具以状闻。有诏蠲其赋役。于是风化大行,有同华俗。寻入为蕃部中大夫。以疾去职,卒于家。有文集,颇为世所传。薛善之以河东应李弼也,敬珍、敬祥亦率属县归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B.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C.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D.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台,是指魏晋至金代尚书台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又称行尚书省或行台省。
B.子史,为“经史子集”中子部和史部书籍,按内容划分。“子”专门收录先秦诸子散文。
C.东宫,是古代宫殿指称,因其方位得名,多为太子居处,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D.蕃部,官署名,西魏时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北周设中大夫,掌管诸侯朝觐礼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慎才能出众,求学庞杂精深。他被太祖选为行台省学校学生,不仅学习《六经》和子史,兼学佛经之义,从而内外兼通,成长为学业出类拔萃的人。
B.薛慎官运亨通,历任显达要职。他和兄长薛善都位居清要显达的官职,当时人都认为很荣耀;孝闵帝登基后,他再次得到晋升,体现了朝廷对他的器重。
C.薛慎移风易俗,促成民风大化。他执政有方,对蛮夷首领恩威并施,使其乐于携众归化;革除蛮人旧俗,让婚后的子女不与父母分居,以尽侍养孝道。
D.薛慎喜欢文学,留下懿德美名。他会写文章,创作的文集在世间广为流传;他因德行纯美和聪明机智,得以陪伴太子读书,进而在青史留下淳懿美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慎与李璨等十二人,并应其选。又以慎为学师,以知诸生课业。
(2)慎感其从善之速,具以状闻。有诏蠲其赋役。
2021-09-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作家。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亡后,隐居不仕。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听雨歌楼上”,情怀与“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相似的地方。
B.“断雁”一句,用离群的大雁喻指那些与亲人们断了音信的游子。
C.“歌楼”“客舟”“僧庐”的转换,暗示出词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借看淡悲欢离合来表达一种乐观旷达。
15.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依次推出了三种“听雨”的情境,刻画了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境遇和感受。请任选其中一个情境作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