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333820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3月,习近平主席在致电法国总统马克龙时首次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他指出中方愿同法方共同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从全球、双边和区域三个层面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球层面,中国领导人多次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为国际社会理解、支持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条件。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带有外在取向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带有内在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的有机结合。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兼具卫生保障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健康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是对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智慧和共同方案。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和追求,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和整体健康福祉的生动诠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与共,并且积极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

(摘编自王明国《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构建路径》

材料二:

卫生与健康问题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历史上与传染疾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同各种疾病进行抗争较量的历史。回顾过去大规模传染病史,天花、鼠疫、霍乱、流感等这些传染病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

正因为人类早期对于传染病的认识非常有限,忽视了合作抗疫的重要性,同时缺乏联合抗疫的条件,导致传染病肆虐,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落后环境下,人们找到传染病的应对办法是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与天花反复纠缠了千年,直到18世纪才第一次发现了真正解决天花的有效方法,这也是人类史上首次彻底战胜瘟疫。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学会了及时阻断疫情传播、发现并救助感染者,注重改善人类生存卫生环境,避免传染病发生,并逐渐摆脱过去各国独自应对大型传染病的困境。

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共同抗疫意识的提升使得找出应对病毒办法的时间周期不断缩短,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伤亡与损失也不断减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从远古到今天,病毒未曾在地球上消失过,传染病也随时可能在人类中暴发,我们唯有运用理性和智慧,依靠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全世界联合起来才能打好疫情防控的生命健康的保卫战。

(摘编自刘明松《在联合抗疫中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

材料三: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中国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针对疫情采取强有力措施,不仅是在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也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在全面建设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同时,为防止疫情扩散,中国政府出台了阻止病例外流的全面严格管控措施。果断要求对疫情集中爆发地区,实施人员外流的全面严格管控,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遏制疫情蔓延。

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了高透明度,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仅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紧密联系,而且第一时间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疫情信息,为快速采取行动提供了宝贵时间。13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瑞士日内瓦记者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中国恪守公开的承诺,体现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

在抗疫援助方面,中国派遣医疗卫生专家组,提供医疗物资与援助。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先后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为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帮助,为打赢全球抗疫战贡献中国力量。

(摘编自张甲英《新冠防疫背景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1.下列对材料中“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兼具外在取向的实体性共同体和内在取向的价值性共同体。
B.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对安全和健康等最基本的需要和追求的维护。
C.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让人类逐渐摆脱了各国独自应对大型传染病的困境。
D.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了高透明度,体现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各类多边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这为国际社会理解并支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创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条件。
B.过去,天花、鼠疫、霍乱、流感等大规模传染病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正是因为人类早期认识有限忽视了开展合作抗疫。
C.中国政府出台了阻止病例外流的管控措施,是对本国人民健康负责;第一时间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疫情信息,则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D.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向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解决了他们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为打赢全球抗疫战贡献中国力量。
3.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青年报(以下简称“北青报”):经历过论战与调查,能否总结一下自己在转基因问题上的观点?

崔永元:第一,我同意转基因话题要多听科学家的,但要听不同科学家的。第二,即便是听科学家的,也不要放弃个人的独立思考。因为最后的选择权利还在你手里,而这个选择的权利,不一定是好和坏,而是你喜欢不喜欢。有时候选择权只是对权利本身的尊重,没有人可以指手画脚。

北青报:这半年,你的观点有没有被修正过?

崔永元:有。我以前有这样的猜测:支持转基因的全都是利益集团。但是我从美国做完调查后,打消了一些这样的猜测。因为在实验室见到的一些研究转基因的专家,就是比较单纯。但我也不否认国内有些专家就是身涉利益当中,因为他们既管实验室的试管,也管账本上的数字。

   (摘编自北青网)

材料二:

郎咸平:我今天再给各位提供一个研究报告,就是孟山都【注】的转基因玉米MON810。2008年,奥地利政府委托维也纳大学做了调研,结果显示,长期食用MON810转基因玉米的老鼠生育力下降,而且下一代小老鼠体重明显减轻,体质明显变弱。因此,法国、德国等6个国家禁止食用MON810转基因玉米。

转基因食品到底带来什么危害?如果我们不能给予正面肯定答复的话,我们老百姓有权利质疑,有权利反对转基因食品进口。为什么?我用袁隆平先生的一句话说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说不定要一两代人之后才能发现。

(摘编自《郎咸平:扑朔迷离的转基因实验真相》)

材料三:

袁隆平:转基因技术是目前的尖端技术,我认为转基因及转基因所属的分子技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听转基因就觉得很可怕。抗虫基因转自毒蛋白基因,虽然小白鼠试验成功,但民众对此有疑问还是正常的,对这样的转基因我们还是要谨慎,要通过完备的试验才能投入市场。而另外有一种基因,它是安全的,我们正在研究将碳四基因转到水稻上,这种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四:

罗援:自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全球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迅速,转基因技术已应用于农业、医药、工业甚至军事等多个领域,转基因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消费者的生活。

目前中国面临生物安全威胁,其中最现实的威胁是转基因物种的无序迅速扩散和听任外国人插手中国疫苗以及大量其他药品生产过程,而最严重的威胁是敌国以转基因物种和特种疫苗等为武器,针对中国人口发动新型战略打击,而中国对此缺少警惕,处于几乎不设防状态,局面被动,后果严重。

生物不安全既可能来自国内不规范研发和商业活动,也可能来自国外事故或恶意输入,既可以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手段,也可以作为新型战略打击手段,从而对国家安全构成不亚于战争的巨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全民的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同时指定或建立专门的领导部门和工作机构,负责领导、协调统一的国家生物安全工作。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注]孟山都是全球第一大种子公司,也是全世界头号转基因种子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密苏里州。这家公司自1901年创建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众多的争议。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永元经过论战与调查,逐渐修正了自己原有观点,认为支持转基因的不再是利益集团。
B.崔永元认为,转基因话题要听不同科学家的意见,但不能放弃个人的独立思考。
C.崔永元认为,在接受哪种观点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别人不能指手画脚。
D.崔永元认为,既管实验室的试管也管账本上的数字使一些专家身涉利益当中,难持公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山都是全球第一大转基因种子公司,其生产的转基因产品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因而遭到各国的抵制。
B.转基因问题不仅涉及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还应用于生物、医药甚至军事等多个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及国民的健康。
C.材料中的四个人虽然认识角度不同,但是共同点是都认为民众有权利对转基因产品质疑并保持警惕,辩证看待转基因技术。
D.罗援认为,只要有专门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国家的生物安全工作,并加强对人们的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就能有效应对生物安全威胁。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转基因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利弊。
2020-08-15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7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 77岁。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 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 2018年底累计救助出生缺陷患儿1.3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1.5亿元。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

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采取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摘编自《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在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 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这是25名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8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9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

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

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短短数日,超过 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考察报告里说,中国人表现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联合考察组所有成员。

(摘编自《实地考察后,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中国说明了什么?》,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3月1日)

材料四:自2020年1月20日起,我国政府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经过持续近三周的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

因此,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在路上》,《经济参考报》2020年2月19日)

1.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步建成,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水平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B.70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服务的推开,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正不断提升。
C.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所有县域医共体,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是维护我国人民健康、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D.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依托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短时间内疫情已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做出了贡献。
B.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卫生健康部门大力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
C.在中国进行9天实地考察之后,世卫组织对中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方面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盛赞中国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D.我国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我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
2021-08-12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之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 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 3000 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林清玄认为在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不能够慢下来,但是“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开始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
D.记者生涯对林清玄创作上的影响体现在写文章时直接进入主题、进入重点,文字就会浅显易懂。
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林清玄认为,在创作时能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作品受到怎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因为这些作家和作品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不用去刻意的学习。
D.林清玄在对待出版界的商业炒作问题上,认为应该把作品和作家交给时间去选择,对于各种炒作现象,不必在意。
3.从访谈的内容看,林清玄的创作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2022-03-22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