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20 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众所周知,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那么,在中国文学或文化中,鲲鹏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一面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因此,他们就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一丝精神慰藉。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哲学内涵的世俗化,始于郭象。其《庄子·逍遥游注》题解说,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称乎所能,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就是一种逍遥。也就是说,鲲鹏翱翔云空,斥鴳悠游蓬蒿,在逍遥这一点上,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于是,本来“有待”的鲲鹏,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鲲鹏意象内涵的诗意化,始于嵇康。其《卜疑集》说:“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这里,“大鹏于南溟”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意象,于是,大鹏也就摆脱了“有待”羁缚,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征。这就将大鹏意象的内涵诗意化了。后来,阮修借助其创作的《大鹏赞》中的鲲鹏意象,表达出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使之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鲲鹏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李白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如果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那么他所创作的《大鹏赋》则彻底改造了《逍遥游》中“有所待”的鲲鹏意象。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至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自此之后,鲲鹏也就成为自由翱翔的象征了。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也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是中国文本接受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种“何必不然”,或是断章取义,如嵇康、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或是引申说理,如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或是自由创造,如李白的《大鹏赋》则是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激荡天地、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也因此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鲲鹏意象的内涵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发生转换,与当时文人追求身名俱泰、任诞逍遥有关。
B.受郭象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哲学解释的影响,嵇康将这一意象进行了诗意的转化。
C.魏晋的阮修与盛唐的李白分别在《大鹏赞》和《上李邕》中把鲲鹏作为了自由的象征。
D.“断章取义”“引申说理”和“自由创造”是中国文本接受领域常见的三种主要接受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提出问题之后,接着阐明了鲲鹏由“有所待”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的过程和原因。
B.文章第二段列举郭象、嵆康、阮修等人事例,论述了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是从魏晋开始的。
C.文章第三段引用李白《大鹏赋》中的诗句,意在强调鲲鹏已成为具有盛唐气象的审美意象。
D.文章第四段通过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阐释了在文本接受过程中进行审美创造是一种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郭象对“逍遥”的解读,万事万物虽有差异,但都可能达到顺乎本性、称乎所能的逍遥。
B.文中谈及截取意象以抒情,那么,用典这种艺术手法有时也能体现这种文本接受的方式。
C.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后代对大鹏意象的解读是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有意识的“误读”。
D.经典意象能够形象呈现并影响深远,一般都要经哲学的世俗化解读与诗意的形象化再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网络课程备受重视,不少学校的在线课程建设规模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青年教师开设网课的比例相对较高。

在线课程的优势是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单元的学习,其授课效率远远高于面授方式。微课、录播、直播等各种授课形式,都通过网络,把身在异地的老师、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数以千万计的学生,通过电脑等数字化工具,开始同步或者异步在线学习。这在过去看似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事情,被疫情所遇,变成了现实。这是一次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从此以后,在线教育可能真的会变成主流教学模式。

无论人员多少、何时何地,也不管天气如何,你想学什么都可以,这就是在线教育的优势。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学生同时在线学习时,给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课堂崩溃、断断续续的事情时有发生,也感到了一些带有试验、实践性的课堂,难以通过网课实施,这也是在线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她的痛点、劣势。

然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快”字当头,流量已经不成问题,信号传输也不再出现断续与延迟,从此再也困扰不了在线教育。另外,随着高级人工智能与仿真技术的结合,一些试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全可能在线实施、模拟。消除在线教育的痛点后,在线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与腾飞。

节选自《在线教育的优劣势分析》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的统计, 截至3月30日,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导致全球15.3亿学生停课,占在校学生的87.6%。疫情给教育带来的新情况,各国如何应对?

3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文章提到,概括各国疫情之下的教育应急政策,确保“学习持续”是重点工作。所有国家都在扩大现有远程教育模式或引入远程教育模式,大多数国家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学习平台。

在几乎所有国家 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被鼓励使用APP来支持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并提供网络课程,有的也通过电视和其他媒体提供学习内容。还有的是用现有的APP来保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另外,有国家向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包括父母、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发起关于远程教育的宣传运动或宣传战略。沙特阿拉伯使用其官方Twitter账户定期发布在线学习信息。

为确保没有计算机等设备的弱势群体的在线学习机会,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中国一些地方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电脑,为学生提供移动数据包和电信补贴。法国正在努力向5%无法上网或无法使用电脑的学习者提供设备和打印作业;阿联酋设立了一条热线,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在美国华盛顿州,不能确保公平机会的话,学校不被鼓励提供在线学习服务,在葡萄牙,政府建议学校与邮局合作将学习材料寄送到没有网络的学生家中。

节选自4月2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疫情期间,钉钉作为一款原本只面向上班族的软件迅速被广大学生所熟知。可是很多学生对钉钉的评分可谓进行了血洗。一大波毫无事实依据的1星差评迅速拉低了应用的整体评分。

钉钉只不过把线上会议变成了线上课堂,为处在特殊时期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接受教育的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根本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然而许多的学生把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抵触全都转化成了对平台无谓的恶意,通过评分的渠道肆意发泄。“天气不好”“午饭不好吃”“昨晚没睡好”等等无厘头的原因成为了抨击一款在特殊时期支持教育事业的软件的理由。

试问是什么样的学生会给在困难时期支持教育的平台泼冷水,及是什么样的学生能把自己的假期看得高于一切?诚然,几乎所有人在学生时代最看重的事情之一莫过于假期的长短以及作业多不多等等,这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是我们真的可以把自己对十天半个月假期的渴望摆在国家发展的最核心事业之一:基础教育的前面吗?

这些年来学生的各方面负担确实很重,“累死了”这三个字成为了几乎所有中国学生共同的口头禅,但是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每一位学生也都对我们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冰凉的冷水泼向处在困难却仍然关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

节选自《对钉钉的恶意差评是学生群体的悲衣》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课程受到重视,不少学校的在线课程建设规模已超过三分之一,青年教师是开设网课的主要力量。
B.在线教育的痛点,会随着5G时代的到来,高级人工智能与仿真技术的结合而消除,它将迎来新的发展。
C.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大部分学生停课,扩大现有远程教育模式或引入远程教育模式成为一致首选。
D.很多学生对钉钉打出1星差评,反映出他们把自己对假期的渴望摆在国家“基础教育”的前面。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把“在线课堂”逼成了现实,这种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可能从此以后真会变成主流教学模式。
B.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是为了确保弱势群体的在线学习机会,从而维护教育公平。
C.学生对钉钉的恶意差评其实是在宣泄对学习的厌烦,对学校的抵触,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往往莫名其妙。
D.“负担重”不应该成为学生们厌恶学习的原因,因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6.结合材料,谈一谈“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所起的作用,以及我们对“在线教育”应持有的态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 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8.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9.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端拱二年春,以陈恕、樊知古为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使。沧州节度使何承矩上疏曰:臣幼侍先臣关南征行,熟知北边道路、川源之势。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俟期岁间,关南诸泊悉壅阗,即播为稻田。其缘边州、军临塘水者,止留城守军士,不烦发兵广戍,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休息民力,以助国经。如此数年,将见彼弱我强,彼劳我逸。此御边之要策也。其顺安军以西,抵西山百里许,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成之,简其精锐,去其冗谬。夫兵不患寡,患骄慢而不精;将不患怯,患偏见而无谋。若兵精将贤,则四境可以高枕而无忧。帝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魏至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会沧州临津令闽人黄懋上书言:闽地惟种水田,缘山导泉,倍费功力。今河北州军多陂塘,引水溉田,省功易就,三五年间,公私必大获其利。诏承矩按视,还奏如懋言。遂以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懋为大理寺丞,充判官,发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给其役。凡雄、莫、霸州等,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初年种稻,值霜不成。懋以晚稻九月熟,河北霜早而地气迟,江东早稻七月即熟,取其种,课令种之。是岁八月,稻熟,承矩载稻穗数车,遣吏送阙下,议者乃息,而莞蒲蜃蛤之饶,民赖其利。度支判官陈尧叟等亦言:请选官大开屯田以通水利发散卒及募民充役给官钱市牛置耕具每屯十人人给一牛治田五十亩亩约收三斛岁可收十五万斛数年可使仓廪充实。帝览奏嘉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营田之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选官大开屯田/以通水利/发散卒及募民充役/给官钱市牛/置耕具/每屯十人/人给一牛/治田五十亩/亩约收三斛/岁可收十五万斛/数年可使仓廪充实
B.请选官大开屯田/以通水利/发散卒及募民/充役给官钱市牛/置耕具/每屯十人/人给一牛/治田五十亩/亩约收三斛/岁可收十五万斛/数年可使仓廪充实
C.请选官大开屯田/以通水利/发散卒及募民/充役给官钱市牛/置耕具/每屯十人/人给一牛/治田五十亩/亩约收三/斛岁可收十五万斛/数年可使仓廪充实
D.请选官大开屯田/以通水利/发散卒及募民充役/给官钱市牛/置耕具/每屯十人/人给一牛/治田五十亩/亩约收三斛岁/可收十五万斛/数年可使仓廪充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田,文中指屯田。屯田是古代政府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给养和税粮的措施。
B.节度使,官名,朝廷在重要地区设置的总管一个地区要务的官员。历代节度使的职能和称谓不尽相同。
C.大理寺,我国从南北朝到清代的中央审判机关。主要掌管审核刑狱案件,其首长一般称为大理寺卿。
D.江东,文中指地区名。秦、汉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长江北岸的地区为“江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矩上疏说他从小跟父亲在关南征战,熟悉北部边疆的情况,建议在顺安砦一带开渠引水,可以获得稻田,减轻一些地区的防务压力,巩固边防。
B.何承矩认为,让百姓休养生息,最终使敌弱我强,敌疲我逸;要防止士兵傲慢而不精锐,要防止将领心存偏见而没有谋略,兵精将贤就可以高枕无忧。
C.福建人黄懋认为,在福建种水稻引水很费力,而河北水塘多,适宜种水稻,几年就可成功;朝廷派何承矩去核实,何承矩回来后上奏所述与黄懋相同。
D.朝廷任命何承矩为屯田使,派黄懋协助何承矩工作,调一万多士兵供何、黄使用。他们兴建水利工程,种植水稻一举成功,并派人送稻穗到京城,平息议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
(2)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魏至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尽”“万里赊”写出乡思的绵长与故乡的遥远,“仍”透露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无奈与凄凉。
B.颈联中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昏黄的孤灯,时而掉落的灯花,暗示主人公长夜难眠,凄凉寂寞。
C.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从时空的角度,突出离家之久、漂泊之远,从而点出岁暮不得归的原因。
D.全诗写除夕之夜诗人由坐到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全诗直白晓畅,而又深情绵邈。
15.请简要鉴赏颔联两句的艺术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