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6-05 7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作为文学意象,还是作为文化现象,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众所周知,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那么,在中国文学或文化中,鲲鹏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一面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因此,他们就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一丝精神慰藉。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哲学内涵的世俗化,始于郭象。其《庄子·逍遥游注》题解说,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称乎所能,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就是一种逍遥。也就是说,鲲鹏翱翔云空,斥鴳悠游蓬蒿,在逍遥这一点上,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于是,本来“有待”的鲲鹏,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鲲鹏意象内涵的诗意化,始于嵇康。其《卜疑集》说:“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这里,“大鹏于南溟”是与“人间之委曲”相对立的意象,于是,大鹏也就摆脱了“有待”羁缚,成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象征。这就将大鹏意象的内涵诗意化了。后来,阮修借助其创作的《大鹏赞》中的鲲鹏意象,表达出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和自由精神,使之成为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鲲鹏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李白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如果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还保留着庄子鲲鹏意象的痕迹,那么他所创作的《大鹏赋》则彻底改造了《逍遥游》中“有所待”的鲲鹏意象。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至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自此之后,鲲鹏也就成为自由翱翔的象征了。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也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是中国文本接受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种“何必不然”,或是断章取义,如嵇康、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或是引申说理,如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或是自由创造,如李白的《大鹏赋》则是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激荡天地、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鲲鹏意象的变化,正是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创造出内涵全新的审美意象。也因此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鲲鹏意象的内涵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发生转换,与当时文人追求身名俱泰、任诞逍遥有关。
B.受郭象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哲学解释的影响,嵇康将这一意象进行了诗意的转化。
C.魏晋的阮修与盛唐的李白分别在《大鹏赞》和《上李邕》中把鲲鹏作为了自由的象征。
D.“断章取义”“引申说理”和“自由创造”是中国文本接受领域常见的三种主要接受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提出问题之后,接着阐明了鲲鹏由“有所待”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的过程和原因。
B.文章第二段列举郭象、嵆康、阮修等人事例,论述了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是从魏晋开始的。
C.文章第三段引用李白《大鹏赋》中的诗句,意在强调鲲鹏已成为具有盛唐气象的审美意象。
D.文章第四段通过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阐释了在文本接受过程中进行审美创造是一种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郭象对“逍遥”的解读,万事万物虽有差异,但都可能达到顺乎本性、称乎所能的逍遥。
B.文中谈及截取意象以抒情,那么,用典这种艺术手法有时也能体现这种文本接受的方式。
C.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后代对大鹏意象的解读是对《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有意识的“误读”。
D.经典意象能够形象呈现并影响深远,一般都要经哲学的世俗化解读与诗意的形象化再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各国所采取的防护策略和具体措施,是基于它的防控理念。

中国的防控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自从疫情出现以来,一直在坚持动态清零,而且在不断优化防控措施,可以说我们保护了人民免受所谓通过群体免疫、自然免疫这种自然感染的方式来遭受疾病的危害。我们主要是通过主动的疫苗免疫来增强抵抗力,来构建免疫屏障。

但是从国际上来看,一些国家选择“躺平”是两种免疫并存的,一个是通过自然免疫,也就是群体的感染,可以说已经有相当比例的民众感染了新冠病毒,另一个是通过主动的疫苗免疫。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也选择“躺平”,不坚持动态清零,尤其是当前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全程和加强针的接种率还不完全高,不足以构成坚固的免疫屏障,势必就容易使群体庞大的老人、弱势和脆弱人群造成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坚持动态清零方针,坚持我们的策略和措施不动摇,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时间窗口。

如果我们加强疫苗接种、加快科技研发,包括药物的研发、疫苗的研发,我想我们也有可能有一个时机,可能奥密克戎又变了,变得更加温和,传播率和致病率更加低,那就是我们最好的机会。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坚持总策略总方针不变,应该是最佳选择,也符合中国的抗疫实际。

(来源:央视新闻一加一2022-03-22)

材料二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上海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从严从实开展防控,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为进一步提高“早发现”能力,上海今天(4月8日)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在农村地区,流动采样车开进村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开展核酸筛查。

上海集中隔离救治场所建设也在抓紧推进,四个市级集中隔离救治场所已交付投用,可提供约38000张床位。作为目前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可提供50000张床位。方舱医院在部分区域还增设双层床,以满足一些隔离家庭的需要。今晚,这所方舱医院分批启动交付。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广大党员挺身而出。虹口区的近百名党员公安民警组织起来,从送孕妇就诊到为老人配药,及时为封控区群众解决燃眉之急。

疫情发生以来,一批有爱心、有服务能力的志愿者也帮助有需要的封控小区采购运送物资。

(来源:央视网2022-04-09)

材料三

近日,香港《巴士的报》社长卢永雄在一段接受采访的视频中公开表示,本轮新冠疫情中香港的死亡数很高,绝非一些人所宣称的“流感级别”,因为眼下香港一两天的死亡人数,就已经达到了香港一年流感的死亡人数。他由此认为,不能学西方“躺平”,而是应当继续坚持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应对疫情,保护好民众的生命。

卢永雄这番话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上,西方那些真正在乎民众生命的专家,也在逐渐认识到这轮疫情的真相和危险性。

这其中,对这轮疫情认识最典型的变化来自德国。在4月5日清明节这天,德国卫生部长卡尔·劳特巴赫在德国电视二台上突然宣布,德国不会按照原计划在今年5月1日取消对阳性病例的强制隔离措施、改为自愿隔离了。

劳特巴赫甚至还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公开道歉,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说,虽然取消阳性病例的强制隔离措施可以减轻德国各地卫生部门的负担,但此举却发出了一个“错误和有害”的信号,因为“新冠不是感冒”。

而在英国,英国《卫报》于上周刊登了伦敦大学学院临床研究部门主任佩格尔(ChristinaPagel)撰写的一篇分析英国最近感染人数暴增的文章。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地指出,英国人对新冠疫情存在三个“误区”:

首先,人们误以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结束”了,误以为新冠肺炎已经属于与其他和人类“共存”的常见传染病或“区域性流行病”(endemic)。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新冠病毒的变异仍然难以预料,还在失控地传播,比如,全球正在经历奥密克戎BA.1变种毒株所引发的大面积感染,同时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又遭到了奥密克戎BA.2变异毒株冲击,这明显与可预测的“区域性流行病”的定义不符。

其次,人们认为新冠病毒的变异路径一定是“越变毒性越轻”的,误以为新冠病毒的毒株最终会变异成接近普通感冒的水平。可问题是,奥密克戎毒株并不是从德尔塔毒株变异过来的,而是独立变异的,就像德尔塔毒株也不是从阿尔法毒株变异过来的一样,这些毒株之间并不存在变异上的继承关系。同时,病毒毒株在人群中的变异并不都是越变毒性越弱的,因为决定毒株变异因素的并不是毒性,而是传染性,毒性只是这种变异过程中的一个副产物。换言之,奥密克戎的毒性偏弱以及德尔塔的毒性偏强,其实都是病毒在变异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所以不排除下一种新出现的毒株反而毒性会比奥密克戎更强。

另外,即便是现在人类已知的只会引发普通感冒的四种冠状病毒,从前也可能引发过大疫情,但人们并不知道它们变异到如今的地步耗费了多长时间——是数年、数十年,还是数个世纪。

再次,人们误以为疫苗的接种工作已经完成了,所以现在应该放开了,比如英国的疫苗接种率就很高,尤其是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然而,疫苗的保护力往往在几个月后就会逐渐消失,加强针虽然能提供更多帮助,但也需要时间去完成接种。与此同时,病毒也在继续变异,奥密克戎毒株就已经突破了之前疫苗构建的免疫防线,这意味着之前的疫苗产生的保护力已经不足够对抗新的疫情,不少二次感染的人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个现实。所以,除了疫苗,眼下还需要其他防疫措施去减少疫情扩散。如果急着恢复常态,反而会导致更多对日常生活的扰乱,导致更多人发病,并给医疗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

在法国,法国电视一台在4月6日播放的一期关于法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呈现了该国这轮疫情感染病例激增的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不得不因为感染而请假在家隔离,这不仅导致许多需要看护的老年病患和重病患无人照料,更导致医院无力应对新入院的病患,一些人甚至只能等死。

这些来自德国、法国以及英国这三个西方主要国家的情况和专家分析,都充分印证了“躺平”对社会的杀伤力,只有坚持疫苗接种与限制性防疫措施相辅的策略,才能控制疫情——而中国目前采取的“动态清零”,正是这样一种。

(来源:环球时报2022-04-09)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疫情出现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动态清零,是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防控举措。
B.只要我们加强疫苗接种、加快科技研发,包括药物研发、疫苗研发,就能迅速构建免疫屏障。
C.如果中国选择“躺平”,就易使群体庞大的老人、弱势和脆弱人群造成感染,付出巨大代价。
D.事实证明“动态清零”有效可行,上海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守望相助,一定能战胜疫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新一轮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的危害依然严重,新冠肺炎绝不是大号流感。
B.西方国家因其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疫情面前已经彻底沦陷,所以不得不采取躺平政策。
C.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会付出一些代价,相比于西方国家选择“躺平”,我们的成本高得多。
D.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现阶段基于中国国情和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
6.上海市常住人口2500万,是一座能影响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当前疫情严峻复杂。你能针对这座城市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为上海抗疫提出一些建议吗?请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仿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
B.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说明他无恶意,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D.对槠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
8.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
9.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2022-06-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仆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何害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之起居,悉以实录。”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问韩家奴:“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节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B.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C.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D.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帑,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或国库里的金帛钱财,文中指后者。
B.太宗,庙号,开国皇帝一般称“祖”,继承者一般称“宗”。
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D.朕,秦以前指第一人称“我”,自秦始皇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身为官宦子弟,从小便赴南山读书,他勤奋好学,饱览经史,这为其日后的不凡成就奠定了基础。
B.萧韩家奴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如借炒栗一事劝谏皇上掌管国家应掌握火候,合理有度。
C.萧韩家奴博览经史,擅长从古代圣贤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经验,如借助唐太宗的观点巧妙规劝君主体恤民生。
D.面对君王提出的问题,萧韩家奴没有选择阿谀奉承,而是坚持坦诚相答,如此表现也令君主深受触动。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
(2)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
2022-06-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