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三模 2022-05-07 4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下,红色题材创作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了不少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还是非常匮乏。从表面上看,主题老、题材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难以吸引今天的受众,更遑论引发心灵共鸣了。从深层次看,乃是因为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力弱化、审美力迟钝、想象力贫乏,更重要的还是创作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②近些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出现了两种值得反思的倾向,一种是刻意迎合消费主义,还有一种是片面追求艺术的超越性价值。前者受消费市场主导,以娱乐化方式处理历史,于是出现“手撕鬼子”等荒唐闹剧,把残酷革命斗争改装为具有网游特征的冒险游戏,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遭到人们诟病。后者则醉心于对历史进行“另类”想象和阐释,像这样的“当代化”,自然会引发人们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难以产生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

③在处理革命历史素材时,首先要有历史感,也就是说在对时代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其次,立足今天的时代价值需求进行“当代化”,在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中融入人文情怀,保有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发掘最能触动当代读者情愫、最能震撼当代读者心灵的亮点,实现叙事的深度意义。另外,革命历史题材是存在超越性书写可能的,因为生、死、爱等母题都关联着人类生活中悬而未决的哲学命题。譬如我们熟悉的红色经典《白毛女》,既是阶级叙事,其实也是关于女性解放、人的解放的叙事,因此它才会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强烈共鸣。

④为实现对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的揭示,红色题材往往采用宏大叙事。其特点是对生活进行正面强攻,注重对英雄的塑造,时空跨度较大,试图对社会历史进行某种总体性概括,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像《东方》《金山银谷》等,都具有史诗气质。当然,通过巧妙的日常叙事同样可以穿透琐碎表象,实现对生活的整体性把握和对时代本质的穿透。像文学经典《百合花》,采用侧面切入的方式,以小见大,讲述“我”借、还一床缀满百合花的被子的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深情,讴歌了残酷战争环境下人性的美好。这部作品表现的是宏大命题——解放战争,但是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战争图景,而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心灵中的“奇崛”风景,折射了时代的波澜和风云,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小叙事”实现了对时代的宏大书写。

⑤进入和平年代之后,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这就给红色题材创作带来了新挑战。以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可能未必完全有效,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总而言之,宏大叙事之大并不在于作品体量的大,也不在于描绘生活图景的大,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来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因此,前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积累的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当下日常“小生活”、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

(摘编自叶立文《当代意识、日常叙事与英雄塑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红色题材创作的形势大好,优秀作品也不少,但是思想、艺术、制作等各方面都很好的经典之作仍然十分匮乏。
B.刻意迎合消费主义和片面追求艺术的超越性价值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C.当今和平年代红色题材的创作需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所以不能简单沿用过去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
D.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创作时既可采取宏大的叙事方式,也可采用日常生活的叙事方式,它们均可反映时代风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红色题材创作现状,再从表面和深层两个层次分析当下红色题材创作缺少经典之作的主要原因。
B.文章在分析革命历史素材的处理时,主要从要有历史感、立足时代价值需求的“当代化”及超越性书写等方面来进行。
C.文中所举《东方》《金山银谷》作品之例,意在论证红色题材的创作往往采用宏大叙事来揭示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
D.文章最后一段将红色题材宏大叙事的“大”与日常小生活的“小”对比,论证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题材作品出现“手撕鬼子”和“另类”想象等情形,虽创作动机不尽相同,但均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影响作品的接受度。
B.当下,红色题材创作存在主题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等问题,原因是和平年代的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
C.在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时,要想作品具有历史感,除了需要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还需要作品的超越性书写。
D.文学经典《百合花》通过典型化的事件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将日常叙事转化为红色题材的宏大叙事。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传统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门旅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强烈愿望,正成为旅游发展新亮点。

②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旅游迎来更快发展。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这些线路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

③随着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有的红色旅游景区持续推动“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新产品加速涌现;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拥抱智慧化、数字化,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让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和旅游政策中心副主任翟向坤认为,讲述历史要有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契合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需求。

④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年轻化、家庭化趋势,需要更多创新产品和创新模式。

⑤红色旅游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也带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各地大力发展“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科技”等新业态,推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许多革命老区凭借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优质的乡村产业,走出发展新路子,乡村振兴的脚步更为坚实。

(摘自王珂《红色文旅人气旺》,《人民日报》20211020日)

材料二:

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以红色文旅资源内生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融合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而推动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的进化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互动融合的现实目标,也是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构建的重要方向。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

(摘自邵明华等《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21年第四期)

材料三:

①红色旅游正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地开展。但是,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红色旅游在少数地方有所走样,亟需引起主管部门的警惕。

②在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一些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乱讲一气,哗众取宠,以博得游客一乐。在个别地方,一些经营者不择手段搞创收。据报道,某地文化部门准备将红岩革命先烈的部分事迹开发成游戏程序,小萝卜头、华子良等将“变身”为游戏主角。如此“创意”,实在荒唐。这些现象说明,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卖点”,不惜走向庸俗与媚俗。

③发展红色旅游,固然要讲经济效益,重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兴趣精心设计,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充分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确保红色旅游开发真正寓教于游,在此前提下,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

(摘编自王学江《新华时评:警惕媚俗文化使红色旅游变味》)

4.下列对“红色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B.红色旅游既可以通过与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来推出创新产品,也可通过新科技的使用来丰富游客体验。
C.红色旅游可结合当地资源共生发展,融合生态、民俗、乡村等旅游资源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
D.如果红色旅游的发展走向庸俗与媚俗,就会丧失其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很难获得经济效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旅资源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和红色精神的载体,更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的重要资源。
B.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功能互补关系,二者基于市场主体共生可以实现深度融合。
C.文化创意是红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力所在,这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家庭参与到红色旅游中。
D.如果能重视市场需求,从旅游者的兴趣出发来设计“卖点”,就能让红色旅游的发展更有品位。
6.2021年,国务院下发指导意见,鼓励“推动沂蒙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市场调查显示,沂蒙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虽然遍布区域较广,但发展实力、消费吸引力与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根据材料,请你为如何推动沂蒙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 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8.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9.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初,纲再贬宁江,金兵复至,渊圣悟和议之非,召纲为开封行次长沙,被命,即帅湖南勤王师入援,未至而京城失守。至是,召拜右相,趣赴行在所。中丞颜岐奏曰:“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罢之。”章五上,帝曰:“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岐语塞而退。纲行至太平,上疏曰:“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英则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哲则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间愿陛下以汉之高、光,唐之太宗为法。”六月朔,李纲至行在,入见,涕泗交集。纲言于帝曰:“邦昌僭逆,臣不可与邦昌同列,当以击之。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帝颇感动。汪伯彦曰:“李纲气直,臣等所不及。”帝乃出纲奏,责授邦昌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邦昌后至潭州,伏诛。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夫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改弊法,省冗官,俟吾所以自治者,然后可以问罪金人,迎还二圣。”帝善其言。纲又立军法: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甲,百人为队,五百人为部,二千五百人为军。诏陕西、山东诸路帅臣,并依此法。诏诸路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用李纲之言也。纲尝侍帝,论及靖康时事,帝曰:“渊圣省览章奏至终夜不寐,然卒至播迁,何也?”纲对曰:“人主之职在知人,进君子,退小人。”因勉帝以明恕尽人言。帝嘉纳之。纲所论谏,其言切直,帝初无不容纳。吕中曰:“自纲之入相也,以英哲全德勉人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乙亥,李纲罢。凡在相位七十七日。凡纲所规画军民之政,一切废罢。金兵益炽,关辅残毁,而中原盗蜂起矣。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注】①渊圣:北宋末钦宗的尊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英则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哲则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间/
B.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英则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哲则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间/
C.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英则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哲则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间/
D.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英则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哲则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古官名,汉代后可指都城行政长官、地方行政长官,文中指后者。
B.行在,古代可泛称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可专指天子巡行中的所经之地。
C.笏,古代臣子面见君王时所拿的狭长板子,可在上面记事,以防遗忘。
D.关辅,指关中以及三辅,其中三辅指京都地区三个职官所管辖的区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岐五次呈上奏章,意欲罢免李纲相位,宋高宗针锋相对予以反驳,使颜岐无言以对。
B.李纲明确表达不能和张邦昌同朝为官的坚决态度后,张邦昌被降职,后在潭州被处死。
C.李纲提出了改革军政的建议,又设立军法,诏令各路征募士兵、购买马匹,积极备战。
D.吕中认为,李纲入朝担任宰相期间,对宋高宗时期国家治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次长沙,被命,即帅湖南勤王师入援,未至而京城失守。
(2)渊圣省览章奏至终夜不寐,然卒至播迁,何也?
2022-05-03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