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衡水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03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防治新冠肺炎见证中医实力

探索防控传染病的现代化之路,中医药不仅要作出应有贡献,而且应该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传承创新发展。

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让中华文明瑰宝惠及世界,就能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建取新功,成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成为中国经验的一大亮点。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介绍,武汉市武昌区在社区率先发放中药,探索形成以“中药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重点的防疫方法,筑起阻断疫情蔓延的防线。探索防控传染病的现代化之路,中医药不仅要作出应有贡献,而且应该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传承创新发展。

疫病动态演变因素复杂,中医治疗新发传染病绝非易事。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如何准确抓住病机,对中医人是一次大考。如果病机抓不准,病因就看不清,方药自然难见效。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病例中,超九成的患者使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药总有效率90%以上。可以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的运用还体现出两个新特点。一个新特点是进入社区,助力守护社区防控阵地、加固群防群控防线;另一个新特点则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好发挥中医作用。救疫如救火,关键是控制源头、切断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发挥好中医药在治病救人中的作用,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从而降低转重率、病亡率。加强社区医疗力量,不只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这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中医。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也要注重运用最新科技为其服务。面对如此复杂的疫情,在社区、在隔离点大范围发放中药,医生迫切需要患者服药反馈,患者亟待中医师用药指导。借助大数据,服药的人扫描中药袋上的二维码,生成病例日志,成为中医药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从而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支撑,使中医药疗效得到客观真实评价。无形助有形,前后方结合,通过大数据、互联网让中医药服务变成数字化医学,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让中医药诊疗规律得到总结、优化。古老的中医药历久而弥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焕发出更大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让中华文明瑰宝惠及世界,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就能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30日 0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在这次疫情中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就要认真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因为中医治疗新发传染病比西医要容易,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药总有效率90%以上。
B.中药方医有没有效果,要看能不能抓准病机,而能不能抓准病机,又取决于能不能看清病因。
C.中医药的运用体现出两个新特点,加强社区医疗力量,不只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可见,第一个特点更重要。
D.最新科技有助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如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可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出更大生机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属总分总结构,先总说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然后再详细介绍中医药运用的效果及特点,最后再总结。
B.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强调了探索防控传染病的现代化之路,中医药不仅要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传承创新发展,而且更应该作出应有贡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C.作者论述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医药运用出现的新特点时,先是概括各自特点,然后再分别阐述,体现了中医药治病救人过程中的及时性、精确性。
D.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内容,更突显了继承、发展、利用好传统医学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能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信心所在。
B.清肺排毒汤在山西、河北等地进行了临床紧急观察,发现有效率超过90%。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通知,在全国推广使用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这个例子可以证明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成为中国经验的一大亮点。
C.降低转重率、病亡率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疫情防治力量关口前移,病人得到及时救治.这就需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发挥好中医药在治病救人中的作用.
D.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支撑,使中医药疗效得到客观真实评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渐进认同的长期过程。杜甫在世时已被同侪诗友视为“大名诗独步”。到中唐,杜诗已被公认为“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是“天才全美”之作。赞杜诗为“诗史”,在元稹为杜甫所作之墓志铭序中已经涉及。但正式出现“诗史”一语则首见于晚唐孟棨之文。两宋,杜诗已成科举考试必备教材。明代,蜀人杨慎首次提出杜甫乃“诗中之圣”,“诗圣”一词迅速获得认同。至清人叶燮《原诗》,径直以“诗圣”专称杜甫,提出“诗圣推杜甫”。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诗圣论》)

材料二: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中的杰作。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国家受胡人的侵略,人民受胡人的摧残,要想救国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时代里,他不可能对帝王制度有所怀疑。但他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也不肯放弃一些自己的特权,反倒更无限制地向人民搜刮物资,乱征兵役。在这中间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所以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摘编自冯至《杜甫传》)

材料三:

杜诗词语、用典、修辞常常借鉴古人语汇、故事而点化重组。借用古人旧语而不着痕迹。宋人陈善评“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说:“大抵文字中自立语最难。用古人语又难于不露筋骨。”杜甫提炼时语、方言、俗语、口语、老语而成为“自立语”,然后入诗。杜诗用语往往适景,精妙,顺口。如著名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读不经意,只觉写实、上口,细读方领略其精妙绝伦。杜诗中创新了许多汉语修辞格式和方法。其“立格命意”,暗含“夺胎”“换骨”于他人而自新生之妙。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是中华精神家园中的常青树》)

材料四:

BBC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除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人。杜甫最早被英语读者认知,可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罗伯特·勃莱在《想起杜甫的诗》一诗中向杜甫致敬,是因为美国诗人在寻求“新的诗歌可能性”时,杜甫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启发和范例。加里·斯奈德喜欢杜甫的《春望》,不是因为里边的爱国情怀,而是因为“国破山河在”表达了他自己的生态思想。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许从杜甫的人生和诗歌中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西方,也许杜甫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渐进被世人认同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B.“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称赞杜甫是“古今诗歌体势”的集大成者。
C.“诗史”一语在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首次出现,可见其对杜诗的认可。
D.虽然明代就有人提出了“诗圣”一词,但其专用于杜甫,则需追溯到清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考虑到了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所以,“三吏”和“三别”的艺术成就要高于《兵车行》。
B.统治阶层在国难时也没有停止剥削人民,杜甫虽然没有怀疑帝王制度,但是也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心理。
C.初读“两个黄鹂鸣翠柳”诗,只觉朗朗上口,细读后才发现杜诗用语贴切,适合于当时所描摹的情景。
D.杜甫的诗歌创作,为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带来了创作启迪,并与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形成碰撞。
6.为什么称杜甫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 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8.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9.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 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 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旦日士卒 飨:犒劳B.素留侯张良 善:交好
C.沛公霸上 军:军队D.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侯”中的“侯”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鲰生”古代用以骂人的话,意谓短小愚陋的小人亦可做谦辞,称自己。
C.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由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 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 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 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2-10-01更新 | 2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衡水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崔珏往西川

李商隐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注】①大中元年李商隐途经荆州时,送崔珏前往西川任节度使幕府。②浣花:西川浣花溪。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发问,紧扣题目,直言“旅愁”,点明了友人西行宦游的情状。
B.颔联用词精当,“吼”“烧”两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所见景象的壮阔之美。
C.颈联运用典故,以卜肆卖卜人和当垆卖酒人的境况劝慰友人,寓意丰富。
D.尾联通过联想“浣花笺”“玉钩”,劝友人到西川任职后赏美景,尽雅兴。
15.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