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8 题号:129452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 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2.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3.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冯骥才《俗世奇人》苏七块

【注】①格色,天津方言,特殊、与众不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比喻的手法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苏金散给人接骨的过程,凸显了他技艺的高超。
B.苏金散虽然医术高超,但有个格色的规矩,先给钱才给瞧病,认钱不认人,因而被人贬称为苏七块。
C.在刻画苏金散这个奇人的形象时,小说使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非常饱满。
D.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来饶有风味。
2.小说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简要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3.苏金散认钱不认人,最后却又将钱退还给华大夫,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2023-07-01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匠杨树林

王振东

黄土洼有个巧木匠,叫杨树林,人称杨木匠。

行内的人都知道,木匠是做木工活儿的人的统称,有大木匠和小木匠之分,大木匠就是建房木匠,打家具的叫小木匠。若细分,还有耧匠、犁匠、棺材匠,等等。会做一两样物件,就是一个合格的木匠了;会三种以上的,便是巧木匠。杨木匠不但能建房,还会打家具,打耧,打棺材,梁檩椽枋门窗、犁耙耧秒桌柜,样样精通,是不折不扣的全科木匠

杨木匠做活儿,能根据木头的粗细、质地、数量,制作相应物件。比如盖房,他能根据东家所盖房屋大小、数量,在一堆木料中挑选出梁、檩、橡、门窗、过木所用的料,等房屋建成,木料不多不少,刚好用完,边角废料还能做个小凳子、小盒子啥的,一点都不浪费。除了估料准,他的注意力全在眼、手之上。闭上一只眼,瞄上几眼,心中便有数了,不像别的木匠还得用铅笔、墨线在木板上标记。举起斧头掂起锋,也就心到手到。有人说,他的眼光已将那木头划了直线。久而久之,他连尺子都很少用了,用手卡,拇指和食指叉开、拇指和中指叉开是多长,两根手指并拢、三根四根手指并拢是多宽,心里有数。一斧砍下去,毫厘不差。他常说,你要建房,心里首先要有一座房;你要打家具,脑袋里家具的样子就要活起来,然后用心去做,这样做出的东西才会让人满意。

凭着这手艺,这态度,他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气,人们都能以请到他而脸上有光。

有一样物件,杨木匠不做。他一直认为,凭自己的手艺,做那玩意儿有点大材小用,玷污他巧木匠的名声。这物件就是棺材。无论谁请,不论出多高价钱,他都一口回绝。

但事情很快起了变化。

似乎在一夜之间,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再盖房,大都是平房楼房,很少用到木匠了。家具也不请木匠做了,到家私城,要啥有啥,美观,华丽;播种也改用机械了,耧成了历史文物。杨木匠成了闲人,听起来非常亲切的沙沙的拉锯声响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间,他叼着烟卷儿,在烟雾缭绕中盯着某个地方沉思。

这一沉思,他醒悟了:自己是一家之主,不能光在家里吃闲饭,得另寻个挣钱门路。

妻子知道了他的心思,鼓动道:活人的钱挣不了,咱就挣死人的。我看咱就做棺材。

杨木匠手摆得像风中杨柳:不中,我曾起过誓,一辈子不做那玩意儿。

起过誓咋啦?国家政策还会根据形势调整哩,何况你这小手艺?

做那玩意晦气。

啥晦气不晦气?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做吧,我给你打下手

杨木匠不再坚持,建起了棺材铺。

棺材有高中低档之分,低档多用杨木、柳木锯板,村人叫土板,中档用松木、柏木,高档则用梓木和楠木。档次高低还体现在底、帮、顶的厚度上,低档为三、四、五,即底厚三寸,帮四寸,顶五寸;中档为四、五、六六、七、八;高档为八、九、十。高档中的高档为四独,这里所说的独,即一块板的意思,四独就是四块板,顶、底和双帮都是用独木锯成。这就需要很粗的树木了,没个几十年,是长不了这么粗的。

那时候人们穷,老(死)了能占个薄棺就算不赖,不敢有占好棺的奢望。可如今富裕了,有人去世,大都要占个好棺,这样显得后辈孝敬,死者也体面。好棺材赚头多。杨木匠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做的大多为中高档货。若遇到嫌贵而犹豫的人,他就做来人的思想工作:你爹(娘)为了你们兄弟姊妹几个,没少吃苦受累,老了,连个四独棺材都占不上,你们不怕乡邻笑话?这样一说,来人一般都会接受。假如还没接受,他会继续说:先拉走用,钱随后再说。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再不接受就显得那个了,只好买下。方圆数十里哪家老了人,都来他这里买货。当然,他也挣了不少钱。

忽一日,黄土洼实行了火葬,棺材没了市场,棺材铺只好关门。

人一闲下来,爱胡思乱想。杨木匠想,自己和木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毁掉多少棵大树啊!罪过,罪过!

一天,杨木匠闲逛到九头岗,眼前尽是光秃秃的山头,很少有树木生长。他心里一震,倏地冒出一个念头:自己虽已年过半百,但还有气力,何不上山栽树?

回家一说,妻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都土埋脖子的人了,还瞎折腾啥?

杨木匠说:只想留下一片树林,减少一点罪孽!

你一个小木匠,有啥罪?

我做了这么多年棺材,一口少说也得一方多木材,这得糟蹋多少棵树啊!好端端的木材被埋在地下,这不是罪?

你不糟蹋,别人也糟蹋呀!

那我管不了,我只管自己。

子女们也劝:爹,我们姊妹几个都成家立业了,不缺你吃不缺你喝,你就在家享清福吧。

别劝爹了,你们要是孝顺,就跟我一起上山。

杨木匠真就背上镢头上山了。

……

二十年过去了,九头岗近千亩山坡林木茂盛,一片翠绿。杨树林静卧在这片树林里,默默地守护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木匠杨树林”为题,交代杨树林从事的职业,同时也暗示他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
B.小说中刻画杨树林多用正面描写和客观陈述,偶用侧面描写,如写乡民多以请到他做活为荣。
C.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乡土气息;在描述棺材种类时用了一串串的数字,令读者真切可感。
D.小说中使用的对比,丰富了小说内涵,如九头岗今昔对比、杨树林夫妇对做棺材态度前后不同。
2.小说开头说杨树林是个“巧木匠”,下列不能作为其称得上“巧木匠”理由的一项是(     
A.杨树林做木工活经验丰富,眼、手、心、脑并用,成竹在胸。
B.杨树林棺材做得好,善于动员死者家属买价高的棺材。
C.杨树林木工活样样精通,是不折不扣的“全科木匠”
D.杨树林做木工活能因“材”制宜,绝不浪费一点木料。
3.从村民富起来后,杨树林的木匠手艺失去了用武之地到篇末,杨树林的思绪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4.“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请结合小说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13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爸爸!”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2.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3.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
4.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2016-11-18更新 | 3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