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0-15 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丰收期,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从小说、戏剧、音乐到美术、电影、电视,从传统文艺到新兴网络文艺,各门类各品种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2021年伊始,电视剧《山海情》便成为现象级的作品,观众盛赞这部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土味儿的电视剧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目光投向新时代的火热实践,感受时代风气的变化、触摸时代脉搏的跃动,与时代发展同步伐,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从当下中国的伟大变革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文艺界掀起了一股现实主题创作热潮。扶贫、住房、教育、医疗、环保等在新时代备受群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文艺作品中都有生动表现,接地气”“真实等成为群众评价作品时的高频词。

文艺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真实地描绘了生活,真实地传递了群众心声,自然就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的共鸣。感动源于真实,而真实不是坐而论道就能做到的,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实现的,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就能再现的。只有熟悉生活,才能真实地表现生活。近年来,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一线,创作采风、演出慰问、结对帮扶。在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中,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更加细腻,感受更加真切,创作态度更加踏实。而这一切最终凝聚在层出不穷的优秀之作里,成为新时代的画像和标识。

在作品质量提升的同时,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在持续增强。目前我国每年推出新书40万余种、童书4万多种、电影600多部、电视剧300多部、动漫400多部……众多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演出市场持续繁荣,从2016年到2019年,国内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场次从230万场增长至296万场,国内观众从11.81亿人次增加至12.3亿人次, 其中农村观众超过7亿人次。文艺创作生产佳作不断、量质齐升,展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和强大的创新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今天,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质量、风格、品位的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进入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生活的热土更加滚烫,文艺文化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收获期。

(摘编自《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情》,《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十三五”的发展,我国文艺创作生产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丰收时期。
B.当下中国的伟大变革,是文艺界掀起现实主题创作热潮的宏大时代背景。
C.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为文艺作品创作、质量提升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D.文艺创作只要扎根生活和时代、为人民抒情,就能繁荣发展,充满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十三五”时期,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引出文艺创作话题。
B.文章主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逻辑清晰严密。
C.第四段中列举系列数字,佐证了“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的观点。
D.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式进行说理,论证有理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山海情》的成功,说明文艺作品要想被人民大众喜欢,需要“接地气”“真实”。
B.创作者需要熟悉生活并真实表现生活,创作的作品才可能触及人的灵魂、引发思想共鸣。
C.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决定了我国文艺文化事业必将迎来辉煌。
D.本文倡导的创作主张,与新时代倡导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精神高度契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过后,迎来了更为寒冷的一二月。好在我早用了一整年的美食给自己囤积了厚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如果再能围着火炉烤个小火,那才真是惬意呀!在人类历史上,面对寒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惬意。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因为散热需要而脱离厚重的毛发系统,却为了获取空间和食物不得不又穿上了各种兽皮,征战更为寒冷的地方。直到近百年间在各种科技的加持下,吃饱喝足的人类才真正踏上了南北极和各大洲的高山之巅。

对寒冷的征战,人类尚且艰难,于植物而言又岂能容易!为了争夺阳光和养分,许多植物也早在数亿年前便踏上了向寒冷地区不断进击的旅程。在南北极和地球上各大陆的许多高山区域,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树木难以生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低矮灌木草丛和大量地衣苔藓组成的植被,苔原也因此得名。地球上有着近2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极地苔原覆盖,这是地球上真正的酷寒之地。

在向极地大陆挺进的过程中,植物首先需要挑战的困难是低温,低温会冻伤植物的细胞组织,也会阻碍植物生理代谢的进程。对于极地植物而言,让它们恐惧的不是冬天的冰寒,而是春、夏的低温。冬季冰霜期,植物会降低体内含水量,增加抗冻蛋白,全面进入休眠状态,挺一挺冬天也就过去了。春季是它们的生长期,也是生存挑战的开始。极地区域日均温度经常徘徊在5-8°C之间,很少能超过13°C。如格陵兰岛最温暖的区域,在最温暖的月份平均温度依旧低于10°C。植物还要面临时常光顾的倒春寒,因此每一种保暖增温的措施对于极地植物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抵抗低温,极地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

在极地,长得高可能会活不下去,多数苔原类植物身高不超过8cm,在低矮的地表环境中温度相对较高、较稳定,这能够有力保障植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家发现挪威虎耳草在它2m上空中温度只有0.5°C,而在1cm的地表温度可达3.5°C。

“秋裤”能御寒,极寒地区的植物也都知道。许多植物在萌发时将自己藏在掉落的老叶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寒冷给它们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实冰雪形成的天然冰壳也是重要的保温层,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突如其来的低温寒流,就像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可以很大程度上隔绝极端低温带来的影响。

利用颜色也是极地植物不会错过的招数。一些花朵的温度会随着颜色变深相应提高,相比于浅色花,一些深色花会将温度提升4.2°C。温度的增加可以加速花的成长发育,也能显著提高传粉效率,激励那些追寻温暖的昆虫为其传粉。在高山地区,各类深色甚至接近黑色的花也不少见。

生活在极地的植物除了要具备高强的“外功”,还需要实用有效的“内功”。

极地植物能通过调节体内渗透压,在降温时,让钙离子快速地汇入细胞液来抵御低温的侵袭,一些生长在北极的灌木,在生长期还能耐受-8°C的低温。苔原类植物可以通过调控抗冻蛋白和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低温下的生理活动。如一些叶状地衣可以在脱水50%的情况下,依旧能够高效地进行呼吸作用,还有些可在光照度很低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

生长在北极圈的植物还得面对阳光辐射不足的挑战。在北纬75度以上的区域,一年中有着3个月几乎不见阳光的日子。这迫使这些植物掌握了各种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技巧。如一些北极植物的叶绿素比例较同类群高山植物的更高,这能够在生长期提高呼吸率和光合作用率,并将能量快速转化为糖和油脂类进行存储。

极地植物无论适应力多强,活得多精彩,有本事繁衍生息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夏天短暂,在此期间它们必须完成生长、开花和结果的使命。留给它们开花的时间非常短暂,它们还面临大家同时开花争夺有限传粉昆虫的麻烦。为了在短短数月内获得这些虫子的青睐,争夺为数不多的蛾子、蝴蝶等传粉昆虫,许多植物投其所好,用昆虫喜欢的色彩鲜艳的花朵组成了美丽壮观的花海。在争夺传粉昆虫的战争中,为了吸引昆虫的注意力,花往往需要长得更高和开得更大,因此许多极地植物在开花上的投入和付出都是极为奢侈的,花型常远远超过了本身植株的大小。我们不知道每一次开花能否真正吸引传粉昆虫的青睐,但这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迹。

(摘编自《你还有秋裤羽绒服可以御寒,植物咋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摆脱厚重的毛发系统,还是不得已穿上兽皮,这都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做出的选择。
B.苔原类植物长得不高,并能调节体内的渗透压,这些因素有利于让其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
C.极地植物害怕在夏天遭遇低温,因为夏天是它们的生长期,而低温会让它们进入休眠状态。
D.极地植物为了生存既要学会利用外部的环境,又要不断地进化以适应极地恶劣的天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天然冰壳也具有保温作用,作者用爱斯基摩人的冰屋进行类比。
B.为了在极地更好地生存,一些植物的花朵在开放后,颜色显得较深,个头也会相对较大。
C.日照时长和叶绿素含量会影响光合作用,这是部分极地植物需要更多叶绿素的重要原因。
D.于极地植物而言,超过8cm的极限高度,其稳定的温度环境会受影响,生长进程也会放缓。
6.本篇文章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1-07-26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了一天蒙受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他为台儿沟打开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这些文字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
C.小说的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但并不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现实和时代深沉而严肃的思考。
D.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
8.小说中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9.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10-15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闰章,字尚白,安徽宣城人。祖鸿猷,以儒学著。闰章少失怙恃,鞠于祖母,事叔父如父。从沈寿民游,遂博综群籍,善诗古文辞。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寻以试高等,充山东学政,取士必先行而后文,论文崇雅,黜华,丝粟不苟,有冰鉴之誉。刘相国书来有所属,公不应,客曰:“祸福系此,何固为?”公曰:“徇一请,失一士,吾宁拼此官,不获罪于名教。”闰章向以文学见长,此时益自奋勉,名声日显。士慕其名而负笈问业者,闰章一一应之,不少倦。士以此益归其门。秩满,迁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所辖吉、临、袁三府,故残破,岁凶饥致盗。闰章遍历岩谷间,拊循帖然,人呼为“施佛子”。尤崇奖风教,于袁重建昌黎书院,于吉葺白鹭书院,课诸生。屡会讲青原山,从者至千百人。新淦民兄弟忿戾不睦,一日闻讲礼让孝弟之言,遂相持哭,诣阶下服罪。康熙初,裁缺归。民留之不得,乃醵金创龙冈书院祀之。初闰章驻临江有清江环城下民过者咸曰是江似使君因改名使君江及是倾城送江上又送至湖会水涨,以官舫轻,民争买石膏载之,乃得渡。已渡乏食,乃鬻其舟。闰章之学,以体仁为本,诗与宋琬齐名。王士祯爱其五言诗,为作《摘句图》。士祯门人问诗法于闰章,闰章曰:“尔师如华严楼阁,弹指即见。予则不然,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筑起。”论者皆谓其允。闰章与同邑高咏友善,皆工诗,主东南坛坫数十年,时号“宣城体”。宣城诗教,倡自梅尧臣,闰章由之加以变化,章法意境遂臻绝诣。十八年,召试鸿博,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典试河南。二十二年,转侍读,寻病卒。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闰章驻临江/有清江环城/下民过者咸曰/是江似使君/因改名使君江/及是倾城送江上/又送至湖/
B.初/闰章驻临江/有清江环城下/民过者咸曰/是江似使君/因改名使君江/及是倾城送江上/又送至湖/
C.初/闰章驻临江/有清江环城/下民过者咸曰/是江似使君/因改名使君江/及是倾城/送江上又送至湖/
D.初/闰章驻临江/有清江环城下/民过者咸曰/是江似使君/因改名使君江/及是倾城/送江上又送至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怙恃,失去双亲,“失怙”指失去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司法部门,主要掌管全国的刑罚政令。
C.秩满,官吏任期届满,“秩”指的是官吏的官阶、品级。
D.侍读,官名,负责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闰章不畏强权。他不答应刘相国的嘱托,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认为即使失去自己的官职也不能徇情。
B.施闰章体恤百姓。他做江西参议时,所管理的吉、临、袁三个地区因年成不好,盗贼四起,他去往多地四处安抚百姓。
C.施闰章注重教化。他在江西为官时,重建、修葺书院,请名师讲学,有关系不睦的兄弟在听了讲学后被感化相拥流泪。
D.施闰章颇负文名。他的诗歌与宋琬齐名,五言诗受到王士祯的喜爱,他还与同乡高咏引领东南诗坛,诗被称为“宣城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慕其名而负笈问业者,闰章一一应之,不少倦。士以此益归其门。
(2)会水涨,以官舫轻,民争买石膏载之,乃得渡。已渡乏食,乃鬻其舟。
2021-10-1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15.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请比较两诗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