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集团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0-24 2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人有意识地译介域外文学,不过百余年历史。以何种语言对应域外的作品,是让几代译者费心的事情。

林纾选择的是古文,他对于汉唐文章的推崇,使翻译多了古朴的元素。但林纾的古文,乃文言文中的杂体,他吸收了笔记小说的句式,也是对的。保持古文特色,大概在学术著作里不是问题,但这个理念用于文学翻译就成为问题。林纾在实践中感到,恪守古文之道并不容易。钱锺书说,林纾虽然是古文家,但在转化外来辞章时,不得不有些变通,文言、俗语也不时出现,也非纯正的古文了。恪守旧的思路,不易打通文本间的隔膜,要表明真意,不得不放开手脚。于是古文章的套路就渐渐松懈,雅中有俗也不可避免。

周氏兄弟的翻译,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们最初的翻译,受章太炎的影响,用的是六朝之前的古文,因为佶屈聱牙,读懂其意者甚少。过分看重古文与文言,其实破坏了审美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他们不久就意识到文体的选择,也关乎作品的成败,后来逐渐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

文言与俗语,看似势不两立,实则也有结合的可能。用文言写作与翻译,能提高读者的智性,续写文学的美质。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不少翻译家对于文言与俗语的关系,有深厚的理解。比如钱稻孙翻译但丁《神曲》,就意识到那文字如何引入意大利的俗语,与拉丁语这种雅言有了区别。但丁的写作丰富了母语,他从雅言那里出来,以俗语调适着词章,变为后来的新雅言。

翻译的过程,乃是与异质的时空对话的过程,词语的陌生化表达,才是一种功力。信达雅固然甚好,但硬译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对于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多有帮助。周氏兄弟后来的翻译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以直译的方式,撕裂了母语的表达,给汉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周氏兄弟那里,因为意识到中外文法不同,必须选择克服汉语局限的办法,于是注重的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呼应,在词语的轻重、急缓里增加修辞的内涵,这给表达带来了生机。新一代学人除了流布思想的愿望深埋其间,还有创造新语言的冲动。刘半农在《译者导言》里承认,自己翻译的诗歌参考了佛经翻译的经验,直译中形成了新的文体。严家炎称这是被翻译逼出来的新文体,其中雅俗之间的关系得以调适。新文体后来被人们称为语体文

由翻译引起的文言与俗语之辨,以及语体文的确立,使汉语书写在磨合里走了一条新路。但后来的变化出人意料,三十年代后,关于大众化、通俗化的讨论,文言的元素无声地淡出,语体文的表现不免失衡。我们看蒋光慈、胡也频等人的写作,苏联译本的影子深深,那些辞章里多了意识形态的影子。这时候,在流行的文学里,词语背后的历史感弱化,语体文开始有了翻译腔,未能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翻译文体脱离母语的根,导致了表达的平庸。直到八十年代,翻译腔依然在文坛盛行,当代许多走红的作家,都是在翻译腔中长大的,作品的辞章之美颇为稀少。王小波曾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于当时流行的翻译文体的揶揄。翻译也是创造,有时乃是写作风气的引领者。从鸠摩罗什、玄奘到鲁迅、穆旦,已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劳作使汉语多了流动性和暗示性,智性也得以生长。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的翻译家与小说家,对于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大多不太注意了。

(摘编自孙郁《译介之道与文之道》)

材料二:

鲁迅曾把翻译比作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窃火;那么,当年那些为西学东渐推波助澜的翻译家便是名副其实的窃火者。1931年,在上海文化界为鲁迅举行的五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美国小说家兼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女士问秋斯,中国文化人为什么把精力和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品,不多从事自己的创作呢?秋斯回答: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后来秋斯在《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一文中又做说明: 诚然,世间没有哪一种名著是模仿得来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治是模仿成功的。不过这是论结果,不是论过程落后国家要想追上先进国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清算这个模仿阶段,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秋斯比喻说,这就像供模仿的仿影和字帖,在初学时期显然是不可少的

秋斯说:一个负责的译者,不但要通晓语文,还要具有与原作者同等的或详尽的想象力或表达力。就这一点来说,翻译就是创作。因为生活经验或文学修养因人不同,尽管两个作家写完全相同的事物,写出来的东西也会很不相同。

(摘编自凌山《窃火者的路——董秋斯与翻译》)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林纾推崇汉唐时代的文章,选择古文翻译域外的作品,在实践中能保持古文特色。
B.周氏兄弟译介域外文学作品时,以六朝古文对应外来思想与审美,不被读者接受。
C.用文言写作与翻译,可弥补俗语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方面的不足。
D.翻译亦是创作,对优秀的译者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是必备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丁的写作引入意大利俗语调适词章,使之成为新雅言,丰富了自己的母语,这也积极影响到了中国翻译家的努力。
B.直译的方式,不但能克服汉语的局限,丰富文学语言,还帮助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对其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也有益。
C.王小波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当时文坛的当红作家创作中表达平庸,作品缺乏辞章之美的强烈不满。
D.近代以来翻译家作为“窃火者”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对西学东渐的促进,而且对语言创新发展的推动也是突出的。
3.下列有关材料一中的论据不能用来论证“调试雅俗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A.钱锺书评价林纾的变通
B.钱韬孙翻译《神曲》的意识
C.周氏兄弟克服汉语的局限
D.刘半农参考佛经的经验
4.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的内涵。
5.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简要作答。
2021-10-22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集团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有删改)

文本二: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却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景物所包含的方面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谈及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参观古墓,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体验与沿山大道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野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例如“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运用比喻的手法,再现了少女摇橹使桨的优美画面。
D.文章在人物描写上花费了不少生动的笔墨,观景、挥毫、饮酒、吹箫,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学底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虽然对“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这种独断笼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但又转换角度,引出对山水及自然景物的认识。
B.文章认为,每个人都有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则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特别有生活气息。
C.我们只有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才能成为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者。
D.文章运用比喻强调自然对心灵的作用,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8.文本一的行文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
2021-10-22更新 | 34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集团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跋,字文起,幼而懿重少言,宽仁有大度。三弟皆任侠,不修行业,惟跋恭慎,勤于家产,父母器之。慕容熙[注]伪位,跋犯熙禁,惧祸,乃与诸弟逃于山泽。时赋役繁数,人不堪命,跋兄弟谋曰:熙今昏虐,兼忌吾兄弟,既还首无路,不可坐受诛灭。当及时而起,立公侯之业!遂潜入龙城,杀熙,立高云为主。云署跋为使持节、录尚书事。义熙五年,云为幸臣所杀。众推跋为主,乃僭称天王于昌黎,而不徙旧号,即国曰燕,赦其境内。初,慕容熙之败也,工人李训窃宝而逃,赀至巨万,行货于马弗勤,以训为方略令。既而失志之士书之于阙下碑,冯素弗言之于跋,请免弗勤官,仍推罪之。跋曰:弗勤宜肆诸市朝,以正刑宪。但大业草创,彝伦未叙,弗勤拔自寒微,未有君子之志,其特原之。李训小人,污辱朝士,可东市考竟。于是上下肃然,请赇路绝。遣使巡行郡国,孤老久疾不能自存者,振谷帛有差。昌黎郝越、营丘张买成、何纂以贤良皆擢叙之。跋励意农桑,勤心政事,乃下书省徭薄赋,力田者褒赏。每遣守宰,必亲见东堂,问为政事之要,令极言无隐,以观其志,于是朝野竞劝焉。跋下书曰:圣人制礼,送终有度。重其衣衾,厚其棺椁,将何用乎?人之亡也,精魂上归于天,骨肉下归于地,朝终夕坏,无寒暖之期,衣以锦绣,服以罗纨,宁有知哉?厚于送终贵而改葬皆无益亡者有损于生是以祖考因旧立庙皆不改营陵寝申下境内自今皆令奉之又下书曰:武以平乱,文以经务,宁国济俗,实所凭焉。自顷丧难,礼崩乐坏,闾阎绝讽诵之音,后行无庠序之教,子衿之叹复兴于今,岂所以穆章风化,崇阐斯文?可营建太学。跋至元嘉七年死。


[注]慕容熙,鲜卑族,后燕末代皇帝。

(节选自《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厚于送终/贵而改葬/皆无益/亡者有损于生/是以祖考/因旧立庙皆不改营/陵寝申下境内/自今皆令奉之/
B.厚于送终/贵而改葬/皆无益亡者/有损于生/是以祖考/因旧立庙/皆不改营陵寝/申下境内自今/皆令奉之/
C.厚于送终/贵而改葬/皆无益/亡者有损于生/是以祖考因旧立庙/皆不改营/陵寝申下境内自今/皆令奉之/
D.厚于送终/贵而改葬/皆无益亡者/有损于生/是以祖考因旧立庙/皆不改营陵寝/申下境内/自今皆令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位,非正统的帝位,史家视后燕为僭伪政权,但仍肯定其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B.东市,本指城东市肆,汉代在长安东市公审重犯,后以之代指司法审判的场所。
C.郡国,汉代行政区域和诸侯封域名,二者地位相当而并称,此指地方行政区域。
D.子衿之叹,文中指对当时社会遭逢祸乱以致教育废弛、学绝道丧的状况的忧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跋获罪于后燕皇帝慕容熙,担心被害,与兄弟逃匿深山;时课役甚重,百姓苦不堪言,加之个人处境危殆,遂与兄弟决议主动起事,成就大业。
B.马弗勤收受李训贿赂,任命他为方略令,此事被人告发;冯跋念及大业草创,治国常道尚没有颁行,而弗勤出身寒微,未有君子之志,宽恕了他。
C.冯跋在统治期间,勤于政务,选贤任能;施行仁政,体恤百姓,扶老济困;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奖励农桑,积极发展生产,恢复社会经济。
D.冯跋每次派员出任地方之前,一定会在东堂亲自召见,并传授为政的经验,命其也畅所欲言,以了解其志向,于是朝廷官员备受鼓舞,更加奋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弟皆任侠,不修行业,惟跋恭慎,勤于家产,父母器之。
(2)武以平乱,文以经务,宁国济俗,实所凭焉。
14.冯跋下诏提出“薄葬”,移风易俗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1-10-22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集团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秋高气爽,雨过天晴,清蝉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微露诗人歆羡之情。
B.作者因病停饮,煎熬难耐,深以为恨,故愈后贪杯,消渴解馋,借酒力抒发壮怀。
C.第五句从忆想回到现实,天色向暮,自然的飞禽尚有所托,人的归宿却不知何处。
D.“秋风发上生”不仅意指鬓发斑白,而且秋风萧萧,也暗示作者凄冷不平的情怀。
16.“草将野色入荒城”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附】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021-10-24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集团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