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天津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0-25 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写作、名著阅读、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___________、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是数千年在中华儿女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支撑。但长期以来,(             ),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国家的责任,现代国家意识淡薄。但“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一击,此后中国各族各界民众迅速地觉醒起来,展现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___________、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意识,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热潮,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正如外国人评价的:这是东方睡狮的觉醒。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___________地投身抗战,并延续整个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视死如归       百折不挠       万众一心       义无反顾
B.舍生忘死       百折不挠       齐心协力       奋不顾身
C.舍生忘死       不折不挠       万众一心       义无反顾
D.视死如归       不折不挠       齐心协力       奋不顾身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
B.这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C.这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实现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D.这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实现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受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封建宗法思想
B.由于受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的束缚,只大多数中国人有封建宗法思想
C.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
D.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中国人只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对作品及作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春秋时期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称为“四书”。
C.孟子被称为“亚圣”,庄子被称为“老庄”,二者同属战国时期人,分属儒家和道家学派。
D.老子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姓李,名耳,著有《道德经》,被道家尊奉为“太上老君”。
2021-10-22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有所不同。
B.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适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8.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皆扩而充之矣                  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仁,如礼何
D.足保四海                         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12.翻译句子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020-11-17更新 | 429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5)《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