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9 题号:116176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皆扩而充之矣                  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仁,如礼何
D.足保四海                         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5.翻译句子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0-21高二上·天津·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下面小题。

(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人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倚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汝浆。”执子曰:“‘真’字也。”老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老父,父如前示。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 ②通、执: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人。③浆:解渴的薄酒。④老父:老年的男子。⑤达:通达事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               畜:牲畜
B.王无                      罪:归罪
C.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却,竟
D.识此字,汝浆            馈:赠送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则耻师焉,
B.人也远矣                 家酿之美者与之
C.百亩田,勿夺其时       父如前示
D.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非我也,兵也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2017-05-16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C.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D.填然鼓     之:代词,代所敲击的“鼓”。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社稷:“社”,古指谷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C.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太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D.“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最终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翻译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07-10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想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煮病莫熊兴孔子进诵弦歌不衰。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牧,指在牧区中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
B.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字,因排行第二,故名仲尼。
C.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D.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也有人说是楚国贤人,为了避世而装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梁惠王上》一章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B.孟子采用寓言说理,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复兴,来说明人君不嗜杀,百姓就争相归附。
C.孔子陷入困境,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这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D.楚狂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其所唱之歌比孔子以凤而讽之,孔子想找他说话,他却不给孔子机会。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2021-07-13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