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0-25 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说得很明白,“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这些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虽有一定影响,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最早最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会通天道和人道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启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儒家认为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作为天的一部分的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的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

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这种存在于天和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正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为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

“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性。这也许正是由于中国哲学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但它却有着强烈的宗教性。也许正因此,在中国儒家思想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也就是说天和人存在着一种超越的内在关系;“天人合一”不仅是人对天的认知,而且是人应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表达着人与天有着内在相即不离的有机联系,而且在人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这样一种思维路径无论如何对我们走出“天人二分”的困境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是有其正面的积极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可能直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问题。但是,“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一种思维模式,无疑会对从哲学思想上为解决天人关系、解决当前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提供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合理思路。

(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但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却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子》《庄子》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人,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

(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关系问题是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我国古代学者对此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讨。
B.儒家认为人是天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养育,人应该像天一样以“仁”为本性。
C.“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人对天的认识和尊敬的内容,其产生根源是天与人的复杂关系。
D.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对“天人合一”的表述相同,并发展出更丰富的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人关系有不同认识,但是多数认同“天人合一”的思想。
B.科学主义与“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能促使人们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
C.“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宗教性,可见,儒家思想所起的功能就是宗教的功能。
D.现代人将“天人合一”思想转化为现代文化资源,须摒弃这一思想的糟粕部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
A.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D.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古今学者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10-2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扫门前雪,相互不来往,但每当在楼道里或是院子里相遇时,彼此却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惟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国际语言——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可以进来吗?”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我从僵硬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不必客气,史蒂文。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有兴趣吗,史蒂文?”

这部风靡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当悲壮的音乐响起来时,随着荧光屏上的第一个画面,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柏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所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来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当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时,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道:“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给我一元钱。”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讶地叫起来。待我清醒过来时,急忙找出钱夹。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钱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口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传递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息,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费佛伯格先生!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是九号南斯拉夫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块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的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拍拍屁股,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应几个文友之邀,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我如同一个好事的女人,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不料,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吃吧……”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起了他的故事。

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鸽子。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

文本二:

李明晏微型小说特点之一是小说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智慧,蕴含诸多人生哲理。《我的犹太邻居》将大智慧大涵养写得淋漓尽致。在费佛伯格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两面性,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纪伯伦说过:“大智慧是一种大涵养,有涵养的人才善于学习,我们从多话的人学到了静默,从偏狭的人学到了宽容,从残忍的人学到了仁爱。”

能够把微型小说写成大智慧的作家并不多,李明晏带给了我们很多意外与惊喜。


[注]李明晏,原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现澳籍华文作家。文本二选自陈勇《华人作家访谈》,是陈勇对李明晏微型小说的评价。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不主动哈罗”“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摇晃而过”“颇为艰难”“飘”等字眼,表现老人的孤僻、不善交际。
B.“我”愿意和费佛伯格一起在自己家欣赏《辛德勒的名单》,主要因为这部影片风靡世界影坛以及我对这位孤独的犹太老人的同情。
C.小说中画横线处描写费佛伯格流泪,表现了老人对自己及整个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遇巨大苦难的极度悲痛。
D.小说塑造人物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刻画。“我”和老人交往时的所见、所闻是正面描写,南斯拉夫女人的话是对老人的侧面刻画。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在波兰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素有“死亡工厂”之称,超过百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B.《辛德勒的名单》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的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几乎都达到了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
C.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他是非常有钱,但为人却极其吝啬,是守财奴的代表。南斯拉夫女人觉得费佛伯格吝啬、抠门,所以称他为老葛朗台。
D.纪伯伦关于“大智慧是一种大涵养”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儒家“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上善若水”等思想有相通之处。
8.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点评李明晏小说“蕴含诸多人生哲理”,请结合文本一对此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人名)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陆贾)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尉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河北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时时前说称《》《》。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珠,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陆生常安车驷马,从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汝约: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十日而更。”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魋结:发鬓梳成一撮,形状如椎,为蛮夷打扮,形容傲慢而不讲礼节的样子。②赵氏:指秦王朝秦始皇祖先的一支造父曾被封在赵城,因此姓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B.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C.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D.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来泛指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因居于天下之中而称之为“中国”。
B.剖符,古代天子分封王、侯,要给被封者一种符信,中分为二,天子与受封者各执其一,作为信约。
C.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D.《诗》《书》,《诗经》《尚书》的简称,儒家“五经”中的两部,另外三部是《礼记》《周易》《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能言善辩,口才出众。他常出使各国,曾代表朝廷出使南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游说尉他归顺汉王朝。
B.陆贾聪明睿智,知机识变。他为官时能展示自身才干,不辱使命,说服了尉他;退隐时能妥善安排家务,保全自身。
C.陆贾急流勇退,老有所养。他自度无法与吕太后相争,称病在家;把千金均分给五个儿子,轮流食宿,最后得以善终。
D.陆贾有胆有识,敢于直言。汉高祖只重武功轻视文治,陆贾直言进谏,但未说服汉高祖,后来他又写文章继续劝谏。
13.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与汝约: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十日而更。
14.“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的目的是什么,请你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2021-10-2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过往的三十年的否定,写诗人向友人告知今昔不如愿的难言苦衷。
B.颔联用人、秋对比,以秋归突出人不仅难“归”,而且还不得不“犹去”的凄凉境遇。
C.颈联写景,情在景中。天寒、雁瘦、岁暮、乌微,描绘出一幅凄厉悲凉的图景。
D.尾联点题并描述不堪奔波的宦游生涯,抒发了诗人因壮志难酬而意欲归隐之情。
16.这首诗在对人和物的情态描写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