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2-12 1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凯度《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微信在网民群体中的总体覆盖率已达94.5%。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合并活跃账户达9. 63亿,较前一年同期上涨19.5%。即速应用发布的《2017-2018年微信小程序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微信月用户数量超过10亿。微信的出现加速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社交化传播的变化趋势。

作为一种社交媒体,一种群媒体和自媒体的综合物,微信等新媒体显然满足了人们合群交友的即时互动需求。恰如有学者所指出的:“21世纪的新媒体变革实质,是带来了千百年来没有的人媒互动的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革命,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人和媒体可以互动的时代,而且从传播学角度看是新媒体的人媒互动带来了社会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就是,从传统媒体的迟滞反馈模式,变成了数字读物的即时反馈模式。

如今新媒体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这个效果用传统传播理论无法解释,因为传统传播技术确实无法即时反馈。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明确清晰的区别。这一代新媒体是开始实现即时反馈模式的新媒体。正是从“即时”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微信朋友圈等即时发布的功能,给四处流浪的瞬间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家园。微信等新媒体的存在,满足了普通人即时表达瞬间内容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此前任何媒体都无法满足的,是一个绝对的空白,是人类体外进化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在微博之前,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外,没有一种媒体能够即时地表达人们的思绪、观念,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尤其是普通大众又存在着大量需要即时表达的内容。于是,人民大众中大量存在的需要即时表达的内容,与传播界缺乏这种表达的媒体之间,就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即时,就是短暂、一瞬即逝。表达它,需要快捷和迅速,故其对象或可以称为瞬内容。以前,笔者在论及微博时曾认为:“微博现象的出现,又催生了一个新的词——‘瞬内容’。从‘微内容’到‘瞬内容’,体现出互联网不断向人性的本质和深处延伸的特征。”关于“微内容”与“瞬内容”,还要做一简单介绍。

所谓微内容,是相对于传统媒介中的大制作、重要内容而言的。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等等。”即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作微内容。这些零星散乱的数据聚沙成塔,成为网络神奇力量的真正来源。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微内容就存在,但没有网络,那时只是作为私内容而存在。

所谓瞬内容,指人的精神活动具有瞬间性。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无意识世界一样,我们还可以说:在恒定的、稳定的精神活动之外,还有一个不稳定的、流动的、稍纵即逝的瞬时性精神世界,这一精神世界的内容就是瞬内容。瞬内容庞杂而不稳定,如同山雨欲来前诡谲变化的天空、钟表滴答作响的指针、已经掀过的日历、车窗外向后飘逝的风景……具有流动性、瞬时性和不可逆性。

传统媒体,包括博客在内,所对应的是瞬内容的反面一一相对稳定与恒久的精神活动。一般而言,这些内容的产生要经历目击、体验、采访、调查、构思、搜集资料、结构、写作、发表等一系列过程。博客简化了这一系列程序,但一篇博文也还需要稳定的、静态的构思和写作。但问题在于,在人的精神世界之内,除了一些稳定的思想、情绪、念头、意念之外,还存在着庞大的不稳定、不恒久、充满流动变化的精神活动与精神内容,即“瞬内容”。具体来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想法、情绪、念头、思想是瞬间即逝的,迅速到还没降生,就已死去的程度,如瞬间的体验、想法、念头、情绪、意见、牢骚、抱怨、痛苦等,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即难摹”是也。而在微博问世之前,这些精神活动一般都难以记录下来;就是如手机短信那样可以记录下来,也难以一对多、多对多地发表,难以被受众及时看到。但是微媒介(微博、微信等)的问世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人们瞬间发生的精神活动如何即时表达,并能够被特定受众知晓”的问题。

(摘编自刘畅《微信:即时发布与“瞬间”表达》)

材料二:

在网络空间,微信的出现是对自媒体的又一次革新。微信的平台交流、零资费、跨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和其他的社交软件相比,更加灵活和智能,更加节省资费,更能满足草根的需求。在微信上,人们可以随性随心发表自己的心得、话语、感想,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从而满足个人需求。人们通过微信,可以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和见解,进而引起其他人的关注,人们以“点赞”或评论的方式进行互动,时而戏谑,时而庄重,更加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的大众娱乐时代,平民一瞬间可以成为明星,成为娱乐的中心,弱者也可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还可以通过微信完成信息的传递,满足了人们表达自己甚至是获得帮助的需求。微信俨然成为置身于网络世界的自由力量,成为人们发布思想、沟通情感、交流文化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人是媒介的延伸”。

草根,字典里的解释是基层民众的意思。引申一下,草根文化就是民间的、大众的原生态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反,这种文化给草根带来了自由、畅想和真实的快乐。法国学者德赛图认为,“在文化领域,文化产品经常是强加给大众的,大众不能决定文化的生产,可是却可以选择文化的消费。”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开启了我国大众文化思潮,从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你出生如何,你都可以一夜成名。近几年,随着微信在公众中的广泛使用,微信充分发挥了草根的力量;随着微信推出信息置顶、推送新闻、加关注公共主页的功能,微信进一步实现了草根的话语权。

(摘编自吴佳妮《微信自媒体视域下的“草根文化”生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社交媒体,一种群媒体和自媒体的综合物,微信的出现,使传播由单向向双向、多向和社交化的变化得以实现。
B.新媒体满足了人们合群交友的即时互动需求,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这使得传统传播技术无法即时反馈。
C.传统媒体记录的是相对稳定与恒久的精神活动,这些内容一般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才能产生,而博客简化了这些复杂的过程。
D.在网络产生之前,人的精神世界中就存在不稳定、不恒久、充满流动变化的瞬内容;而有了网络之后,又诞生了微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有关学者的论断,阐述了微信等新社交媒体的诞生所引发的社会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反馈模式的深刻变革。
B.材料一引苏轼诗句“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即难摹”,说明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内心总有瞬间的体验、想法、念头等。
C.新浪博客中的一篇网志、当当网站中的一则读者评价、视觉中国旗下网站用户上传的一张图片,这些内容都属于文中所说的微内容。
D.与精英文化相反,草根文化是民间的、大众的原生态文化,这种文化给草根带来了自由、畅想和真实的快乐,是大众可选的文化消费。
3.下列表述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微信就是网络科技发展的结果,拓展和夯实了草根文化的传播渠道,使各种未经磨炼的真实的个性得到不断张扬。
B.政府部门、大众传媒等,应尽快设立官方微信号,充分利用微信这一广泛的社交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理念。
C.草根阶层通过微信评价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D.微信成为普通人之间进行爱心接力、爱心传递的纽带和桥梁,促进了草根阶层互助互爱的优良风气的形成和传递。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微媒介”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0-11-27更新 | 303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勾勒出不同时期“船”的文化形象,深情回顾了党的发展史,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8.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
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实。”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上疏让,竟不受封。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改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式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土/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B.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C.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土/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人
D.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土/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榻/去则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古代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文中指陈蕃为母亲守丧期满。
B.投传,即投弃符信,陈蕃因与刺史周景意见不合而转投他人。
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食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矫诏,即假托诏令,文中宦官曹节-一伙伪造诏令杀害了窦武等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刚直不阿,决不以权谋私。大将军梁冀位高权重,威震天下,他派人送信给陈蕃,请托陈蕃办理私事,陈蕃连来人的面都不见。
B.陈蕃上疏直谏,敢于据理力争。他认为山民作乱的根源在于官吏贪虐,主张整顿吏治,选拔清正廉洁的官员任职,由此得罪了皇上身边的人。
C.陈蕃爱憎分明,保护正直之士。白马县令李云因言获罪,汉桓帝震怒之下命令处死李云,陈蕃上书营救,李云最终被罢职,回到了家乡。
D.陈蕃英勇无畏,立志诛杀宦官。在事情泄露、窦武被害之后,他不顾年迈,亲率属官和生员共八十多人冲进官内,失败被执,当天就被杀害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诈求谒,著怒,答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14.本文对陈蕃等人的作用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过往的三十年的否定,写诗人向友人告知今昔不如愿的难言苦衷。
B.颔联用人、秋对比,以秋归突出人不仅难“归”,而且还不得不“犹去”的凄凉境遇。
C.颈联写景,情在景中。天寒、雁瘦、岁暮、乌微,描绘出一幅凄厉悲凉的图景。
D.尾联点题并描述不堪奔波的宦游生涯,抒发了诗人因壮志难酬而意欲归隐之情。
16.这首诗在对人和物的情态描写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