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8 题号:145979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勾勒出不同时期“船”的文化形象,深情回顾了党的发展史,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3.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
4.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冬的逆行者,春天的先行者

李元胜

这是一个格外孤独和空旷的春天。阳光仍旧明媚,公园里却没有成群的孩子奔跑、嬉戏,湖畔或山上的茶舍也没有茶客聚集。一座座城市和它们的民众,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似乎被远远隔离在春天之外。我也不例外地禁足在家。

但是春天还是来了,透明的春天巨人,人间的欢乐或者艰难,都不影响它坚定而又悄无声息的步伐。我感觉到了它震撼人心的脚步声。

我所居住的是个老小区,当时选了顶楼,虽有漏雨和爬楼梯之苦,但改造后却获得了一个简易的屋顶花园。为减轻夏天的烈日之威,我做了几处花台,还搭了一个紫藤花架,兼可避小雨。自此,小花园就成了我观察和学习植物的实验室。在这个特殊时期,小花园不再是观察自然的补充,它几乎成了我守望春天的唯一嘹望塔。

春节前夕,在有点儿令人不安的气氛中,我来到小花园,想让自己冷静冷静。很意外地发现有一棵李树有点儿异样,似乎挂满星星点点的白霜,定睛一看,它细铁丝一样的树枝上竟吐出了新花。每一朵都小小的,开到一半,像还不能完全睁开的新生儿的眼睛。这可不是一般的李树,它是一棵早李,比其他的李树要早开花一个月,清明节前就会结出李子。它简直是一棵春天的消息树。小区里,红梅会紧接着腊梅开放,待一地落英之后,暂时没什么花了,就像歌剧的序曲之后,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但是,当早李花开放之后,春天的正式演出就开始了,美人梅、玉兰、红叶李紧随其后,大地终于重回鲜花的怀抱。真的,早春的多数花瓣都呈现出一种围拢、合抱之势。大地并不是孤单地悬浮在宇宙中的,她由这些短暂而脆弱的小手合抱着,温暖地合抱着。

这棵早李很矮小,还没有我的个子高。而我另外一棵李树,是江安李,树龄有15年,就高大多了。一个月以后,江安李就会开花了。不像早李开花这么羞涩,它一大团一大团地开,在蓝天之下就像灿烂的积雪。这两棵李树的先后开花,正是春天巨人浅一脚深一脚踩过我的小花园留下的脚印,前一脚浅,后一脚深。无论深浅,雁过留影,都会溅起美丽的白霜或积雪。而且,这脚印还深深地留在每朵李花的子房里,先开的早李苦涩,后开的江安李甜美,它们记录了春天里的挣扎和怒放。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消息,早李羞涩的花朵给了我莫大的安慰。那一天空气寒冷刺骨,也没有阳光,它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么困难的一天开花呢?我在楼顶一边跺着脚暖身,一边推敲着,这些孤傲独立在季节前沿的花朵,带着对坏天气的不屑和抗议,固执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茫茫众生中,总有一些不妥协者,替我们登上万山之巅。早李也是这样的不妥协者。寒冬里的逆行,也必然是春天前的先行,它们以疲倦而弱小的花朵欢呼着——春天浩浩荡荡由南向北,严冬已被围城作困兽之斗,而它们正是兵临城下的先锋。

几天之后,重庆出太阳了。重庆人说,冬天晒太阳,能把骨头缝里的湿气晒走。耀眼的光线里,我又来仔细看那棵早李,它的花已经开得繁密了,枝干上裂开了很多口子,里面有绿色的嫩芽伸出来。如此寒冷的时候,这棵早李全身上下裂开了上百个小口子,然后从伤口中长出花,长出叶。一个生命,要在一个全新的春天活下去,是一个疼痛而艰难的过程。

我决定每天到小花园做操、观察,要让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以便能够承受将来的远足,不能因户外活动的突然减少而导致体质下降。

早李的开花,就是沉睡着的小花园的一个翻身。小花园就这样醒了。

常春油麻藤伤痕累累的茎干上爆出了一堆堆小拳头,这些小拳头会慢慢松开,做一个飞翔的手势。是的,它的每一朵花都会变得像一只紫色的小鸟。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整整一周时间,小拳头不过是长大了一点点。

养心草是我从山西带回来的,在小心呵护下,由一根长成了五根,但是秋天它们就枯萎了。我不知道它们的地下根茎是不是还活着,所以没敢动。现在,就从枯萎倒卧的茎干旁,窜出来几十个绿色的芽头,每天都在长高。

还有好几棵铁线莲,它们的藤干比早李更像细铁丝。这些细铁丝上突然窜出来无数芽头,以惊人的速度开始长高,一天看三次,三次样不同。

大自然就这样展示它的神秘力量:常春油麻藤是时针,养心草分针,铁线莲秒针,把我的小花园变成了一个有呼吸的活着的时钟。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运用铺垫,如为了突出早李花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安慰,就先极力地表现春天的孤单和空旷,描写城市和民众被远远隔离在春天之外。
B.文章在描写中恰当地进行评论,如“一个生命,要在一个全新的春天活下去,是一个疼痛而艰难的过程”,既刻画了事物的特点,又深化了文意。
C.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按照常春油麻藤、养心草、铁线莲的形状将它们分别比作时针、分针、秒针,把小花园比作时钟,突出大自然的神秘。
D.文章特别富有隐喻义,它把早李当作寒冬的逆行者来写,突出它忍受寒冷的伤痛却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品质,也暗含着对现实中逆行者的赞美。
2.本文描写了早李花的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3.文章先写早李,然后写常春油麻藤、养心草等,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2022-07-21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 ,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并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化师认为最底层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五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D.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2.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以下的过程,请将空白处填写完整。
好奇轻视        A              B        致敬            C            体悟
3.同桌将要去参加舞蹈专业艺考面试,对如何化妆犹豫不决,结合这篇文章的看法,你给一点恰当的建议。
2024-01-11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
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了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走。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负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一个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决判》,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2.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
4.根据文意,请你说说鲁迅、海子、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人在作者眼中是一群怎样的人?作者引用他们作例子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
2016-11-18更新 | 8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