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潜山市安徽天柱山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调研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期中 2021-11-26 2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俭德是中华民族普及最广、传播最久、受认可度最高的美德之一,为修身、齐家和治国的必备品质。

《说文·人部》有言:“俭,约也。”节俭节约之重点就在于少用、减用,“少”“减”所呈现的是一种内向回缩的收敛趋势。这一消费上的收敛趋势,因能直观展示出个体的节俭力度和决心而较易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个体由此获得的强烈认同感和愉悦感,又推动其在后续行为中坚持和强化这一趋势。久之,就会形成对物欲的良好管理,使之处于一个合理范围,有效防止物欲泛滥。正是基于“俭则寡欲”的认识,人们确信“俭以养德”,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廉德,即“惟俭可以助廉”,甚至认为“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俭德是养成廉德的必要前提。至于其中的缘由,司马光认为,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就不会因外物诱惑而被人利用,就能在公务中坚持原则“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小心谨慎、节约用度,从而远离罪恶,使家境富裕。

俭德作为一种收敛式消费导向,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可直接观察到“稼穑之艰难”以及劳动果实之不足,从而更易于生发和强化对劳动果实的珍视情感;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劳动产品日益丰富,劳动形式也发生转变,故有些人对劳动艰辛的认知以及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开始弱化,客观上造成了不以为然的浪费。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储备,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说,“俭,德之共也”。俭德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得到高度倡导,甚至被视为最大的美德。它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导向之一,与其作为应对资源有限性的积极策略是分不开的。

俭德并不追求无限节俭,而是主张量入为出。即根据自身实际经济能力规划开支,反对超出能力的消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巨额金钱就可以追逐奢华,肆意消费。一方面,个体金钱虽有明确归属权,但是通过金钱消耗的资源则属于所有人;另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本身就与节俭要求相背离。因此,人们赞誉那些贵而持俭、富而居俭的典范,这些人虽身居高位或家境富足,但都崇俭戒奢。

俭德并不以对财富的绝对占有为至善,而是主张不吝不啬。吝的本义是遗憾、悔恨,啬的本义是收获谷物。吝、啬、俭三字的引申义都有强调爱惜外物的意思,但又具有本质的区别。俭的核心是“节己不节人”,要节制和控制的乃是自身的物欲和财物消费;至于对他人的救济援助,则尽可慷慨大方,并不需要刻意节制;但吝啬则不同,由于对财物过度爱惜,所以根本不舍得花钱救助他人,节已亦节人。王夫之指明吝啬的实质就是贪婪,这种态度并不属于节俭。因此,我们在道德实践中要崇俭戒吝,积极弘扬自身虽节俭质朴但却能恤贫救苦的美德和行为。

崇俭反奢,始终是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之一。深入理解俭德意蕴,有助于人们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俭德。

(摘编自王颖《俭德的三重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崇俭反奢是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俭德也成为受认可度最高的美德。
B.俭德的重点是少用、减用,远离物欲就可以有效地使物欲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C.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不到劳动艰辛,不珍惜劳动果实,造成浪费。
D.崇俭还需戒吝,吝、啬二字的引申义都有强调爱惜外物之意,但实质却是贪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形成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B.文中两次引用具体文献,来论证俭德的意蕴,这也说明古人对俭德的度重视。
C.文章第四段中对个体金钱消耗的讨论,是为了证明俭德“倡导量入为出”的主张。
D.文章明确反对奢侈浪费,并对俭德的相关意蕴提出了新的理解,富有启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界的赞誉会使节俭个体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愉悦感,对坚持节俭有积极作用。
B.俭则寡欲,节俭有助于君子养成廉德,而对节己亦节人的小人则难以产生影响。
C.俭德作为收敛式消费导向,倡导保护自然资源,是应对资源有限性的积极策略。
D.节俭和吝啬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大力弘扬自身节制物欲但却能恤贫救苦的美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有删改)


材料二: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有删改)


材料三: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
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
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
6.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报一个人的爱

(美)杰克·伦敦

约翰·桑顿救过巴克的命,他还是一位理想的主人,犹如它是他的亲生子女一般,巴克把桑顿粗鲁地抱着自己的头、猛烈地摇动的动作和骂着那些难听的话,视之为爱。

那年冬天在道森,巴克又立新功,使它的声望连升数级。这件事是由埃尔多拉多酒店的一场谈话引起的。人们在店里吹嘘各自心爱的狗。有个人说他的狗能启动一辆载有五百磅货物的雪橇,并且能够拉着向前行;另一个人吹嘘说他的狗能拉动六百磅;第三个人则吹到了七百磅。

“得了!”约翰,桑顿说,“巴克能启动一千磅。”

马修森一字一眼地说道,“我打赌它拉不动,我以一千块钱作赌注。”说着,他把一袋香肠大小的金沙甩在柜台上。

“我有辆雪橇,现在就停在外边,上面装着二十袋五十磅一袋的面粉。”马修森又毫不留情地说。

桑顿没有答话。他也不知说点什么,茫然若失地扫视着一张张面孔。

马修森的雪橇装着一千磅面粉,已经在这儿停留了近两个小时,天气又特别冷,滑板牢牢地冻在硬邦邦的雪地上。人们提出二对一下注的条件,赌巴克拉不动雪橇。

“三对一!”他宣布,“我照这个比例再加一千块,桑顿,你看如何?”

虽然桑顿一脸狐疑的神态,但却彻底激发了他的斗志—这种斗志足以超越胜负,使人不顾现实的可能性。他把汉斯和皮特叫到身边。三个人只凑了两百块。他们丝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放下,去赌马修森的六百块。

巴克则带着自己的挽具被套上雪橇,这种兴奋的场面已经感染了它。它状态极佳,一百五十磅的体重,每一磅都体现出刚强和毅力。它的皮毛光洁得如同丝绸,从脖子到双肩,鬃毛半竖着。宽阔的胸脯和粗壮的前腿与身体的其他部位构成了极匀称的比例,浑身上下的肌肉结结实实。人们摸着这一块块肌肉说,坚硬得如钢铁一样,于是赌注的比例降到了二比一。

“我的天!”一个刚发了财的有钱人连连惊呼,“先生,我出八百块买你的狗。”

桑顿摇摇头,跪在巴克身旁,他没有照老规矩把巴克摇得如拨浪鼓一般,也没有骂那些粗鲁的脏话,只是双手捧住巴克的头,脸贴在上面,嘴巴凑在巴克的耳边小声说:“你爱我,巴克,你是爱我的。”巴克抑制住冲动,呜呜地叫着。

“驾!”在紧张的沉寂中,桑顿的喊声显得很尖厉。

巴克的身体甩向右侧,猛地一冲,它一百五十磅的体重突然被绷直的缰绳给扯住了。抖动了一下雪橇,滑板下面发出清脆的喀嚓声。

“咿!”桑顿又下达了命令。

巴克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动作,不过这次的方向是向左。喀嚓声变成了噼啪声,雪橇转向左面,滑板有些松了,并且向一侧吱吱地滑动了几寸。雪橇已经崩脱了冰面。人们紧张得忘记了呼吸,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好了,姆是!”

桑顿的命令就像枪响一样。巴克挺身向前,一个冲刺绷紧了缰绳。它整个的身体收拢着,浑身的力气全都使了出来。地面上紧贴着它宽阔的胸脯,向前方低低地压着脑袋,与此同时,脚爪疯狂地腾挪倒动,硬邦邦的雪地上硬给刨出两条平行的深沟。

雪橇在晃动,震颤着开始有点挪动了。巴克的一条腿打了一下滑,有人便啊呀了一声,接着,雪橇发出一连串抖动,向前一点一点地走,不过再也没有停下来。半寸……寸……两寸……

人们松了一口气,又有了呼吸,巴克被跟在雪橇后面的桑顿简短而又热情的话鼓励着,当巴克接近那堆标志着一百码终点的柴火时,加油声顿时变成了一片狂热的欢呼。连马修森算在内,全都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帽子、手套满天飞,大家互相握手,也不管是谁,逢人便握,一个个激动得语无伦次。

巴克身边跪着桑顿,头靠着头,猛烈地摇动身子。急急忙忙赶过来的人听到桑顿在骂巴克,骂得长久而热烈,温柔而亲切。

“我的天!”那个有钱人又惊呼起来。“先生,我出一千块买你的狗,……一千二百块,先生。”

桑顿立起身来,他溢满双眼的泪,顺着脸颊淌下来。“先生,”他对那个有钱人说,“不行,见你的鬼去吧。”

巴克用牙齿衔住桑顿的手,桑顿把巴克前后摇晃着。旁观的人仿佛明白了什么,几乎同时退了回去,知趣地不使他们受到打扰。

(节选自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时桑顿抱着巴克的头猛烈摇动,骂难听话,但在拉雪橇前,桑顿担心巴克不拉雪橇就不再打骂,而是跪在巴克身边,捧着巴克的头鼓励它。
B.对巴克拉雪橇过程的描写正侧结合,细致入微,扣人心弦,雪橇被冰冻说明想拉动雪橇非常困难,但桑顿和巴克的相互配合,拉动了雪橇。
C.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马修森,但他对情节发展和主题揭示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他语言和动作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他对巴克态度的转变。
D.小说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巴克,然后直接描写巴克的肖像以及它尽全力为主人赢得赌注,表现出巴克的勇猛、坚韧、感恩和超强的能力。
8.小说中的约翰·桑顿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的回报,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字玄辉,华阴人也。莹风仪美秀,性复纯谨。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想识即奏置管记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寻迁门下侍郎、监修国史。车驾入洛,使持聘谢契丹,及还,加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判户部。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华阴,以粗缞随幕,人或短之。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明年,出为晋昌军节度使。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开运末,冯玉、李彦韬用事,以桑维翰才望素重,而莹柔而可制,因共称之,乃出维翰,复莹相位,加宏文馆大学士。及李崧、冯玉议出兵应接赵延寿,而以杜重威为招讨都部署,莹私谓冯、李曰:“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若有事边陲,只李守贞将之可也。”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老夫至死无以报效。”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契丹主闵而许之。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
B.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
C.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
D.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即释褐,指解去做平民时所穿的衣服,改穿官服。“褐”指粗布短衣。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户籍、土地、屯田、水利、财税、俸禄等事务。
C.实录,是我国封建时代记录皇帝在位期间重要史实资料的编年体史册的名称。
D.稽首,古代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莹深受重用,多次建立功勋。他深得高祖赏识,多次升迁;曾以敦厚谦让引荐人才为己任,还曾在监修国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B.赵莹任职一方,治蝗颇有成效。他在担任晋昌军节度使时,天下遭受蝗灾,他发动民众捕蝗,使饥者获救,因而众人都称赞他。
C.赵莹性虽柔和,却有自己主见。执政认为他性情柔顺能够控制,就推举他恢复相位;他私下提出自己看法,反对给予杜威兵权。
D.赵莹不忘故土,死后得以归葬。他年老获知家人情况,希望周太祖能给以抚恤;他死后,获得周太祖赠官赐绢,回到故乡安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华阴,以粗缞随幕,人或短之。
(2)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契丹主闵而许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