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复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期中 2021-11-27 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文学理论中“张力”概念首见于英美新批评主将之一——艾伦·退特的《论诗的张力》(1937),张力虽然是新批评针对整部文学作品而言的,但欲使文学具有审美的张力,毫无疑问取决于文学语言。换言之,文学语言不仅承担着制造文学张力的任务,其本身也应是这种张力的实现。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与手段,这是一个应该梳理和归纳的问题。

首先,我们常见的一些修辞,就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例如比拟,曹植的《七步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诗中,燃烧着的豆萁在煮豆子,豆子却在哭泣,为什么呢?因为本是同根生的亲人在自相残杀(偏指豆萁伤害豆子)。用物代替人来表达感情,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意义的转移和跨越,也就是说诗歌在传达事物(豆与豆萁)的字面意义时,其暗示意义——兄弟之间的迫害和对这种不公的慨叹与劝勉,也同时在诗中流露。同一首诗在同一时间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这种修辞手法在扩大与彰显张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如夸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之中可见庐山瀑布壮观之象,也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其次,一些结构、手法与模式等文学元素的营建,也能起到使文学语言富含张力的效果。典型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先是白描了一系列的物象,在展现了一幅黄昏景物图之后,笔锋一转,出现了一位断肠人,于是在黄昏景物图中又添加了这位羁旅漂泊者,主人公在旅途中一个黄昏时,触景生情,抒发了一曲思乡之歌也是顺理成章。在小令中,系列的白描本是很少夹杂感情的叙述,然而这位黄昏景物图的目击者被放在了最后才交待出来,无疑是给上述各物象以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暗示意义,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经过一个时间差,让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期待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暗示意义汹涌的喷发出来,张力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中。

(摘编自赵敬鹏《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材料二:

意境,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体。实境即是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想象空间。实境与虚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意境张力。

虚境是实境之外的“不尽之意”,又称“神境”、“灵境”,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从文学张力思想看,也只有虚境廓大、丰富,才会产生有张力的意境。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第一层虚境在于由一枚出墙红杏所引发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乃至为天下皆春而怦然心动;同时,红杏探出墙外与紧闭的门又构成一对矛盾,由此引发出如下哲理: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这就进入第二层虚境。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把意境析为层层扩大的三境,即:“直观感相的渲染”、“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直指宇宙万象中的大道,把虚境的深邃与博大描述得淋漓尽致。虚境是意境的灵魂,同时,虚境又须从实境生发,通过逼真的实境生发无尽的虚境。“逼真”其实就是要求在对实境的创造过程中,要能提炼、选择、加工出实境的鲜明特征,这样才能诱发想象。叶绍翁的诗句所激发的虚境由一枝红杏而生,关键在于这枝红杏“出墙”的特征。虚由实生,而充注着多样情感、多种理趣的虚境又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这正是意境的张力构成所在。

意境追求空灵之美,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空灵之“空”在于作品中留有“艺术空白”,空白中生气充盈。唐朝诗人朱绛有一首《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前三句是近乎散文式的描写,但在末句留下一大段“艺术空白”,让人的诗思活跃起来,主人公“停针不语”的神态若在眼前,更重要的是伤春的惆怅、被春的气息拨动起的心湖的涟漪,以及那一声声不为人所发现的深深的叹息……自此,貌不惊人的朴实的描写翻出新意,整首诗空灵飞动起来。“无画处皆成妙境”,意境的空灵正在于其包含的心灵空间,诗人的生命情调乃至宇宙意识亦尽在其中。这个空间是立体的、无边的,是一个壮阔幽深的空间,这是意境的极致。

(摘编自孙书文《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而文学语言本身也是这种张力的实现,所以,文学的张力问题不能只是针对整部文学作品来讨论。
B.由于常见的一些修辞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所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C.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喑示意义汹涌地喷发了出来。
D.意境包括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意境张力,实境是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想象空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可以同时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很多修辞手法都有制造语言张力的作用。
B.虚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所以,只要构建了虚境,就能产生艺术张力。
C.虚境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 如果没有虚境与实境的对立统一,也就没有意境张力的存在。
D.实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作品得留有“艺术空白”,注入生气。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看似在写月亮出来的时候把鸟儿给惊吓了,却让读者感知到了山谷的“静谧”。
B.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和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却独在异乡,不能参与。
C.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形成巨大张力,从而表达了遇赦的喜悦。
D.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和“丁香”的意义都不明确,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文学张力在这种“误读”中得到了体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哪种论证手法?请根据材料举例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米,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ー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只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是想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去劝说楚国放弃侵宋行动。
B.墨子说话是“三句不离本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见到公输班时,抑或是说停攻宋之后,始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C.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班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班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造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善于描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班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墨子家吃的是窝头、盐菜,公输班家吃的是鱼肉、美酒,小说从饮食上进行对比,暗示墨子要说服公输班难度之大。
C.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强悍、衣服干净,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D.小说结尾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公输般真心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不再替楚王设计攻城略地的器械,只想造福百姓。
7.《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8.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假仕汉孝文帝                      君子喻
B.其学自隐无名为务               何不虑为大樽
C.皆原于道德                      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D.离七十岁霸王者出焉            我为其无用剖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其人史载不详。老子生卒年月不详,甚至“道家的老子”是谁,说法都不一。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D.司马迁认为,老子推崇的“道”,虚无,顺应自然,写的书很多措辞也微妙不易理解。但其思想与庄子、申子、韩子相比,仍更加深邃旷远。
12.把文中加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2)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13.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2021-11-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复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苦 雨

王安石

灵场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

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

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注】①灵场:祭祀仙灵神鬼的坛场。②京囷(qūn):储粮圆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了写作对象,“苦”字透露了作者的感情。
B.第二句借道路不通表现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
C.颔联写景,以风吹云乱、水冲堤岸写下雨之况,同时引出了沟洫多废的内容。
D.诗中的“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
15.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