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2-12 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

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自王阳明之后的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播,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

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他对她有甘露之惠,她对他怀报答之心,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扶“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荣宁两府就是如此。贾敬信奉道教,却因为吃了金丹烧胀而死。元春封妃省亲,富贵已极,“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可到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贾母那里吃饭,饭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最终,两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

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宝玉“情不情”,对花、鸟、月亮、星星无往不情,甚至对父亲小书房里一轴美人图都想去探望抚慰一番。他怜香惜玉,爱袭人、晴雯、龄官、芳官等姑娘们,最后钟情于林黛玉。一位意大利汉学家说过,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些情因远近不同而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是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变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这就是变化中情的美。

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佛家讲究一方净土。它们都主张没有情感牵累和兴衰变化,超脱悲欢喜乐,追求悟性的化境。相对于有情和变化,这种价值观是一个恒定的真相。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从佛家来说,比如唯识宗,它的种子叫作染识,其变化就是从无染到有染,这么美好的净土还会变成无常的人生。从道家来说,原始为太和,打破太和才产生出人生的发展和困境,而人只有净化欲念,才能恢复平衡。因此,《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曹雪芹精心安排了太虚幻境这一原始点,使小说在演示了荣辱兴替后通过悟性来抵达虚空世界。

这个世界里没有落花,没有变化,没有忧愁,也不惧时间。一切圆满无缺,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和飞来横祸,更不会有猜疑和背叛。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但“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

(摘自《光明日报》张惠《〈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生活世界是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的变化无常的世界。
B.《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
C.贾家鼎盛之时,贾府的上层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可最终走向衰败与崩溃。
D.《红楼梦》的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比金钱更重要,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先亮出总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事实基础,论证了《红楼梦》中变化无常的世界。
C.文章以宝玉对花、鸟,对美人图,对姑娘们,尤其对林黛玉的故事为依据,论证了宝玉的“情不情”。
D.文章在谈到《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时,以佛家和道家的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情支撑着这个世界,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
B.有情世界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而《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超越了有情世界。
C.从道家来说,《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其实就是有情世界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
D.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我们从头开始讲起。宇宙如何而来?这显然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问题,但现在看来,它确实有个发端。有些科学家将这称为大爆炸。不妨把这想象成一次光和物质(包含后来最终成为恒星和星系的亮物质以及一直未被人看见的暗物质)的大迸发。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都始于一个温度达数万亿度的点,然后一切分崩离析,开始膨胀。

这个伟大发现要部分归功于科学家埃德温·哈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加州南部的威尔逊山上,他利用一部一百英寸口径的望远镜研究夜空,试图确定我们的银河系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一个星系。结果他不仅发现了宇宙中遍布各式各样的星系,而且他还确认了这些星系都在相互远离。在哈勃工作的基础上,现在科学家已经认识到,整个可观宇宙曾经比一颗沙粒还小,它从一个小点经过数十亿年的猛烈膨胀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宇宙是由膨胀而来的。

然而,我们的宇宙中还存在另一种基本的作用力:将事物吸引到一起的力,我们称之为引力。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引力将一些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星系和恒星。膨胀与坍缩,这两种相对的动态过程在宇宙的诞生之初起着主导作用。宇宙的膨胀使得物质从发端时的小点相互远离,引力则使这些物质重新聚集到一起。我们现在知道,宇宙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发端至今,一直被这两种相对且富有创造性的动态过程塑造。

这个双重的过程与生命的呼吸和血液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的肺部起伏翕张,我们的心脏跳动舒缩。借助这些基本的运动,我们才得以存在。可以说,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宇宙这种翕张的韵律。那么我们的一吸一呼、一舒一缩是时刻在反映我们宇宙大尺度上的动态过程吗?但有一点我们至少是确定的,正是由于宇宙的这一大“张”,生命和人类才得以出现,得以现在能在宇宙里面呼吸。

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内,宇宙生成了夸克和轻子等基本粒子,紧接着夸克结合形成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在一片黏稠的等离子体中漫无目的地游荡。这时的宇宙几乎没有什么结构存在。这些量子之间会相互碰撞,发生互动,然后又分解开来,继续在瞬间与不同的伙伴碰撞上上百万次。

但现有的早期宇宙的数学模型告诉我们,即便只是在大爆炸之后几分钟后,更多的结构就已经开始出现。基本粒子之间开始形成稳定的关系。一个中子可能会与一个质子发生互动,并且它们不再分解开来,而是从此结合在了一起。起初,这些新的结合体很快会被其他粒子撞裂破坏。但随着宇宙继续膨胀和冷却,这些原始的双合体和三合体开始得以保留下来。

宇宙正是在这样的结合和分解当中,不断演化出了越来越复杂的共同体。而这些简单的原子核就是最早一批存在于基本粒子当中的复杂共同体。不过有趣的是,所有的关系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便在这样的量子层次上也是如此。一个中子不是简单就能与一个质子相结合。为了相结合,中子和质子都不得不进行一番转变。它们各自丧失了部分质量,而这些质量变成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进了宇宙。以前可有谁能想象到这一点?谁能猜得到,创造一个量子共同体会要求粒子贡献出部分质量?或者其创造会伴随着光的产生?

所以即便在诞生之初,我们的宇宙也是在不断创造关系。当然,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想象出与此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们可以在理论上讨论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宇宙,其中的粒子相互孤立,之间不存在相结合的关系。这样的一个宇宙将是一盘散沙,有的只是相互之间完全独立的不可计数的粒子。但在我们的可观宇宙中,各式各样的结合比比皆是。即便在诞生之初,宇宙就产生出了简单的原子核,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大量的质量转变成了光。随着中子和质子聚变成第一批原子核,整个宇宙便充溢着这种新的辐射。总之,这样的结合处于物质的核心,也是一切的关键。

(摘编自布莱恩·托马斯·斯怀默、玛丽·伊夫琳·塔克的《宇宙的历程》,楼伟珊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源于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在一个数万亿度的温度发生的分离和膨胀,大爆炸已成当今科学界的共识。
B.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中的星系在相互远离,这为科学家认识到整个可观宇宙是从一个小点膨胀而来的奠定了基础。
C.宇宙一直被膨胀与坍缩这两种动态过程塑造。如果没有坍缩,宇宙中的物质会不断远离,而无法形成星系和恒星。
D.中子和质子结合时释放的部分质量会以光的形式进入宇宙,这一认识以前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是直至现在科学家才发现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我们从头开始讲起。宇宙如何而来?”这一问句放在文章的开头,既提出了文章阐述的中心话题,引出下文,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为了说明膨胀与坍缩对宇宙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与人的呼吸和血液运动作比较,使得说明形象生动,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C.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准确、科学、简明、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的诞生以及光的形成过程,如“游荡”“伙伴”等词,生动形象。
D.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知道夸克、轻子、中子、质子都属于基本粒子,而原子核是中子和质子的结合物,是基本粒子当中的复杂共同体。
6.文中画线句子中“这样的结合”指的是什么?能够完成“这样的结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焙鱼

刘向阳

画岭之夜,漆黑如墨。微弱灯影摇曳,倏地,风拂灯灭,几条黑影闯进屋里,拳脚雨点般落下,把她逼近墙角。

你们是谁?

柳晓东在哪儿?

卖鱼没回来。

夜里也卖鱼?他到底在哪儿,快说!

不晓得……

来人不耐烦了,把她往死里打,她双手护头,咬牙挺住,瘦小的身子缩成一团,始终不曾求饶。来人打累了,屋里屋外翻遍,找不到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柳晓东从秘密联络点回来,点亮油灯,看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赶紧扶起来。娘啊,是我连累了你。

她苏醒后,抓住晓东的手颤巍巍道,娘不怕,只要你活着。

她躺在晓东怀里,凝视着土墙茅屋外的沉沉夜空,盼等天亮……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就充满了惆怅。那是他们母子俩最后一次紧紧相拥,咋就没感到异样呢?咋就忘了给晓东捎上几条火焙鱼呢?

奶奶,您要吃火焙鱼,怎么不动筷啊?我用刁子鱼腌的,熏了两天两夜,佐以辣椒生姜烹炒,味道好极了,您尝尝吧。

她是我奶奶,这会儿盯着桌上的火焙鱼发愣。

我牙不好,嚼不烂。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望着那盘菜,泪花闪烁。我知道奶奶又想她儿子,也就是我父亲柳晓东了。

几个人高马大的汉子轮流打我、踢我,逼我说出晓东的去向,说晓东是共产党,还是个头儿,要绝根灭种……奶奶每忆此事,就会仰起头,目光炯炯:共产党的根绝得了?咱画岭起始就晓东一个党员,后来发展到十多人,影响带动周边村子,一呼百应闹革命。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忘了儿……

我父亲那晚免遭毒手,次日凌晨荡一叶“划子”与同志们碰头,徒步数县,翻山越岭寻部队,终于找到了队伍。父亲参加过大小无数次战斗,作战英勇,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没见过父亲,家里没有他的相片,不知他长什么模样。奶奶说他英俊威武,会做火焙鱼,我娘就是爱吃火焙鱼才嫁给他的。母亲听了脸红,又抹泪。

我家在水府庙水库边上,靠水吃水,一家人除了种菜,就是把我捕的鱼虾挑到街上贩卖。鳜鱼、银鱼、刁子鱼适宜腌制,晒干水分,用茶壳谷壳烟熏火烤制作火焙鱼,吃起来酥里带软,韧中带香,让人回味无穷。

我结婚成家,守着水库,织网晒鱼搞网箱,出没风波里。儿子呱呱坠地,上学读书。守寡多年的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遵母亲遗愿,葬于南山之阳,与奶奶共枕长眠。

我从事网箱养殖,尝到了甜头,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儿子却当起了说客:碧水变臭了,水质恶化了,网箱搞不得,必须拆。

我有些想不通,觉得儿子在打我的脸。一辈子与水打交道,忽然要上岸,靠什么生活?儿子说得头头是道,我爷爷那些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绝不能毁在环境污染上。

兔崽子,你爷爷我都没见过,你晓得什么?话到嘴边,又咽回肚里。想想啊,儿子的话是对的,我老糊涂了。

水府游客逐渐增多,我依山傍水开了家农家乐,招牌大旗上火焙鱼三字金光闪亮!

下了水府大桥,走一段水泥硬化路,就是我的农家乐。湖岸青山叠翠,游廓隐隐,彩旗招展。有一处码头,泊着一条仿制“划子”,儿子正给游客解说:当年我爷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的角度叙述,增加了故事真实性,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传递。
B.奶奶感叹“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感情复杂,既有深切的思子之情,也隐含着对儿子的埋怨。
C.小说结尾处的情节,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寓国之大义于朴实生活画面中,咀嚼有味,情韵入心。
D.小说叙事时间跨度较大,“我”不仅讲述着先辈身上的故事,也延续着他们的故事,“我”和儿子的相关情节,映射了新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新的时代责任。
8.文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
9.文章以“火焙鱼”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方丈:一丈见方。尘泥渗(shèn)漉():(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漉,漏下。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修葺:修缮、修理,修补。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⑨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B.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C.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D.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般的声响。
B.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父亲的母亲)。在称谓前加“先”表已去世,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者。下文的“先妣”指去世的父亲。
C.闺:原指上圆下方小门,旧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
D.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指女子出嫁。下文的“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雨而又阴暗的情景,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幽静美好做铺垫。从行文看,文章末尾两段是后来补写的。
B.“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C.第二段写作者亲身经历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姐姐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用手指敲门问饥问寒的情景。
D.本文选取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③矮纸:短纸、小纸。④草:草书。⑤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用比喻的修辞和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
B.颔联语言清新隽永,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绘尽江南春的神魄,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
C.颈联暗用了张芝擅草书的典故, 借以表明诗人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但背后却深藏着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尾联借用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其实是厌倦官场而反用其意,自我解嘲。
15.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1-12-10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