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永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1-12-20 1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2014年他在河南兰考调研时会见并称赞焦裕禄的子女们继承了好家风,2016年12月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公民道德养成的起点,好家风支撑的社会必然是公民道德弘扬的社会。由家庭这个私德领域到反映社会风气的公德领域,优秀家风的传承,特别是先进模范人物的优秀家风,起到了榜样和表率作用。

公民道德是每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从宏观层面来说,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履行公民道德规范是维护良好公共秩序的基本保障,实施的手段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发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化作用,使得履行道德规范的意识内化为公民的自觉意识。从微观层面来说,作为公民对自己的国家负有责任,其中包括在道德上身体力行,遵纪守法,履行道德责任并享受相应的道德权利。这种公德的养成虽然有着国家道德教育体系内的硬举措,但是仍然需要社会成员自觉达成家庭教育和国民教育的一致性,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社会的德,个体家庭作为私德存在的主要场所,所形成的好家风能够为公民道德养成创设良好家庭环境,成为公民道德养成的社会细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家风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训中的优秀道德规范已经广为流传。这些优秀家风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是社会风气的稳定器。

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有机构成仍然是千万个家庭,诸多现代社会公共道德理念例如忠诚、责任、亲情、公益等需要在家庭中涵育,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公民美德培育厚植情感基础。中国家庭传统注重言传身教,重视感恩、孝敬、尊老爱幼等良好道德品行的传承,由此形成的优良家风构成了社会风气的底色,其中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支撑。我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的家庭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还须更好地传承红色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需要全面把握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家风建设中铸就的红色之魂,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使自己始终成为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和模范建设者。

(摘编自刘琳《弘扬优良家风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光明日报》2020年8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公民道德养成的起点,是公民道德弘扬的主要阵地。
B.不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来讲,公民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
C.《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已经广为流传,这两本家训是社会风气的稳定器。
D.我们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的首要条件是: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家风建设的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目的是论证家庭家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重要作用。
B.文章论述了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性——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作风支撑起社会的好风气。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
D.文章第4段论述现代社会公共道德理念时,举了“忠诚”“责任”“亲情”“公益”等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成员必须履行公民道德规范,要做到这点,实施的手段主要是道德教育。
B.在道德上身体力行,遵纪守法并认真履行道德责任的公民也享受相应的道德权利。
C.作为私德领域的个体家庭,其形成的好家风能够为公民道德养成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D.家风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资源。
2021-12-2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永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早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曾几何时,面对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的情况,有人提出“自己产粮不如从国外买粮”;面对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收购和仓储面临“甜蜜的烦恼”,有人提出“种粮储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在这些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占用部分农田,要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占补平衡政策,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粮食单产提高面临瓶颈。这就要求不断攻关占领科研高地,不断推广新技术,把成果送进田间,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摘编自乔金亮《把粮食安全这根弦再绷紧些》,《经济日报》2020年8月31日)

材料二:

“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难以做到。有的觉得点菜必须满满一桌才“够排场”,有的认为“光盘”会被瞧不起,还有的感觉打包食物“跌份儿”……在“面子文化”的驱使下,“吃什么”成了身份的象征,“点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助长了浪费现象。

事事顾“面子”,难免丢“里子”。点一桌菜、铺张浪费并不是餐桌礼仪的一部分。相反,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才是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四川成都一些餐馆开展了“光盘”即送优惠券的活动,陕西西安将存在浪费严重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媒体曝光。多措并举,树立起让浪费者丢面子、让节约者有面子的新理念,必将推动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好氛围。

(摘编自孟祥夫《破除面子文化》,《人民日报》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法治是解决食物浪费、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强防治食物浪费立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和杜绝粮食收储过程中和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浪费现象,以法治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食品浪费行为,改变餐饮消费陋习,倡导以节约节俭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文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要求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也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餐饮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18版)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我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即使如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也需要再绷紧一些。
B.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之一,在国内外一些不当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从来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C.从长远看,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可以实施两战略;一是保护耕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推广新技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D.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其战略眼光可见一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要占用部分农田,所以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对此,除了加强对耕地保护外,还要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B.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国家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并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C.“破除面子文化”需要多措并举,除了公民自身加强修养外,媒体也可以对浪费严重的现象予以曝光。使得全社会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氛围。
D.法治是解决食物、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6.如果学校开展“节约粮食,浪费可耻”的倡议活动,你打算如何响应学校的倡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

马宝山

旧时候的当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进门是厅堂,左右两侧各摆着两把椅子,当间是小茶桌。

这是为一些有颜面的当家预备吃茶歇脚用的。当铺的柜台搭得都很高,上半截是格栏窗,中间开一个小窗口,是收当货用的。当铺的老板或是伙计高高站在柜台里,居高临下接货。不管什么人来当货,只要站到这个高高的柜台下面,人就矮了半截儿。

有人来当的是九成新的小羔羊皮袄,递进窗口。伙计打开只翻两下就喊:“一件皮袄,有皮没毛,当银元四块。”

当家立马急了:“我这皮袄去年八十块大洋买的,怎么就成了有皮没毛,只当四块大洋呢?”伙计再打包起来,推出窗口:“先生,要不您到别的铺瞧瞧,兴许多当俩钱呢。”

谁都知道,天下当铺是一家,哪家都一样,白跑腿不说,弄不好还受一顿奚落,划不来。又都是急着用钱的主儿,哑巴亏就这样吃了。

也有当家倒架不倒威,照样称爷。他来当铺不去站柜台,而是坐到厅堂里的椅子上喊:“掌柜的在吗?叫刘掌柜出来。”

胖胖的刘掌柜笑盈盈地迎出来:“哦,是那爷呀,您老赏光。”

那爷是什么人?

那爷,那显璋,地道的清朝遗少,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玩儿!那爷玩儿虫子、玩儿鸟、玩儿麻将、推牌九,别的什么事都不做,也不会做。那爷先前吃爹的、吃爷的,再吃朝廷的俸禄。民国了,朝廷俸禄断了,就吃祖上留下来的遗产,这个月当幅字画,下个月当件玉器,都当到刘掌柜这里来了。

一年又一年,那爷来当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了,一个挂件,一副耳坠,一对银镯子。刘掌柜看出来了,那爷这是水干见底没啥玩意儿啦,渐渐失去了热情,不仅自己不迎出来了,还阻止伙计从柜台上走下来接他的当货。没办法,那爷也得屈尊站到高高的柜台下,将要当的玩意儿送进窗口,听伙计吆喝:“一把蓝玉烟壶,当银元三块。”

那爷知道,讨价还价没用,拿上三块银元唉声叹气走人。

今儿,那爷忽然神气活现地来了,不知道要当什么。

这次,刘掌柜破例迎出来:“那爷,是当货吧,手头周转不开啦?”

刘掌柜真会说话,他不说那爷缺钱了,而是说周转不开了,给那爷留着面子。

那爷自然顺杆爬:“谁说不是呢,昨天搓麻将手背,愣是八圈不开和,输了身上的钱不说,还欠下一些债。找朋友去借吧,不是借不来,爷丢不起那个人。”

说着,那爷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打开纸包是黄缎子包,再打开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锦盒。

那爷打开锦盒推过去,说:“刘掌柜,开开眼吧。”

锦盒里一颗核桃大小绿莹莹的翡翠珠子。刘掌柜立马眼睛一亮,一手捏着,一手托着拿到眼前仔细瞧了半天,放回到锦盒里。经营半辈子当铺的刘掌柜看出来了,这应该是一对珠子,北方叫“雄雌翠”,南方叫“姊妹翠”,单个珠子不亮,你只要把两颗珠子放在一起,双双发亮熠熠闪烁。这是一对稀世珍宝啊!

刘掌柜呷了一口茶道:“那爷,这应该是一对珠子吧?”

那爷“哗啦”一声卷起扇子,不去正面回答刘掌柜的话,只说:“今天只当这颗珠子,给个价吧。”

刘掌柜心里想的是一百块大洋,嘴里却报出二百块。

那爷再“哗”地展开扇面子“呼呼”扇着说:“那就二百块。我知道刘掌柜一向是不还价的,把钱包好,我带走。”

送走那爷,刘掌柜收好珠子,心想,不出半年另外一颗珠子也得当到我这里来,那自己可就发了几辈子都用不完的大财啦!

刘掌柜一天天等,一月月等,等来那爷当的却不是珠子,而是一些小挂件、小饰品等不值钱的玩意儿。不急,刘掌柜盼的等的是他另外一颗翡翠珠子。

刘掌柜一直等了五六年,直到解放了也没等来那爷的另一颗珠子。

新社会不养闲人,政府给那爷安排了工作,在市文物处做文物鉴定收藏工作。那爷想新社会真好,养活他这个废人、懒人、没有用的人。那爷感念政府,把他那颗宝贝珠子献给了国家。

接受翡翠珠子的是一位研究翡翠的老教授,他说:“这颗珠子应该是一对,先生可知另一颗在何处?”

那爷有些难为情地搓着手说:“七年前被我当到刘掌柜的当铺里了。”

“姊妹翠”是国之瑰宝,岂能被一个资本家私藏。正在轰轰烈烈搞公私合营接受改造的刘掌柜在政府的教育下,在店员们的批评帮助下,也无奈地献出那颗珠子。

这件事都上了报纸了,大段文字表扬那显璋大公无私献宝,也有一小段批评刘掌柜的文字。

那爷很是认真地看过,收起报纸说:“什么时候了,刘掌柜还钻在钱眼儿里拔不出来,糊涂!”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7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小说前半部分对那爷的介绍,我们可想象出这个清朝遗少的基本特征:会玩,不做事,也不会做;靠吃祖上留下的遗产生活。
B.因为那爷来刘掌柜当铺当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了,刘掌柜看出来那爷家里再没有什么可以当的了,所以对那爷的态度变得冷淡。
C.“掏出”“打开”“再打开”“推过去”,“刘掌柜,开开眼吧”,这些动作语言描写了那爷打开锦盒的过程,也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D.“什么时候了,刘掌柜还钻在钱眼儿里拔不出来,糊涂!”那爷这句话一语道破七年前他把一颗翡翠珠子当到刘掌柜的当铺的原因。
8.小说开头不直接写“当家”那爷,有哪些好处?
9.小说标题是“当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逊,字友道,魏申公发之后,赵郡所谓申公房者,客居荆州。始山南东道掌书记,累迁濠州刺史。初,濠州兵谋杀其将杨腾,腾走扬州,因灭腾家,曹亡剽劫。逊至,镌谕利害,众释铠自归。观察使旨限外浮敛,逊一不应。入为虞部郎中。由衢州刺史以政最擢浙东观察使。当贞元初,福建军乱,前观察使奏益兵三千屯于境,以折闽冲,遂为长戍,几三十年。逊署事,即停其兵。

入为给事中。故事,天子以畸日听政,对群臣。逊奏:“陛下求治,而下有所陈,当不时上,岂宜限以日?如是,毕岁得望天子者几何?”宪宗悦,从之。迁户部侍郎。

代严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方讨蔡,析山南东道为两节度,以唐、邓、隋三州授高霞寓,得专攻讨,而逊督襄、复、郢、均、房五州赋馈之。初,襄阳兵隶霞寓者多逃还,后霞寓战贼不胜,言为逊所桡。帝欲按状,宰相请置不问,下迁太子宾客。中人诬之,更贬恩王傅。久乃历京兆尹、国子祭酒。以检校礼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时吴元济始平,治条疏缺,逊召会大众,申严约束,明谕赏罚,上下皆感畏,众遂安。逊于为政,抑强植弱,贫富均一,所至有绩可纪。

长庆初,幽、镇继乱,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礼部尚书未几徒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卒,年六十三,赠尚书右仆射,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B.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C.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D.逊首建诛讨计/不听/诏以兵万人会行营/即日上道先/诸军至/由是进检校吏部尚书/未几/徙节凤翔/过京师/以疾求解为刑部尚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有代理、暂任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摄”“行”等词皆有相似的含义。
B.贞元,皇帝年号&根据历史记载,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21年。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名。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逊处理事情,讲究方法。他在担任濠州刺史期间,对于谋杀他们将领未遂但却杀了杨腾全家且在外逃亡的士兵们晓谕利害,这些人便放下铠甲自己返回。
B.李逊面对问题,直言进谏。天子在单数日期临朝处理政务,对答群臣的议论;李逊对此直言进谏,发表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最后,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C.李逊为官一方,毁誉参半。他任官时,抑制豪强扶植贫弱,对贫户富家一样对待,因而所到之处有政绩传颂;同时,也有人嫉妒其才能而向皇帝进谗言。
D.李逊维护稳定,很有谋略。他任忠武节度使时,吴元济的叛乱刚被平定,治理的条令疏缺,他召集大家,申明制度和纪律,使上下感到畏惧,众人于是安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观察使奏益兵三千屯于境,以折闽冲,遂为长戍。
(2)帝欲按状,宰相请置不问,下迁太子宾客。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南北朝】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注】①兔园:汉代梁孝王所建的园林,后人称为“梁园”,内有奇花异草,其中梅花开得最早。②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曾遗弃陈皇后于长门宫,司马相如为她写过一篇《长门赋》。临邛:汉县名,司马相如曾在临邛饮酒,结识了卓文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标物序”,是向人们昭示着时序的迁移,也就是说春天的降临。
B.第二句中的“惊”字,非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们惊异于梅开之早的情态。
C.第三、四句采用正面侧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梅披霜而发,迎寒而开的姿态。
D.全诗以“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为标题,开篇以“早”入文,结尾以“早”结束。
15.诗歌主要写“梅花盛开”一事,为什么还要写“朝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2021-12-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永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