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01-05 7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另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在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支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药照,他说的“即如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

(摘编自陶行知《教育的新生》)


【注】①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既对立又统一,要想寻得教育的动向就得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B.在传统教育者将“教育与生活分离”现状的背景下,改良主义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
C.作者认为,若把小鸟笼扩大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便可达到“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目的。
D.从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念可知他倡导先到社会去实践,再回学校学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教育之动向的论题,为下文对教育的新生进一步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五至七段从“教学做合一”,行与知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在于注重知行合一。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D.文章尾段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是要努力开辟创造,这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好、坏、前进、倒退能从生活的好、坏、前进、倒退体现出。
B.“学校即社会”是生活教育者的主张;“社会即学校”是改良教育者的主张。
C.“教学做合一”是在综合考虑先生和学生二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
D.在“复”和“兴”的关系上,作者认为,若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早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曾几何时,面对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的情况,有人提出“自己产粮不如从国外买粮”;面对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收购和仓储面临“甜蜜的烦恼”,有人提出“种粮储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在这些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占用部分农田,要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占补平衡政策,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粮食单产提高面临瓶颈。这就要求不断攻关占领科研高地,不断推广新技术,把成果送进田间,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摘编自乔金亮《把粮食安全这根弦再绷紧些》,《经济日报》2020年8月31日)

材料二:

“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难以做到。有的觉得点菜必须满满一桌才“够排场”,有的认为“光盘”会被瞧不起,还有的感觉打包食物“跌份儿”……在“面子文化”的驱使下,“吃什么”成了身份的象征,“点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助长了浪费现象。

事事顾“面子”,难免丢“里子”。点一桌菜、铺张浪费并不是餐桌礼仪的一部分。相反,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才是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四川成都一些餐馆开展了“光盘”即送优惠券的活动,陕西西安将存在浪费严重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媒体曝光。多措并举,树立起让浪费者丢面子、让节约者有面子的新理念,必将推动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好氛围。

(摘编自孟祥夫《破除面子文化》,《人民日报》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法治是解决食物浪费、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强防治食物浪费立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和杜绝粮食收储过程中和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浪费现象,以法治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食品浪费行为,改变餐饮消费陋习,倡导以节约节俭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文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要求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也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餐饮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18版)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我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即使如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也需要再绷紧一些。
B.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之一,在国内外一些不当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从来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C.从长远看,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可以实施两战略;一是保护耕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推广新技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D.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其战略眼光可见一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要占用部分农田,所以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对此,除了加强对耕地保护外,还要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B.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国家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并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C.“破除面子文化”需要多措并举,除了公民自身加强修养外,媒体也可以对浪费严重的现象予以曝光。使得全社会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氛围。
D.法治是解决食物、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6.如果学校开展“节约粮食,浪费可耻”的倡议活动,你打算如何响应学校的倡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好的脸面

刘诗良

有时候,成长是一瞬间的事。

那个年代虽然贫穷,可对初中时代的我来说,感受并不深,直到那次学校通知我去省城比赛。

那回老师要我转告家长两天后我将作为县里的两个选手之一,去省城参加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需要备上五元钱。

我们村离县城六十华里,一年里头进县城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下能去省城比赛,我心里甭提有多自豪了。

当我一溜小跑把好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眯起小眼睛,使劲摸了摸我的头:“我儿子可有能耐哩,我们村还没人上过省城嘞,你可是头一个!”

我小心翼翼地说要带上五元钱,母亲一愣,笑容僵了,迅即又阴转晴,盯着我说:“好,妈带你想办法去!”

那会秋季开学不久,阳光还毒辣。妈理了理头发,让我洗了把脸,娘儿俩顾不上吃饭,就往外冲,屋外热浪滚滚。妈进了邻居光华伯家,光华伯正吃饭哩。母亲拉过我,说:“我家老四被县里选中要上省城考试哩,需带上五元钱,光华伯手头松不?”

光华伯站起身,两手一拍,过来摸着我的头:“哈,比你爸妈能耐大哩!”又两手一摊,“家里刚进了两只小羊,不然的话,这忙一定得帮。”母亲拉过我,躬身告别:“明白的,我再找别的乡亲问问。”

我们退出光华伯家,循着村路,一家一家进,一家一家出,我的心情像坐过山车。

我忽地眼前一亮,前边就是同学旺仔家,他爸是方圆十里的杀猪匠,家里可富啦,全村就他一家砖瓦房。

我先母亲一步跨入大门,旺仔正啃着油滋滋的鸡腿,他爸妈都在。母亲清楚这是最有把握借出钱的乡亲了,一进门,她笑得更开了,把我拽到桌前:“旺仔他爸,老四这次可给村里长脸理,要上省城比赛!只是还缺点钱……”

旺仔爸抬起肥嘟嘟的脸:“好事,好事,只是我石匠木匠都约好了,正要盖个猪圈呢,手头也紧。”母亲怔了怔,转而赔着笑脸:“嗯,好事赶一块了,没事,没事。”

我颓丧着出了门,脸在发烫。

母亲满怀希望又一次次谦卑开口,一次次被委婉拒绝。我看在眼里,难过在心里堆积,我觉得母亲像极了絮絮叨叨的祥林嫂。

有好几次,我想挣脱母亲紧紧拉着我的手,扭身回家去:我不要借钱了!我不想去省城比赛了!但我终究没挣脱母亲的手。

母亲和我的上衣都被汗水浸湿了,一个村庄三四十户乡亲快被我们走遍了,可连钱的影儿也不见。

我越来越泄气,越来越屈辱,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这么央求过人家,我从来没有见过母亲这么央求过人家。

但母亲拉着我,又往村子最东头的单身汉老米叔家走去。母亲扎好的长头发已经凌乱,几缕发丝贴在她满是汗水的脸上,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

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进门的一刻又容光焕发,她虔诚地看着老米叔,仿佛他是救命菩萨。

可老米叔穷,穷得连老婆都讨不上。

母亲没放过哪怕这一丁点希望。她又拉过我,从脸上挤出夸张、惊喜的笑容:“老米叔,我儿子这回可了不得,他被县里选去省城比赛哩!”母亲略一迟疑,小心恳求:“也是不凑巧,家里这两天没个闲钱,就想看看老米叔这……有没有五元钱……”

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母亲的声音越来越低,她似乎闻到了绝望的气息。

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在眼眶里打转。这个中午,我仿佛一下子尝遍了人间疾苦,体会了人情冷暖,我感觉我们母子是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两个人,那么孤独,那么无助。

“哇,小小年纪这么厉害啊,你老米叔还没上过省城呢!”老米叔和别的乡亲一样,脸上满是喜悦,露出夸张的表情,冲我竖上了大拇指。

我已经吃不下这一套了,我噙着泪水木木地扭头看母亲,她定定地只盯着老米叔,仿佛他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妹子哩,侄儿哩,这么大喜事,我得尽尽力哦。”说罢,扭头进屋去了。

母亲的目光像一根线,紧紧拽着老米叔的背影,继而瞄准我,洋溢着惊喜,仿佛告诉我:妈就说有办法吧。

老米叔走出房门,双手捧着一小堆零碎纸币,又一张一张铺平,叠着,郑重地递到母亲手上:“读书比啥都好哩,妹子你有福气,我看这孩子,准保是文曲星下凡哩。”

母亲摩挲着纸币,那是两张一元的,三张五角的,四张两角的,七张一角的,她把十六张纸币抚平,叠齐,折一下,再折一下,用一只手紧紧捏住,装入贴身口袋,又用两只手按了按。再次拉过我的手,说:“儿呀,和妈一块来谢谢老米叔,他可是你的恩人哪!”

我满眼眶的泪,再也憋不住,哗地淌了下来——我弯下腰,向着老米叔,深深地躹下一躬。母亲也深深地弯下腰去。

仿佛所有的劳累都被洗涮了,仿佛所有的体力又回到了身上,我们从村东头,飞奔回村西头,冲进了饭菜已凉的家。

一进家门,我再也控制不住心中千万吨的委屈和羞辱,泪水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哭着责问;”妈妈,我不想这么求人,我不想一次次被拒绝,这太丢脸了,我宁愿不去省城考试!”

“傻儿子,你给妈妈记住,你给妈妈长脸了,妈妈不丢脸,你才是妈妈最好的脸面!”

后来,我带着这句话,走出小村庄,走进大学,走进大都市的写字楼,它无时无处不在我的心头敲响:我,才是妈妈最好的脸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写为去省城比赛,母亲带着“我”向全村人借钱的故事,作者只安排了三次详写,就给人完整的感觉,可见其详略处理上的功夫。
B.故事多次写“我”借不到钱时的沮丧无奈的心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恼怒,反衬了母亲遇事有主见和坚强执着的个性。
C.母亲“眯起小眼睛”,表现了母亲为“我”的好消息而高兴,而“赔着笑脸”则是母亲强装欢颜的无奈苦笑。
D.老米叔出手相助,使“我”去省城比赛得以成行,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心中增添了一份温暖的回忆。
8.作者是如何刻画“老米叔”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文章开实说“有时候,成长是一瞬间的事”,经过这次借钱,“我”得到了哪些成长?请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虔子恪,任城人也。太祖在兖州,闻虔有胆策。以为从事,将家兵守湖陆。襄贲校尉杜松部民炅母等作乱,与昌豨通。太祖以虔代松,虔到,招诱灵母渠率及同恶数十人,赐酒食。简壮士伏其侧,虔察炅母等皆醉,使伏兵尽格杀之。抚其余众,群贼乃平。太祖以虔领泰山太守。郡接山海,世乱,闻民人多藏窜。袁绍所置中郎将郭祖公孙犊等数十辈,保山为寇,百姓苦之。虔将家兵到郡,开恩信,祖等党属皆降服,诸山中亡匿者尽出安土业。简其强者补战士,泰山由是遂有精兵,冠名州郡。济南黄巾徐和等,所在劫长吏,攻城邑。虔引兵与夏侯渊会去之,前后数十战,斩首获生数千人。太祖使督青州诸郡兵以讨东菜群贼李条等,有功。太祖令曰:”夫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卿在郡以来,禽奸讨暴,百姓获安,躬蹈矢石,所征辄克。昔寇恂立名于汝、颍,耿介建策于青、兖,古今一也。”举茂才,加骑都尉,典郡如故。虔在泰山十数年,甚有威惠。文帝即王位,加裨将军,封益寿亭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请琅邪王祥将为别驾,民事一以委之,世多其能任贤。讨利城叛贼,斩获有功。明帝即位徙封万年亭侯增邑二百并前六百户虔薨子翻嗣翻薨子桂嗣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徙封万年/亭侯增邑二百/并前六百户/虔薨/子翻嗣/翻薨/子桂嗣
B.明帝即位/徙封万年亭侯/增邑二百/并前六百户/虔薨/子翻嗣/翻薨/子桂嗣
C.明帝即位/徙封万年/亭侯增邑二百/并前六白户/虔凳子/翻嗣/翻凳/子桂嗣
D.明帝即位/徙封万年亭侯/增邑二百/并前六百户/虔薨子/翻嗣/翻薨/子桂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行笄礼时取字,以供朋友称呼。
B.侯,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迁,是古代官职调动常用的词语,一般指提升。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左迁”是降职。
D.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虔讲究策略,智勇双全。因吕虔有勇有谋,代理兖州牧的曹操任命他为从事,让他镇守湖陆城;炅母等人作乱,他用计谋轻易平定。
B.吕虔威恩并施,讲求信用。因他施恩惠,讲信用,郭祖的下属主动投降,躲在山里的百姓返乡定居;他在泰山郡十几年,有许多威德恩惠。
C.吕虔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他率兵与夏侯渊一同攻打徐和等人,斩首俘虏数千人;他总督青州各郡的部队讨伐李条等贼寇,立有战功。
D.吕虔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他升任徐州刺史后请王祥担任徐州别驾,将民政之事全部委托给王祥,当时人们都赞扬他能够任用贤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其强者补战士,泰山由是遂有精兵,冠名州郡。
(2)昔寇恂立名于汝、颍,耿弇建策于青、兖,古今一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①明代边患严重,鞑靼屡扰,诗人奉命出塞犒军,有感而发,遂成此诗。②汉官墙:指明代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③客子:指离家戍边的士兵。④过境:越过护城河。⑤野马;指人马荡起的烟尘。⑥弢(tāo)箭: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⑦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挽粟”的省说。⑧郭汾阳: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的景象,气象开阔而又充满生机。
B.颔联写将士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烘托了战事将起时积极昂扬的战斗情绪。
C.颈联中一个“冷”字虽是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寒意。
D.全诗紧扣诗题“秋望”落笔,诗中之景皆“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1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