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百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模拟选课走班调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12-28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每个民族、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涌现一批影响时代发展的英雄人物,也都有建构、塑造与宣传英雄人物的方式与路径。盘点近期电影创作中的英雄叙事,大体可以概括为革命英雄叙事、时代英雄叙事与传奇英雄叙事三种向度。而从这三种不同向度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电影创作英雄叙事同样的追求——回到人性的复杂维度上去表现英雄的平凡与不平凡,找到其与当下时代生活的连接点。

英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仅储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也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以中国人熟悉的革命历史作为叙事背景,通过对一个或一群英雄形象的塑造,使观众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常用的方式。比如,《金刚川》在结构上设置四个单元,以多重维度讲述同一个故事,在渲染宏大场面的同时,将情感关注点放在朝鲜战场上的普通战士身上,从他们身上折射中国志愿军群体的坚忍不拔和牺牲精神。

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的英雄叙事相比,近期涌现的电影作品在从宏观、大处观照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爱国精神的同时,往往从细节、小处着眼,尊重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观赏感受,着力表现人物可敬可亲的一面,激发观众的崇敬和喜爱之情。如《1921》中,毛泽东在上海滩的奔跑、李达夫妇唱起《国际歌》相互激励等细节刻画,增加了共产党人的魅力。英雄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其中蕴含着特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不仅能引领新时代社会文化的价值理念,也可以对凝聚中国心、民族魂产生积极作用。近年来涌现的一批现实题材电影将视角锁定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时代英雄,以日常化的故事书写展现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比如《黄大年》《攀登者》等就将目光聚焦英模人物的平凡生活,使人物关键时刻迸发出的优秀品质与日常工作生活中表现的言谈举止交相辉映,让观众在这些“作为英雄的人”与“作为人的英雄”身上获得情感共鸣,为中国主流电影叙事方式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

总之,如何通过电影的多种叙事方式实现对英雄精神的精准呈现与传播,是新时代电影创作领域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这需要作品在彰显民族精神、时代景观与文化心理的多重向度中,将更多诉诸中国人精神内核与情感结构的内容呈现出来,使其超越以往传统叙事文本的模式与套路,以期提高电影的思想深度,增加其精神厚度。

(摘编自李娟《英雄叙事的时代书写》)

材料二:

《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等一批庆祝建党90周年的红色电视剧塑造了一批更加生动鲜活、富有青春朝气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的一些可贵品质已越来越被大众传颂。

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引领大众的审美意识。重塑英雄人物,是中国电视剧艺术应当自觉遵循的普遍规律。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艺术载体,要自觉承担起继续挖掘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核、重新审视民族心理、重铸民族灵魂的重担,以形象生动的镜像艺术语言定格英雄人物,通过宏大叙事重新建构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中指出:“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和善的统一。这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感人的英雄人物总会在受教者群体中引起情感的波澜,在个体趋善的教化中提高群体素质,走向和谐,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塑造一个英雄就播种一种勇气和力量,使人们在崇高的艺术形象感召下,净化灵魂,增加勇气。电视剧艺术家们将英雄形而上的概念具象化,活跃在荧屏上的英雄形象给人们清醒而有效的行为指点和精神培植,进而成为社会行为的有益指南。英雄的精神境界对观众构成一种道德伦理的震撼,同时也会让观众形成一种道德伦理的积淀。这种积淀愈深,观众的精神境界就越高。

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艺术载体,除了表达自身的娱乐功能之外,也应该以英雄理想的精神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彼得·伯格在《漂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中的意识变迁》中谈到,受现代化影响而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开始感到自己无根,没有归宿。简单地说,现代化带来的是一群心灵漂泊、失落的个人。其实,人们的这种无根与漂泊、失落与伤感,能在观赏承载着英雄叙事的电视剧作品中得到宣泄。人们回望历史,重塑英雄,在某种意义上找寻自己的方向和归宿,这是一种深刻而潜在的下意识的文化期待和文化诉求。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叙事,常常强调宏大主题,以英雄为主角,以崇高、正义、无私、坚强、勇敢、拼搏、奉献等优秀的人格素养来塑造人物形象。而镶嵌在民族记忆中的英雄形象,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具有强大的精神统摄力与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摘编自杜莹杰、张一扬《中国电视剧英雄叙事的美学向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电影创作中的英雄叙事—直追求从人性的复杂维度上表现英雄的平凡与不平凡,找到其与时代生活的连接点。
B.英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资源,蕴含了民族情感,他们对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有着积极作用。
C.英雄既有如常人般平凡的工作生活,又有不同于常人的伟大精神,而后者是一位英雄区分于常人的重要原因。
D.在观看红色电视剧时,观众会在对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感到震撼的同时形成一种道德伦理上的积淀,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英雄,但对英雄人物的建构、塑造及宣传的方式与路径相同。
B.电视剧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艺术载体,与其他艺术手段相比,电视剧在重新建构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上更具优势。
C.现代化造成了一些人心灵漂泊、失落,没有方向和归宿,但这种状态可以在观赏承载着英雄叙事的电视剧作品时得以宣泄。
D.我国电影只要将有关人民精神内核等内容呈现出来,就能超越以往传统的模式与套路,提高思想深度,增加精神厚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当下在电影创作中的英雄叙事方法”的一项是(     
A.从宏观、大处着眼,通过对一个或—群英雄形象的塑造,来观照英雄形象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以及爱国精神。
B.从细节、小处着眼,尊重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观赏感受,着力表现英雄人物可敬可亲的一面,激发观众的崇敬和喜爱之情。
C.中国电影作品将视角锁定现实生活中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时代英雄,通过日常化的故事来书写展现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
D.电影作品应在彰显民族精神、时代景观与文化心理的多重向度中,将更多诉诸中国人精神内核与情感结构的内容呈现出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李泽厚所说的“中国艺术表现在美学上是高度强调美和善的统一”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裕亭

“大雁来了!”

有人这样惊呼,就有人放下手中的活计,仰望天空。瞬间,可见成群的大雁,如同一串串小蝌蚪似的,打遥远的天边,排成排、扯成行,或组合成各种好看的线形,一路“嗝儿,嘎儿”地鸣叫着飞翔。

“一只,两只,三只……”读过两三年书本的孩子们,还会挺着脖颈,报出那群大雁的数量。若是几个孩子一起数,自然就会有数得不对的一方,相互间发生争执,想去重数,雁群却飞远了。

其间,也有雁群在空中盘旋几圈后,随之乱了队形,前呼后拥地落下来寻找食物吃呢。

秋天,盐河口的滩涂上,水洼儿浅了,鱼虾却肥美了,加之与海岸相接的麦田地,一片连着一片,一直连到远处的村庄。那些远道而来的大雁们,从空中俯视到此处翠盈盈的麦苗和银光闪闪的水泡子,便饥不择食地落下来。大雁们喜食滩涂上的跳跳鱼和小沙蟹。时而,雁群还会聚集在汪塘里追逐嬉戏,等它们在水中吃腻了鱼虾,便想去岸边的麦田地里啄食爽口的麦苗儿。而盐河边的捉雁人,偏偏就选在这个时候,对雁群下手了。

他们在堤岸边的豁口处下丝扣、设陷阱、埋伏铁夹子,专等大雁们步入麦田时,绊住它们的双脚,或“扑棱”一声,将它们跌进陷阱里。这些招数,都是专业捉雁人惯用的手法。而盐河边的孩子们用线绳和渔钩,也能捉到大雁。孩子们选择生命力较强的沙光鱼、小泥鳅为诱饵。一旦那带钩的诱饵,被馋嘴的大雁啄食到,再想挣脱,就很难了。

但是,莫大的麦田、漫长的海岸线,谁能知道雁落何处?所以,孩子们下套捉雁,十之八九,空欢喜一场。

而盐区的钱家就不同了。

钱家,世代捉雁。钱家人懂雁语、识雁路,不但能准确地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还能引诱雁群朝着他们指定的地方落下来,奇吧!

说来,也很简单。大雁们惧怕人类,但它不害怕动物。雁群在空中飞翔时,俯瞰到下面沟湾、河畔里有牛羊,就认为那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为,雁群从北方茫茫的草原来,它们曾经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共同生活过。所以,此番看到家养的牛、羊,误认为又找到了它昔日的伙伴,相继落下来,不知不觉间,便落入了捉雁人的圈套。

早年,钱家人捉雁,就是利用牛羊引路的法子,去引诱雁群着陆。但是,那样的捉雁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大雁们生性胆小,它们奔着牛羊落下时,并不是落到牛羊跟前,总是要与牛呀、羊的,保持着一段距离。由此,钱家人即使把雁群从天空中引诱下来,也很难让雁群落到他们下套的地方。

晚清时,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他们把先前捉到的大雁做成标本,放在海滩上或四野空旷的麦田地里。空中的大雁,看到此处有同伴觅食,就认为是安全的栖息场所,盘旋着落下来时,往往会与“假雁”靠得很近。由此,钱家人捉雁的概率大有提高。他们设套、下网、支翻板,紧挨着“假雁”,即可奏效。

这一年,钱家人捉到一只脖颈修长的白色大雁。现在想来,那是只白天鹅。

盐区人所说的大雁,泛指迁徙中的所有大鸟。尤其是盐区的孩童们,他们分不清迁徙的鸟儿都叫什么名儿,只要是比家燕大的鸟儿,统称为大雁。其实,就大雁本身,也有好多品种。比如灰头雁、斑头雁、豆雁、雪雁、白额雁、宽嘴雁、细嘴雁等等。

钱家人用翻板,捉到那只白天鹅,可谓皮毛未损。

钱家人喜出望外,当即用线绳捆住它的双脚和翅膀,并用一根细细的柳条,穿进它的鼻孔,上下缠绕,扎牢,以防它气急败坏,啄伤人。钱家人想把那只活体的白天鹅,送到盐区的大户人家,卖个好价钱。

当晚往回走时,他们把它与那只“假雁”混装到一个笼子里。原认为那只被缚住翅膀、捆住腿脚、扎紧嘴巴的白天鹅,无技可施。岂料,半夜到家,掀开笼子一看,那只气愤至极的白天鹅,竟然把它被缚的双脚踩踏到那只“假雁”的翅膀上,将自己的修长的脖颈,死死地缠绕到那只“假雁”的脖子上,与“假雁”绞颈而亡。

见此情景,捉雁几十年的钱家老太爷,顿时慌了神!他扳开那只白天鹅的脖颈,轻叹一声,说:“这是只哨雁!”

钱老太爷说,它相当于两军作战时的侦察兵、先头部队,它的任务就是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所以,它在被捆住翅膀与双脚、扎住鼻口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自己的职责,奋起还击,与那只“假雁”同归于尽。

钱老太爷料定,后面一定有雁群(天鹅群)跟来。

果然,第二天,大批的白天鹅打盐区上空飞过。但,无一只落下来。

原因是,当天被“假雁”迷惑的,不是一只白天鹅,而是两只,一对儿。钱家人只捉到其中一只母天鹅,另一只公天鹅,看到它的伴侣落入陷阱,盘旋在此,昼夜悲鸣,不时地提醒着后面的雁群,此处险恶,不可着陆。

此后,盐河边的大片滩涂上,尽管还有雁群落下,但大都是灰头雁、斑头雁之类普通的雁群。像白天鹅,那一空中精灵,在盐区就此绝迹了!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大雁在空中盘旋飞舞,排成了各种各样的队形,它们对人类有着高度的警惕,但是并不排斥其他动物。
B.秋天盐河口的滩涂上,鱼虾肥美,饥饿的大雁们闯进人们的生活领地,由于捕雁人的存在,危险随之而来。
C.哨雁及其伴侣以死抗争,提醒同伴这一情节将动物身上的灵性与光辉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呼唤人们呵护生灵。
D.文章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批判了人们的残忍,同时也向人们昭示:唯有放下杀戮,人与动物才会和谐相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门见山,展示雁群盘旋飞舞的画面,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下文相关的故事情节。
B.小说将一般捕雁人的捉雁手法与钱家人的捉雁手法做对比,只是为了说明后者捕雁技艺更高超。
C.钱老太爷诱捕哨雁的过程就是—场人与雁的暗斗,双方的暗战增加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D.文中哨雁与“假雁”绞颈而亡,这一情节将全文推向了高潮,哨雁的形象跃然纸上。
8.文中世代捉雁的钱家诱捕大雁的方法与别人有何不同?
9.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宕开一笔,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盐区的自然环境?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民师书

苏轼

轼启: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注]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杨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选自《苏东坡集》)


[注]左右:称呼对方的客气语,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B.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C.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D.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亦作“搢绅”“荐绅”,是古代官宦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
B.经,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也可指一事一艺的专著。
C.风雅,《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文中指代《诗经》。
D.升堂,登上厅堂。入门、搢室、升堂,用以比喻学向由浅搢深的三种境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罪犯”之身被贬多年,遇赦返回,见到亲戚故旧都很生疏,可谢民师却在最近分别之后多次来信问候。
B.作者由读谢民师的文章写起,提出好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先后引用了孔子和欧阳修的话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C.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对古代文人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分别进行了评说,并对其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D.书信由谈谢民师的文章引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要言不烦,在无形中实践了自己文章“如行云流水”的主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2)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14.作者在文中对杨雄持何态度?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饯王相公出牧括州

刘长卿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

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幡

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

萧索庭槐空闭合,旧人谁到翟公门


【注】①王相公:王维之弟王缙。王缙因得罪下狱,后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缙云)刺史。括州属丰腴之地,与被贬岭南、剑南、黔中等穷恶之地的官员相比,很幸运。刘长卿曾被贬南巴,深知那里环境险恶。②朱幡;红色车障,古代高官所乘车子。③翟公门:出自“旧游多不见,师在翟公门”(唐朝严维诗),借指门庭冷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用“出牧括州”交代送别对象“王相公”的遭遇,这也是诗人为其“饯”的原因。
B.首联将被贬之地与长沙比较,点明王相公出牧括州是皇帝开恩,意在为皇上歌功颂德。
C.颈联两句通过对江潮、旌旆等意象的刻画,体现了王相公前往括州行旅的艰辛和凄凉。
D.诗中暗将自己被贬经历与王相公遭遇相联系,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有让对方倍感亲切之效。
16.本诗尾联意味隽永,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