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中 2022-01-03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向记事之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②《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③《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④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也当与《左传》称之为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是经典的传注之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的产物,但由于三传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三传的写作方式各不相同。
B.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国语》在叙骊姬之难时,角度较为单一,不及《左传》视角广、故事完整,没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D.《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将《谷梁传》《公羊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第四段列举《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证明司马迁《史记》将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D.文章论述“传”的生成和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同样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的憧憬,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莹/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回顾创作生涯时,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为人民能够公平地评价他深为感动。
B.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汲取创作的激情,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C.美国学者把艾青列为现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之一,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我们可以明白诗人艾青对生活于苦难之中的受蹂躏被损害的最底层的“大堰河”们,是充满敬重与悲悯的。
B.作者对代表艾青主要成就的诗篇的评价有褒有贬,他认为艾青的诗歌既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反映生活的篇章,又有过度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诗篇。
C.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D.作者认为艾青的作品感情充沛,激人奋进,像太阳一样有着永恒的魅力,像太阳和火把一样给人温暖、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6.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兔老汉

陈忠实

善民老汉一觉醒来,伸手到枕头边摸烟袋。此刻,大概午夜时分。老汉装上一袋旱烟,美美地吸了一口。

这当儿,老汉似乎听到厦屋的门轻轻响了一声。细一听,有极轻的脚步声。他丢下烟袋,再一听,听见兔子胡乱蹬踏的声音。他心里断定,有人偷兔哩!他穿上衣裤,从门背后摸起劈柴的斧头。

老汉提着斧头蹦出门来,听到前院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他大喝一声,一声吆喝之后,院里的脚步声更加慌急了,跑起来了,脚步声瞬即消失到大门外去了。

善民老汉走到前院去,屋里养着百余只兔子哩!

厦屋敞开着。兔笼的木门打开了,几只长毛白兔在地上惊恐地跳弹。老汉一数,整整差了二十五只,就在心里骂,狗日的贼娃子,简直成土匪了!他把兔笼关好,听见老伴在门口呼叫他。

他赶到大门口,老伴指着木门槛。借着星光,老汉看见门槛上丢着一只小小的布兜儿。布兜的两根系带儿断了,他抓起布兜儿,回到上房里屋。善民老汉把手塞进布兜儿,老天爷,竟然是一厚扎人民币!数一数,五百元。

善民老汉咂着旱烟袋,瞅着厚扎扎的人民币,扭过头来,瞅着墙壁。墙壁上,贴着一张灶王爷的神像,善民老汉笃信灶王爷。

老汉在供奉灶王爷的像前点燃了三根香,跪拜在灶君面前。虔诚地仰起头,向灶君明心,我跟俺老伴都没贪财的心思……

善民老汉得意地跟老伴说,土地爷看贼娃子偷了兔子,就把狗日的钱布兜给拽断了……

贼娃子偷的兔子,卖不上一百块,倒留下了五百元。老伴说。

咱不能拿这五百块钱!这是不义之财。

善民老汉说:那些贼娃子,大概是穷急了。过年没钱办年货,饥寒生盗贼嘛!咱还是把这布兜跟钱……还给主家。

贼娃子舍不得丢下的钱,肯定要来取。他若来了,说几句好话,认个错,咱把钱跟布兜还给他不就完了!

老伴点点头。

善民老汉照例去抚弄他的兔。老两口很坦然,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

善民老汉正睡得沉,就觉着有人掐着他的喉咙,一块烂布塞进他的嘴里。老汉转脸一看,眼前那人脸上全用黑墨涂得一脸模糊,只留一对白仁多黑仁少的眼睛珠子在外头。桌子旁边还坐着两个同样打扮的人,手里玩着刀子。

善民老汉吓得浑身像筛糠一般抖,他猜断,这几个家伙肯定是偷兔子的恶鬼。

你老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那头儿撇声窝腔地问。

善民老汉嘴被堵着,他心里骂,本想把钱还给你们,早知如此,该塞到灶堂里烧了。他实在想不到,这些贼会像土匪一样暗偷强掠。

老汉只好点点头。

拿出来吧,甭劳哥儿们翻箱捣柜。

老汉站起来,从木箱里拽出布兜儿。那头儿伸手抢过去,掏出那扎票子,自言自语说:倒是没动!

几个人把老汉和老伴的手脚捆起来,扔到炕上,走了。

老汉最后是用牙齿撕开了手腕上的绳子,再给老伴解开手脚。

他搂住老伴,地一声哭了。

邻居们听到深更半夜的哭声赶了过来,惊恐地听着善民老汉的叙说。大家抱怨老汉太糊涂,人家偷了兔,丢了钱,你倒好心肠等人家来取!天下哪有这样愚昧的善人!

派出所的警官到来时,天已微明。警官详细询问了经过,又拍了照片,就告别了。

临走时,警官说:大叔,你这人真是……!贼偷了你的兔,你反而等着贼来取他们丢下的钱!像您这样的善人……我还没见过哪!

善民老汉在家里等了几天,一直没有贼娃子被抓的消息。老汉越等越烦,一骨辘爬起来,一把撕了灶君的像,捞起镢头,捶砸着土地爷的泥坯身躯,口里骂着:我不行善了!善人善行尽吃亏!老汉把土地爷砸得粉碎。

今晌午吃兔肉!咱不能当兔子,人都怕狼,我也学狼呀!

一辆警车停在了门口,一位警官走进屋来,要老汉到派出所去一趟。

一间房子里,一位警官坐在椅子上,一个小伙站在中间。善民老汉走到小伙面前,盯着他的眼睛,白仁多而黑仁少,就是那个家伙!

警官告诉他,这一伙贼八个人,全抓起来了。

老汉感叹:那东西穿得也不错,不像是没钱花没饭吃喀!

老汉心里纳闷,吃得好又穿得阔,怎么还做贼呢?并非是饥寒才生盗贼,并非是得温饱而能修礼义吧?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述中善用伏笔,如善民老汉得到钱后考虑把钱还给主家,暗示了后文贼人再次上门,使小说结构更具张力。
B.偷兔贼离开后再次回到善民老汉家,抢走了上次落下的钱。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使善民老汉的形象更加丰富。
C.善民老汉笃信灶王爷,在供奉灶王爷像前点燃香虔诚跪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善民老汉思想中深受封建迷信的影响。
D.小说结尾借善民老汉的感叹,深化了小说主题,展现时代变化中乡村社会人物心理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8.从兔子被偷到小偷被抓的过程中,善民老汉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中多次出现兔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B.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C.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如燕国太子丹就曾经在秦国做过人质。
B.祭祀: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大典。指按照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帮助人们达成愿望。
C.崩:古代称帝王或太后的死。《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课文《荆轲刺秦王》就选自《战国策·燕策》。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赵太后刚刚执政,面对秦国的攻打和齐国的救援条件,赵太后溺爱孩子超过对国家的关心。
B.赵太后脾气暴躁,盛气凌人。她宣称定要对再进谏的大臣“唾其面”,触龙面见,与她交谈很久,都不能消解她心中的怒火。
C.触龙察言观色,避其锋芒。他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犯言直谏,而是问起居,话家常,拉近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进行。
D.触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触龙对赵太后的谈话没有一句涉及到人质,但又是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的奥妙。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021-12-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15.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