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1-07 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强烈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尤其是抒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更能解决新时代诗歌缺钙的问题。
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认为“宏大写作”缺乏诗性,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诗歌要有崇高思想,听取伟大心灵的回声,在回归自我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学会与之对话、对抗,并超越它们。
D.新时代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努力找到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应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崇高传统,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对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超越,情感高度并不一致。
C.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的伪崇高。
D.“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请结合节选的诗歌内容谈一谈材料二这么说的理由。

请你们张开双臂欢迎我吧,

让我把花束和香气,

把阳光和温暖,

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节选自艾青《太阳的话》(1942114日写于延安)


注释:①“我”指太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捡漏儿

程宪涛

十年以后,吴征已是鉴宝专家,古玩行业的翘楚,古董界的权威。吴征经常参加鉴宝秀,出现在电视上、课堂上,成一针见血巧辩真伪,或化腐朽为神奇,但是,最让他引以为豪壮的事,依然是那次检漏儿。摆在楠木架上,在各朝历代器皿中,虽然显得不起眼儿,地位却是举足轻重。

那一年,吴征到河南出差,完成公干后逛古董摊儿。地摊儿上多是仿冒品,他没指望淘到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最西侧一摊儿上,他发现了这个物件。摊主五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庞,浑身筋骨分明。正面多是一些赝品,角落里蹲着

吴征的心怦怦乱跳,仿佛饿狼要冲出山。吴征把欲望关进笼子,表现得轻松平静。他先拿起一件做旧的砚台,询问价格。摊主回应的价格离谱。吴征又拿起仿制乔炉,摊主说出实情——是假货。在古董市场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吴征装作对罗盘感兴趣,开始认真地砍价,挑拣罗盘的毛病,那是民国时期的器物,本就不值几个钱。吴征把价格压得低,双方自然无法谈拢。

然后,他终于拿起,仿佛漫不经心地刚看到一样。吴征第一眼就断定,那是唐朝时期的瓷器,时代特征不明显,恰恰因这一点,让很多人失之交臂。吴征问:这小家伙什么价?摊主伸出了一个巴掌。吴征故意说道:五十块?摊主显出不屑,道:五百。吴征用指鹿为马战术,道:寻常百姓家的东西,花哨但缺少质感和气度。其实,摊主再添两个零,吴征购买的意志依然坚定。这时有人走过来,吴征侧身挡住,唯恐被抢夺走,或者来人哄抬物价。好在那人没发现。吴征继续道:四百我拿走。摊主道:四百九,给您留个打车钱。吴征显出无奈的样子,从衣兜里摸出钱递上,接过找的十块钱,捧着撤退。

业界人士来欣赏,有人出百倍价格,有人出千倍价格。物以稀为贵,世上孤品,奇货可居。小小的古董,是时代的断面,包藏着历史、地理、文化……后来吴征在各种场合,描述这段捡漏儿的经历,面对电视台主持人,面对礼堂黑压压的人群,面对来访的朋友同事,经过无数次加工润色、添枝加叶,使其成为一段传奇故事。吴征在故事里斗智斗勇,占据主动控制节奏,而摊主顽固无赖,始终被蒙在鼓里,最后变成了一个傻瓜,与财富擦肩而过,把珍品拱手相送。其中,吴征添加了自己忐忑、惶恐、害怕等心理活动,人物有血有肉,故事具有可听性。吴征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引来听者的艳羡感叹。吴征总忘不了煽动、蛊惑听众去小摊儿,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若抛开文化和历史,用金钱衡量古董,吴征仅凭这个,就能跻身小康水平,他现在已成为专家大师,各种头衔称呼里饱含着对吴征的敬佩尊重。吴征每天坐在楠木椅子上,品味着上好的红茶,目光停留在古董上,内心滋润且满足。

某天,再次去河南那座城,吴征想到古董摊儿上看看,重温下历史,缅怀下过往。他很少再到摊位来淘宝,即使来,也是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用达观的心态闲逛。遭落民间的珍宝少。十余年了,那个摊主还在。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染白了吴征的头发,摊主没有大变化。看来摊主没有发财,没有淘到值钱的货色。以前摊上还有民国造物,现在全是仿制品。

彼此咫尺天涯,吴征一步登天,摊主平淡平庸。吴征拿起一个盘子,即便是初入门的人,也一定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低劣的赝品。尤其可笑的是,盘子上居然烧着字,画蛇添足欲盖弥彰。吴征说:一万元卖吗?摊主正在吃盒饭——一碗浑浊的麻辣烫。他吃惊地抬起头来,下意识地说道:卖!吴征道:可以转账吗?我没有带那么多现金。摊主放下麻辣烫,重视起生意来,道:如果您执意买的话,给二百块钱得了。

为什么?吴征问。

摊主道:那是赝品,我不能骗您!

吴征不知如何离开市场的。

从此,他不再讲述捡漏儿的故事。那个放在角落里,有人问起来历,吴征就说:骗来的!

询问的人审视吴征,道:吴大师,你的意思……?

吴征认真地说:真的!

6.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吴征的分析和评价,不合理的一项是(     
A.在古董市场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地摊上仿冒品成堆,他却能一眼发现珍品。在鉴宝秀上,他往往也能一针见血辨真伪。说明吴征眼光独到。
B.拿起漏儿时漫不经心,交谈时不漏声色,控制自己,精心谋划,巧施心计,一番迂回作战后,如愿得手宝物。说明吴征工于心计。
C.描述这段捡漏儿的经历,加工润色、添枝加叶,使其成为一段传奇故事,讲故事时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多方渲染,添油加醋,着意美化自己。说明吴征为人高调。
D.他多次鼓励他人去小摊儿捡漏儿,凭实力获利;重回自己的发迹之地,对原摊主出手大方,亦有补偿报恩之意。说明吴征勇于自省。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与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吴征和地摊摊主之间的故事展开,通过地摊摊主多年不变经营原则,表达了对这一类人的认可和赞扬。
B.本文作者用有限视角讲故事,通过对吴征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的一系列刻画,生动表现了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C.小说最后吴征回答说“真的”,承认了自己“捡漏儿”的行为是“骗”,完成了自己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主题。
D.地摊摊主是故事情节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他的实诚厚道反衬了主人公贪图利益、忘记本分的形象。
8.吴征在“捡漏儿”的过程中心态是什么?都运用了哪些兵法战术?请简要概括。
9.简析小说题目“捡漏儿”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令为。自称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B.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D.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举行。
C.阳,古人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文中“上自太山阳至颠”指从泰山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
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礼记·曲礼》中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14.秦始皇为什么将儒生“坑之咸阳”?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南梁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刘孝仪

冠军亲挟射,长平自合围。

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

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

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


【注】①冠军:诸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②长平:指大将军卫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即将读者带入一场出击敌虏的宏伟战事之中,笔力劲健,辞意畅足,令人感到快意振奋。
B.开篇两句重点描写两位神勇过人的汉将形象,三、四句则展现的是一幅万千汉骑军容壮盛的图景。
C.诗人分咏敌我景象,叙我军则语带夸耀之气,述敌虏则笔含嘲讽之意,笔法颇具映衬之妙。
D.结尾“往返速如飞”既是对前句设问的回答,又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
1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何谓从军乐”中“乐”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