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末 2022-02-03 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西洋社会组织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团体有一定界限,谁是团体里或外的人,不能模糊。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妻子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而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这个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有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助殓,这是生活上的互助。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莫凉也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大家可以牺牲……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争取本国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他们把国家看成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如同分扎清楚的柴,我们称之为“团体格局”。
B.选文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阐释中西方社会格局的差异,乡土格局像是石子丢在水面形成的圈子的波纹。
C.选文围绕“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展开论述,由点及面,是为了证明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结尾采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的“公”和“私”相对,站在任何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了“公”。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态炎凉,使得中国差序格局中的社会圈子会根据中心势力的变化而或大或小,能放亦能收。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形象地说明,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C.差序格局里的关系网以自我为中心,而耶稣普爱众生,甚至爱仇敌,这显然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
D.团体格局里,以国家利益至上;而传统的差序格局里,主要以私利至上,可以因“私”废“公”。
3.《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请你从“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中任选一个概念,结合自己熟悉的任意一部文学作品作简要阐释。要求:阐释准确,举例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140字。
2022-01-2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县四柏

梁衡

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的邓禹在吴县找了四棵柏树。历经岁月的镂雕陶冶,这些树竟修炼成四种神态。乾隆皇帝游时有感,分别命名为“清”“奇”“古”“怪”。

最东边一棵是“清”。近两千年的古树,该是苍迈龙钟了吧。可她不,数人合抱的树干,直直地从土里冒出,像一股急喷而上的水柱,连树皮上的纹都是一条条的直线,这样一直升到半空中后,那些柔枝又披拂而下,显出旺盛的精力和犹存的风韵。我突然觉得她是一位长生的美人,满腹学识,历经沧桑。要在古人中找她的魂灵,那便是李清照了。你看那树冠西高东低,这位女词人正右手抬起,挟着后脑勺,若有所思。柔枝拖下来,风轻轻拂着,那便是她飘然的裙裾。

西边一棵曰“奇”。庞然的树身斜躺着,若水牛卧地,整个树干已枯黑,但树身的南北两侧各劈挂下一片皮来,就只那一片皮便又生出许多枝来,枝上又生新枝,一直拖到地上,如蓬蒿,如藤萝,像一团绿云,像一汪渌水,依依地拥着自己的命根——那截枯黑的树身。如佛家的转生轮回,她正开始新的生命。黑与绿,老与少,生与死,相反相成地共存。你初看她确是很怪,但再细想,确又有可循的理。

北边一棵为“古”。这是一种左扭柏,即树纹一律向左扭,但其纹路却粗得出奇,远看像一条刚洗完正拧水的床单,近看树表高低起伏如沟岭之奔走蜿蜒,贮存了无穷之力。树干上满是突起的肿节,像老人的手和脸,顶上却挑出一些细枝,算是鹤发。而她旁边又破土钻出一株小柏,柔条新叶,亭亭玉立。我细端详这柏,她风骨不凡,令人想起那些功勋老臣,如周之周公,唐之魏征。

还有一棵名“怪”。其实,她已不能算作一棵树了。不知在这树出土的第几个年头上,一个雷电将她从上至下劈为两半,于是两片树身便各赴东西。他们仰卧在那里怒目相向,像是两个摔跤手同时跌倒又各不服气,正欲挣扎而起。长时间的雨淋使树心已烂成黑朽,而树皮上挂着的枝却郁郁葱葱,缘地而走。你细找,找不见他们的根是从哪里入土的。根就在这两片裸躺着的树皮上。白居易说原上草是“野火烧不尽”,这古柏却“雷电击又生”。她这样倔,这样做,令人想起士大夫中郑板桥一类的怪人。

这四棵树挤在一起,一共占地也不过一个篮球场大小,但却神志迥异,实在是大自然的杰作。那“清”柏,像是扎根在泉眼上,水脉好,土气旺,心情舒畅;那“古”柏,大约根须被挤在什么石缝岩隙间,未出土前便经过一番苦斗,出土后仍余怒未尽;那“奇”“怪”二柏都经雷电的加工,不过雷刀电斧砍削的部位轻重不同,她们也就各奇各怪。真是天雕地塑,岁打月磨,到哪里去找这有生命的艺术品呢?而且何止艺术本身,你看她们那清、奇、古、怪的神态,那身扎根而挺其力的功力,那抗雷电而不屈的雄姿,那迎风雨而昂首的笑容,那虽留一皮亦要支撑的毅力,那身将朽还不忘遗泽后代的气度,这不都是哲理思想与品质的含蓄表现吗?一切善于思考的人应该来这树下看看,要是文学家,他一定可以从中悟到一些创作的规律,《唐诗》《聊斋》《山海经》《西游记》不是各含清、奇、古、怪吗?要是政治家,他一定会由此联想到包公的清正,贾谊的清奇,伯夷叔齐的古朴,扬州八怪的怪诞。就是一般的游人,到此也会不由地停下脚步,想上半天。

她们是牵着一条历史的轴线,从近两千年以前的大地上走来的啊!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邓禹和乾隆的角度落笔,表现古树历史悠久出身不俗的特质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
B.本文写“奇”树初看很怪,细想又有可循之理,表明其既是生命的奇迹,又符合生命循环的规律。
C.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由树及人,由“清”柏联想到李清照,表现其外形和清照一样美丽而风韵犹存。
D.本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作者获得思考与感悟,这一点和《我与地坛》类似。
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6.作者在结尾说“她们是牵着一条历史的轴线,从近两千年以前的大地上走来的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2022-01-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进士第。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乃允招抚,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


【注】①讦牾(jié   wǔ):攻击或指责别人的话。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进士第   擢:_________
(2)吾道也   师:_________
8.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9.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倡导古文运动,竭力提倡“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
B.《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也指这六部经书。
C.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历朝历代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
D.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用于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这类文体。
10.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千古江山”开篇,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为下文缅怀历史英雄人物作铺垫。
B.“舞榭歌台”两句,感慨物换星移,沧桑巨变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C.“可堪回首”三句,由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南宋百姓安于金人统治,在此祭奠拓跋焘。
D.下片中历史人物与事件穿插,与词人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作品深沉顿挫的独特风格。
13.辛词长于用典,紧扣题旨,贴切自然。请结合词句,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2022-01-28更新 | 46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