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西 高二 期末 2022-01-29 1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在内,是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历史遗存,是我们进行精神考古最宝贵的材料。

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必须以实物考古为前提。当下丰富的实物考古成果,正在为中华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的支持。近百年来,考古学界对于从旧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明从原始村落到城市,从部族到国家,从早期的刻画符号到文字的成熟,从原始的信仰到大型的宗教活动等一系列发展进程。仔细比较就会发现,这一条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从五帝到夏商时代的历史进程基本是一致的。如二里头文化大体对应于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都”有关。《史记》中所著录的殷商时代先公先王的名号,与甲骨文的记载基本相同。正是当下的实物考古,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早期书写的巨大价值。

中华文明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设立了史官,有意识地把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记录下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上个世纪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百多个陶器刻画符号,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前。特别是1984至1987年在河南舞阳裴李岗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的刻符,年代上限可早到7500~8500年前。这说明,远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载。

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史。“六经”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其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其余各经所记载的分别是先民们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是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是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的观察,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我们之所以提出“早期书写”的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精神考古,以追根溯源的方式,探讨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如何形成,知识谱系是如何建立的。

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已经为我们描述了一条比较可信的中华物质文明发展史线索,同时也为我们探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神考古和中国早期书写理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摘编白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进行人类精神考占,比实物考古更有意义。
B.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历史进程,与近百年来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链条基本一致。
C.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华文明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
D.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只不过没能产生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已有考古学成果与历史文献,论述了应重视从早期书写来研究中华精神文明史的主张。
B.文章先论述实物考古对精神考古的价值,接着分析早期书写的历史、内容和意义,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史记》和甲骨文某些记载基本相同为例,是为了说明甲骨文作为早期书写的价值被忽略。
D.文章使用“基本”“大体”“主要”等限制性词语,避免表述的绝对化,体现了学术表达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早期书写”这一概念,有助于探讨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的形成与知识谱系建立的历程。
B.由河南舞阳裴李岗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的刻符可知,中国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的时间早于殷商。
C.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内容是治国理政经验、日常生活规范等人类文化记忆,因而缺乏史学价值。
D.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为继续研究中华精神文明史奠定了基础,中国早期书写研究发展前景良好。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内的战争

张润民

自然界中,能致病的细菌、病毒就有近百种。这些入侵者从人的皮肤呼吸道等进入人体进行繁殖兴风作浪。人体为了抵御这些万恶的“侵略者”就不能没有一支坚强的“部队”来保卫自身的安全。

由于细菌、病毒微小,人们肉眼看不见,直到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才揭开细菌的秘密。19世纪初,魏尔啸借助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病毒的秘密,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揭开人体生理病理的面纱,人们才知道人类体内有这支“国防军”——白细胞“兵团”。

人体内的信号“队伍”是怎样灵敏地知道敌人的入侵呢? 18世纪中叶,俄国生理学家梅契尼科夫第一次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把一根玫瑰刺扎进自己的肌肉中,几小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到形形色色的细胞已把这根刺围得水泄不通。于是梅契尼科夫推测:这些细胞是被某种反应召唤来的。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博伊登继续研究“信号部队”报警之谜。他设计了一种盒子,并用一种渗透材料将它分成两个格子,在第一格里倒进含有白细胞的溶液,第二格里倒进含有外来物和对抗这种物体的血清。几小时后,他发现大量白细胞通过渗透材料云集到第二格里去了。1967年,美国免疫学家斯奈德曼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在血清中,细菌的细胞壁与血浆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补体分子。他将补体分子注入实验动物的皮肉,几小时后,注射部位的周围便集结了许多白细胞。

人体内“信号部队”的识别能力,比计算机的图像识别要高明得多。它们不仅能发现“敌人”发出“警报”还会产生化学反应,使“战区”周围的血液流动放慢,血管壁的微孔加大,以便细胞部队容易进入“战斗阵地”。当体内的细胞部队接到集合通知后.第一个出战的是嗜中性白细胞组成的细胞部队,它听从淋巴细胞指挥,用化学反应激活每个成员,开始吞噬入侵的细胞,放出有力的“消化酶”和特殊的氧分子,把它们迅速消灭掉.但自己也会受到一些伤亡。接着是巨噬细胞部队,它像现代化部队一样,装备精良,它围剿那些未被嗜中性白细胞所吞噬的敌人,一个个彻底消灭。经过一番天翻地覆的战斗,细胞部队终于战胜了“入侵者”战场上留下一些阵亡的嗜中性白细胞残体和死亡组织。巨噬细胞打扫成场后,又临时集结“填充部队”,这样“战争”的创伤逐渐得到恢复。

癌细胞是人体细胞部队的“叛徒”。因此,细胞部队不仅要抵抗外敌,而且要消灭内乱。一旦发现细胞癌变,就毫不留情地消灭;消灭不了,就集中兵力,将它团团围住,不让其扩张。所以有些先期癌症,被白细胞包围后不要让它扩散,采用化疗效果好,也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癌细胞会扩散呢?因为某些癌细胞的分泌物像孙悟空撒出的“瞌睡虫”一样,是一种具有“障眼”功能的特殊物质,麻痹细胞部队,影响细胞部队的识别能力,偷偷跑到体内其他地方繁殖,这就是癌症的可怕之处。

人的体质好坏,与人体细胞内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蛆成的免疫系统有直接关系。某些病人体内的“信号部队”分不出敌我,把身体组织当做外来“敌人”而加以攻击,把外来援助的细胞也当作敌人,造成双方内战不休,体无宁日。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就是这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医生较为棘手的疾病。

细胞大战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战斗。这种人体内的战争与机理至今还有许多谜。各国医学科学家正在不断地研究“新武器”去助细泡“大军”一臂之力,以攻克更多的疑难杂症。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国生理学家梅契尼科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玫瑰刺扎进人体肌肉时,体内的白细胞会第一时间主动做出反应。
B.嗜中性白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性,它能释放出“消化酶”和特殊的氧分子,吞噬入侵的细胞,同时自身也会出现伤亡。
C.细胞癌变后,细胞部队会包围消灭不了的癌细胞,阻止其扩散,这也是癌症早期采用化疗手段效果较好的原因。
D.如果“信号部队”把身体组织和外来援助的细胞都当做“敌人”加以攻击,那说明人的免疫系统已经出现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它不仅能抵御外界病原的侵袭,还能维持体内的平衡,发现癌细胞并彻底消灭它。
B.博伊登通过实验发现了白细胞在人体遭遇入侵时迅速集结的根本原因,斯奈德曼对此又进行了补充研究。
C.巨噬细胞吞噬力强,它既可吞噬掉术被噂中性细胞呑噬的敌人,也可吞噬掉嗜中性白细胞和死亡组织。
D.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细胞,它具有隐廠性此时转移、会扩散等特点,这也正是人们谈癌色变的重要原因。
6.为什么说“细胞大战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战斗”?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礼物

【瑞典】巴克曼

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累积成我们不可替代的情感。

——题记

六天前,我第一次见到那个小女孩。我听见小女孩和她妈妈在休息室里说话,她们每晚都玩同一个游戏。妈妈轻声问女儿:“你长大了想要干什么呀?”其实,小女孩是为了让妈妈开心才玩这个游戏的,她笑着回答说“医生”和“工程师”,又补充了一个“太空猎人”,她从小最想当的就是太空猎人。

妈妈后来坐在一把扶手椅上睡着了,小女孩守在她身边和那只叫渡渡的兔子玩具聊天。“离开后会不会觉得冷呢?”她问渡渡,渡渡不知道,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小女孩往自己的背包里塞了一副厚厚的手套。

小女孩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到了我,她走到门边透过门缝和我说话:“你也得了癌症吗?”“是的。”我说。“报纸上有你的照片。”“是的。”我回答。报纸上只提到了我的钱,还没有人知道我病了。

在人生中的某个时间段,你是完全属于我的,儿子。医院里的小女孩让我想起了你,可你现在看不起我,因为我把人生中的每分每秒都贡献给了工作。我,一个立志过得比任何人都要好的人,却有个宁愿活得平凡普通的儿子。

我知道你希望自己有个平凡的父亲,可我远没有那么平凡,以至于从来没送过你上学,没拉过你的手,没帮你吹过生日蜡烛。然而你拥有其他人渴望的——财富,但你关心的不是这些,对吗?

四天前的那个晚上,小女孩又跑来敲我的窗户,看着我问:“你怕那个拿文件夹的女人吗?”我点点头。“我也是。”女孩说。她转过身去,抱着渡渡往房间走。那一刻,我突然不知怎么了在小女孩的身后叫道:“但今天晚上你不用害怕,我会在这里守着,不让她今晚去找你。”女孩笑了。

昨天深夜,在医院里,拿文件夹的女人进了走廊,看到我时她停下脚步。

“我知道你是谁,”我平静地说,“我知道你是来带我走的。”然而她接下来说的话比我想象中的更令人恐惧,“我不是来找你的。你会活很长一段时间,也来得及实现你所有的梦想。”我浑身颤抖抽泣着问:“那你来这里干什么?”“干我的工作。”她继续沿着长廊向前走,最后停在一扇门前,打开文件夹,划掉里面一个名字,然后打开小女孩房间的门。

当女人打开女孩的房门时,我身体的一部分好像裂开了。我声嘶力竭地大声哀求:“我能找到替代者!”她知道所谓的“替代者”指的就是我自己,然而这无济于事,女人解释道:“你死了也没用,如果给小女孩换来活下去的名额,要把另一个人存在于世的记录抹去。所以,假如你甘愿献出生命,我必须彻底清除你曾经活过的痕迹。”

一生换一生。

她把我带到你的身边,因为她需要让我知道,做出如此疯狂的决定,意味着我必须放弃怎样的人生。我们站在广场透过酒吧的窗户看你擦吧台。女人站在我旁边说:“如果把你的生命送给医院里的那个小女孩,你就不再是他爸爸了。但你儿子会继续存在,他会有一个不同的父亲。你留下的一切会变成别人的成就,消失的是你在人间生活过的痕迹。”

我转身看着那个女人,“自从生病之后,我每天晚上都会来这里看看他。”

她点点头,“我知道。”她径直朝你走过去,我慌忙喊道:“你要去哪里?”“我必须确定你的心意。”她穿过停车场,开始敲酒吧的门。开门的人是你。你看到了我,那个瞬间,我觉得我们两人各自的世界同时停止了转动。我们只交谈了几句,你擦净吧台,把酒杯分类放好,看得出你很爱惜它们。你告诉我,酒吧里的所有东西都是你设计的,目的是向这座建筑的历史致敬。我很想告诉你,你设计得非常成功,我真应该对你说出那句“我为你骄傲”的。

你把整个酒吧都打扫了一遍,我跟在你身后亦步亦趋。你微笑着亲吻我的脸颊:“圣诞快乐,爸爸。”我的心仿佛跌落在地板上,你进了厨房,我没有勇气喊你回来,一秒钟就是一秒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女人和我走到外面。“我害怕。”我说,可她摇了摇头:“你不害怕,你只是难过而已。”“因为什么难过?”“因为时间。”我朝酒吧的窗户点点头,低声问:“他会记得什么吗?”她又摇摇头:“有时候,在某些瞬间,他可能会觉得若有所失,但是那种感觉……很快就会……”她打了个响指。

“那个小女孩呢?”“她会继续过她的生活。”

我最后看了赫尔辛堡一眼,它还是那座你我都熟悉的城市,剪影着家的轮廓。现在是平安夜的早晨,我,爱你。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女孩乖巧懂事,虽然心里害怕却并不在妈妈面前表现出来,还为了妈妈开心每天和她一起玩游戏。
B.小说善于以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浑身颤抖抽泣”写出了“我”因不知道女人的身份和目的产生的恐惧。
C.“我们两人各自的世界同时停止了转动”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和“我”情感的疏离和突然见面时的不适。
D.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并有意穿插对儿子的倾诉,冷静克制而耐人寻味,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8.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D.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王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是相对的概念。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序”,周时称“庠”,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贞观,唐太宗年号,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D.冠礼,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男子在十五岁时由长辈为其束发并戴上新帽,以示成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解决温饱后,还要让孝梯的观念深入民心,如果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老有所养,天下百姓就会归顺。
B.唐太宗反对迷信阴阳,他认为凡政事都以农事为要就自然会得到福佑,否定了在农忙时为太子举行冠礼的奏议。
C.唐太宗认为百姓安居乐业、敦行礼让即为富贵,倘使天下人富贵,即便自己不听乐曲、不事田猎,也会很快乐。
D.孟子的王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观点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一致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杜甫旧宅

雍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途经浣花溪畔,不禁触景生情,“忆”字直接点出对杜甫的追忆之情。
B.斯人已去,而今徒见旧宅却不再有新诗,“千金无复”突出对杜甫的推崇。
C.颈联中“迟”字内涵丰富,既有马行迟缓之意,又暗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D.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晚依旧徘徊江上,作者借月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
15.诗中“沙崩水槛鸥飞尽”一句,是由杜甫《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一联化用而来,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2022-01-18更新 | 402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