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2-09 1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摩崖石刻是石刻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作品均为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存。湖南摩崖石刻沿潇湘等水路通道分布,石刻文物与沿江分布的丹霞地貌的水石环境融为一体。湖南浯溪碑林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等,构成了中华中兴颂的宏大主题,突出反映了中国人对国家统一、繁荣富强的美好期盼。

位于浯溪碑林的唐代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的大幅石刻《大唐中兴颂》,世称“摩崖碑”,又因其年代之远、碑面之大、字数之多,被誉为“摩崖三绝”[注],成为“浯溪八景”之一。石刻高300厘米,宽320厘米,字径约15厘米;正书,左行;正文中敬语挪抬;共计21行,每行满格20字;形制巨大。

761年,先后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参谋和荆南节度判官、整兵拒贼的元结,写下《大唐中兴颂》,盛赞玄宗、肃宗两朝“复两京”“还京师”“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将之与前代帝王盛德大业相提并论。771年,元结请颜真卿书写《大唐中兴颂》,大字深刻,镌石于湖南永州境内湘江崖岸的浯溪,一篇大字摩崖碑诞生了。

《大唐中兴颂》之所以千古流芳,也与书写者的爱国情怀有关。安史之乱后,河朔尽陷,颜真卿与从父兄颜杲卿起兵抗敌,河北十七郡同日归顺,横绝燕赵。其后颜杲卿被擒,骂不虚口,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史称“真卿大节,炳著史册”。

“经乱年年厌别离,歌声喜似太平时。词臣更有中兴颂,磨取莲峰便作碑。”(司空图诗)大唐、大宋、大明三朝中兴颂蝉联刻写在永州浯溪高崖之上,悠久高明,吉祥止止。浯溪摩崖石刻寄托了一代代中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期盼,同时也构成了湖南碑刻中最为宏大的人文主题。

(摘编自张京华《灿烂金石清夺湘流——湖南摩崖石刻中的中华中兴颂》)

【注】“摩崖三绝”,即文绝、字绝、石绝。

材料二:

图像学由19世纪的图像志研究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后,图像志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应用在各个学科中,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史研究的新方法——图像学。潘诺夫斯基是图像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提出对作品的解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的题材描述,即前图像志描述;第二个阶段是结合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分析作品特定主题和传统意义,即图像志分析;第三个阶段的阐释,就是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或者是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这一阶段被称为图像学分析。

相对于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在分析的过程中可能会潜意识地把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感体现在其中,用以烘托主题,第三个阶段是对图像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一步的挖掘与探析,这一阶段被称为图像学分析。

纵观整个唐代,其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在文化发展上也与其他国家交流不断。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思想、心态都是积极开放的,崇尚雍容华贵的心理状态和豪迈奔放的生存风貌是他们主要的特征。一个书家一种书风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成长与完善的过程。

颜真卿于734年登进士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颜真卿为人坦荡,刚正不阿,人生经历复杂,其书法有着自然瑰丽的境界又有着恢宏雄健的面貌。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其书法的阔大气象。中唐之后,在新的审美思潮的影响下,颜真卿的审美取向也随之而改变,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

《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62岁时的作品,也是他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纵观颜真卿一生的书作,《大唐中兴颂》也是颜体楷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篇巨作变初唐楷书风貌为正大、雄壮,从而更多元化,标志着颜真卿在笔法、章法上的改革,因而在颜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颜真卿几十年的反复临摹创作,最终颜体巍然屹立在书坛,后人习书皆以其为学习楷模。浯溪碑林其他的摩崖刻石群,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大唐中兴颂》衍生出来的,它是浯溪碑林最为精华的地方。《大唐中兴颂》文辞精彩,书艺超群,是历代人瞻仰学习的对象,它对颜真卿本身的楷书技法进程而言是一块里程碑,对榜书技法的形成而言更是里程碑。

时代与艺术观念都是相互映衬的,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处在鼎盛时期,既然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那就必然有与时代观念相应的艺术。颜真卿书法雄强粗犷的特色、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与大唐的艺术精神和时代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大唐的盛世成就了颜真卿,同时颜真卿又将大唐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趣通过书法映射出来,通过观赏他的书法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气度恢宏的唐代。

(摘编自邓鸿娟《永州浯溪碑林摩崖<大唐中兴颂>图像学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文物遗存,摩崖石刻作品具有唯一、不可替代、不可移动等特点,湖南摩崖石刻和沿江分布的水石环境已融为一体。
B.《大唐中兴颂》由亲历“整兵拒贼”的元结撰写,盛赞了唐玄宗和唐肃宗“复两京”“还京师”等稳定唐朝的行为。
C.图像学是随着图像志的研究领域扩展和在学科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发展形成的,它为艺术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
D.就颜真卿的书法创作看,《大唐中兴颂》一改初唐楷书正大、雄壮的风貌,笔法、章法都有改革,显露出成熟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石刻《大唐中兴颂》位于湖南永州境内湘江崖岸的浯溪碑林,因年代久远、碑面巨大、字数众多,被称为“摩崖三绝”。
B.《大唐中兴颂》体现出书写者颜真卿的爱国情怀,“真卿大节,炳著史册”,这才使得此石刻能够千古流芳。
C.颜真卿自成一家的独特书法风格的形成,既与其自身复杂的人生阅历有关,也受当时审美思潮变化影响。
D.透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我们既能够感受到大唐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趣,也能够体悟到唐王朝的兴衰成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只到达潘诺夫斯基前图像志描述阶段(第一阶段)的一项是(     
A.名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描绘了一个庄重的订婚场面,画面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刻画精致。
B.中国画中有“四君子”——梅兰竹菊,实际上是画家用这四种植物来形象喻示人生哲理。
C.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左边的菲利普歪着头,双手抚胸,表情悲伤,看向耶稣,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痛苦与忠诚。
D.南宋李嵩《货郎图》体现了当时民间经济相对比较繁荣,商品贸易在百姓生活中很寻常。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依据材料二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中提到的研究方法,请结合材料一中写《大唐中兴颂》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2021-10-21更新 | 21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安徒生

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故事。那是我小时候听来的。从那时起,我一想到它,就似乎觉得它更可爱。故事也跟许多人一样,年纪越大,越显得可爱。

我想你一定到乡下去过吧?你一定看到过老农舍。屋顶是草扎的,上面零乱地长了许多青苔和小植物。墙都有些倾斜,窗子也很低,而且只有一扇窗子是可以开的。窗下有一个小水池,池里有一只母鸭和一群小鸭。

那里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一个庄稼人和他的妻子。不管他们的财产少得多么可怜,他们总觉得放弃件把东西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们的一匹马。它依靠路旁沟里的一些青草活着。他们要用这马交换些更有用的东西。但是应该换些什么呢?

老头子,你最清楚呀,老太婆说,你做的事总不会错的。

于是她替他裹好围巾,把它打成一个双蝴蝶结,看起来非常漂亮。然后用她的手掌心把他的帽子擦了几下,同时在他温暖的嘴上接了一个吻。这样,他就骑着这匹马儿走了。

太阳照得像火一样,天上见不到一块乌云。

这时有一个人赶着一头母牛走来。

它一定能产出最好的奶!农人想,把马儿换一头牛吧——这一定很合算。

喂!他说,听我讲吧,我想一匹马比一头牛的价值大,不过这点我倒不在乎。你愿意交换吗?

当然!牵着牛的人说。

这桩生意就做成了,农人很可以回家去的。不过他既然计划去赶集,去看一下也好。

他很快地向前走。不一会儿他赶上了一个赶羊的人。这是一只很漂亮的肥羊,非常健壮。

我倒很想有这牲口,农人想,它可以在我们沟旁边找到许多草吃。我们交换好吗?

赶羊人当然是很愿意的。于是农人就牵着他的一头羊继续走。

他在横栅栏旁边看到另一个人,这人臂下夹着一只大鹅。

你夹着一个多么重的家伙!农人说,它的毛长得多,又很肥!如果把它放在我们的小池子里,那倒是蛮好的呢。我的老女人可以收集些菜头果皮给它吃。它应该属于她才是。你愿不愿交换?

对方一点也不表示反对;这个农人得到了一只鹅。

这时他已经走进了城,一直走到栅栏那儿收税人的田里去了。这人有一只母鸡。这个种田人心中想:这是我一生所看到的最好的鸡!

我们交换好吗?他说。

交换!对方说,唔,那也不坏!

那个收税人得到了鹅;这个庄稼人带走了鸡。

他在到集上去的路上已经做了不少生意了。天气很热,他也感到累,想喝一杯烧酒。他来到了一个酒店门口,店里一个伙计走出来了,背着一满袋子的东西。

你袋子里装的什么东西?

一满袋子喂猪的烂苹果。

这可不少!去年我们炭棚子旁的那棵老苹果树只结了一个苹果。我们把它保藏起来。它在碗柜一直待到裂开为止。‘那总算是一笔财产呀,’我老婆说。现在她可以看到一大堆财产了!我希望她能看看。

你打算出什么价钱呢?

我想拿我的鸡来交换。

他拿出那只鸡来,换了一袋子烂苹果。他走进酒店,房间里有两个英国人:他们非常有钱,他们的腰包都是鼓得满满的。他们还打起赌来呢。

关于这事的下文,你且听吧。

咝—咝—咝!炉子旁边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这是苹果开始烤烂的声音。

唔,他怎样把一匹马换得了一头牛,以及一直到换得烂苹果为止的这整个故事,都由他亲自讲出来了。

乖乖!你回到家里去时,保管你老婆结结实实地打你一顿!那两个英国人说。

我将会得到一个吻,而不是一顿痛打,农人说,我女人会说:老头子做的事儿总是对的。

我们打赌好吗?英国人说,我们可以用满桶的金币来打赌!

一斗金币就够了。农人回答说。

于是赌注就这么确定了。他们来到了农人的屋子。

晚安,老太太。

晚安,老头子。

我已经把东西换来了!

是的,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知道。老太婆她拥抱着他,把那袋东西和客人都忘掉了。

我把那匹马换了一头母牛。

感谢老天爷,我们有牛奶吃了。

是的,不过我把那头牛换了一只羊。

啊,那更好!老太婆说,你真想得周到:我们给羊吃的草有的是。现在我们可以有羊奶、羊奶酪、羊毛夹克、羊毛袜子了!

不过我把羊又换了一只鹅!

亲爱的,那我们今年在马丁节的时候就有鹅肉吃了。你老是想种种办法来使我快乐。

不过我把这只鹅换了一只鸡。

这桩交易做得好!太太说,鸡会生蛋,蛋可以孵小鸡,那么我们将可以养一大院子鸡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一件事情。

不过我已经把那只鸡换了一袋子烂苹果。

什么!现在我非得给你一个吻不可。老太婆说,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我想今晚做一点好东西给你吃,最好是鸡蛋饼加香菜。我有鸡蛋,不过没有香菜。我到学校老师那儿去——我知道他们有香菜。老师的太太,是一个吝啬的女人。我请求她借我一点。‘借?’她对我说,‘我们菜园里什么也不长,连一个烂苹果都没法借给你呢。’不过现在我可以借给她十个,甚至一整袋子烂苹果呢。

她说完后就在他的嘴上接了一个响亮的吻。

我喜欢看这幅情景!两个英国人齐声说,老是走下坡路,却老是快乐。这件事本身就值钱。

他们付给这个种田人相应的金币。

请听着,这是一个故事!我在小时候听到的。现在你也听到了,并且知道那个老头子做的事儿总是对的。

(节选自《安徒生童话》,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连串的交换中,农夫换得的商品价值一再贬损,但他却非常快乐,因为他动机单纯、不计得失、生活简单质朴。
B.两个英国人眼中的农夫是愚蠢的,他们的打赌是看笑话般的取乐行为,输赢与否都不影响他们从中获得庸俗的快乐。
C.农夫和妻子虽然生活穷困,但他们彼此信任、互相关怀,这样坚贞的情感也支撑了农夫对待一切的乐观态度。
D.农夫最后折服英国人、赢得了金币,这样圆满的结局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但却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白描手法,写出了农舍的低矮破败,表现了农夫夫妇生活的贫困,与下文老太婆借香菜做晚饭这一情节呼应。
B.小说情节顺畅,结构简单,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多元,叙述语言虽简洁,但能表现永恒的道德主题,具有教育价值。
C.小说采用反复的手法,相似情节重复多次,看似繁琐,却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交代结果,引发读者的好奇。
D.小说语言诙谐轻巧而又暗含深意,叙述节奏舒缓有致,在娓娓道来中展现人性的美善,寄寓美好的祝福。
8.请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9.有人认为“安徒生的童话透露着浓烈的悲悯情怀和善良愿望”,请结合本小说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曾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为司隶,官比司直。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何武/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通晓经学。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特指儒家经典。
B.孝廉,孝,孝顺父母;廉,品行方正。“孝廉”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
C.朔日,阴历每月的初一为“朔”。朔日当天的月亮被称为“朔月”,朔月又称新月。
D.“阙”,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可借指宫廷。“守阙”,指(诸生)守在宫门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鲍宣直言敢谏,数次上书论政。他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
D.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2)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14.文中“王咸举幡太学下,太学生遮丞相车”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龟 山

苏轼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注:①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受排挤离京赴杭上任,此诗即写于上任途中。②自治平三年秋苏轼护送其父灵柩过龟山(在今江苏盱眙),至此时隔五年。③南朝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一个“飘”字,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漂泊,茫然抑郁,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B.颔联“万里”和“一庵”妙作偶对,“行”和“卧”动静结合,意在表达诗人对安闲生活的向往。
C.颈联流露出诗人的矛盾心情。北望中原体现其忧国忧君的思想,“欲东游”写出其仕途失意后想远离现实。
D.本诗贴己是实,怀古是虚。前三联落笔皆在自身,尾联看似怀古,实则仍是抒己之怀。
16.有人认为首句中“飘荡”二字贯穿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